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是孙策留给孙权的遗言,而且孙权当政后也确实重视张昭的建言;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以及在位最久的“国主”孙权,一直被看作知人善任的典范,但是为何始终没有任命张昭为丞相呢?张昭虽然长寿,但是晚景也很凄凉。
碧眼儿孙权,年仅18岁就能继承哥哥孙策的基业,“坐领”江东,张昭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张昭,江东落入谁手难以逆料。张昭帮助年轻的孙权张罗了很多重要的事,没有张昭费心费力去做,孙权也坐不稳江东的头把交椅。
孙权刚上台时,张昭就向汉献帝上表,汉献帝虽掌控在曹操手里,但毕竟是“合法性”的象征;张昭又下令下属将领各司其职,并向江东的郡县发布公文,安定民心。可谓把上、中、下三层关系都笼络得顺风顺水,张昭不遗余力地添砖加瓦,使孙吴在江东基业稳固,三分天下有其一。吴国成为三国中最长寿的政权,不是偶然的。
但是,张昭并未捞到丞相一职。222年,孙权当“吴王”的时候设立丞相,但是众望所归的张昭仅仅当了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任命孙邵当丞相,让众人大跌眼镜。
孙邵和张昭一样,都不是江东“土著”。张昭是徐州人,因战乱南渡跟随孙策创业;孙邵是青州(今山东潍坊)北海国人,早年跟随孔融做过北海相,后来到江东成为孙权的部下,史书上没有记载其有什么特别贡献。
当时很多人想不通为何不让张昭当丞相,孙权解释说,现在全国局势不稳,多事之秋,让张昭当丞相去操劳,并不是优待他。
几年之后孙邵去世,孙权要任命新的丞相,又有很多人推荐张昭。这时候天下大势基本三分了,局势明朗了,但是孙权仍然不同意让张昭当丞相。最后任命了顾雍。
为何孙权力排众议,两次不让张昭当丞相呢?
有人认为孙权这人比较薄情寡义。哥哥孙策把政权传给他,但是孙权后来称帝,并未追封孙策为“皇帝”,只追封为“长沙桓王”。按照伦理本来可以继承孙策大位的孙策长子孙绍,也仅仅被封为侯。
虽然孙权甜言蜜语很多,似乎也会用人,但是其恩德仅仅体现在嘴皮子上。为孙吴立下汗马功劳的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其后代也并未蒸蒸日上。
另外孙权在本质上可能有点心胸狭窄。或许孙权对于张昭在赤壁大战之前,力主投降曹操的事耿耿于怀。孙权登基的时候,就损了张昭一把,说如果当初听了您的话降曹,今天恐怕不知道在哪里讨饭呢!张昭听了惊出一身冷汗。
孙权当了皇帝之后,张昭就告老辞去官职,一番雄心勃勃无处可用,只好回家写书,其代表作是《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
表面上是张昭是主动辞职,实际上孙权暗中施压的结果。既然张昭当时主张降曹,那么孙权就当不了皇帝,孙权当不了皇帝,张昭还有可能当丞相吗?既然如此,张昭把权力全部都交出来吧!
孙权不重用张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忌惮臣属。张昭是一个比较严厉的人,孙权刚执政的时候,是把张昭看作自己的“老师”。张昭免不了对孙权严厉。有一次孙权亲自去打猎射虎,被张昭阻拦。张昭说,作为主公应该驾驭英雄而不是骏马,应该对付敌人而不是猛兽。孙权惭愧地说:我还是太年轻了!
估计类似的事发生了好几次。孙权嘴上认错,但是坚决不改,还叫人做了“射虎车”,不骑马射虎了,改为坐车了!孙权射虎的品牌影响力之大,让800年后苏轼也赋词效仿:“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婆婆妈妈的张昭,经常让主公孙权下不了台。孙权是嗜酒之人,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有一次在武昌(今鄂州)大宴群臣,大臣们喝醉之后,孙权下令泼冷水醒酒,一醉不休,要三醉方休。张昭很生气,把孙权比作“酒池肉林”的纣王。孙权非常扫兴,只好下令罢宴。
还有一次,孙权想联络在辽东的公孙渊一起反曹魏,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激励反对,君臣吵得很凶。孙权说,为何你总是反对朕?张昭说还不是因为太后遗言托孤吗?于是君臣抱头痛哭。
但是哭归哭,孙权还是我行我素,第二年派使臣乘船去辽东联络公孙渊。张昭非常不满,就托病不再上朝。孙权很生气,下令把张昭家门封起来,张昭也是很犟的人,在里面也把门封起来。
结果孙权派往辽东的使臣被公孙所杀。孙权又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亲自去请张昭,但是张昭不理睬。孙权大怒下令放火烧张昭的家,但是张昭仍然不出来,孙权没有办法只好灭火。最后张昭的儿子们认为这样僵持下去不好,于是把老爷子扶起来送到宫中“请罪”。这样的人,估计孙权不敢重用吧。
孙权不用张昭,不过也没有用其他特别有才能的人。两人丞相孙邵、顾雍,在孙吴群臣中相对比较平庸。看来孙权不喜欢有能力的人坐上丞相位置,喜欢大权独揽。
也许因为这样,在孙吴在280年被西晋灭了之后,孙氏虽然经营江东多年,后裔多次闹事始终无法复国。317年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的时候,孙吴被灭,也不过区区37年。但是江东的地头蛇们宁可拥戴北方来的司马睿,而不拥戴孙吴后裔,或许和孙权、孙皓等人的做派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