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古代帝王好改“元”文/赵 雨

2020-01-05   终南文苑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在自汉武帝首创年号以来的2000多年里,封建帝王对改“元”这样的重大事件是随心所欲、想改就改的。从汉武帝首创年号“建元”,到清王朝灭亡、“宣统”年号的废止,我国历史上共存有多少年号,至今尚无定论,梁启超先生统计为316个,而《中国历史纪念表》则称有500多个,加上军阀割据政权的年号,总数就更多了。

  封建帝王缘何热衷改“元”?这还得从“纪年”说起,所谓纪年,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商代虽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确切的年代记载。太史公司马迁根据前人遗留的史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其实,历法的推算比司马迁创建“纪年法”更早,《尚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新年从哪天开始?《史记·八书·历书》曰:“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而正以十月。”也就是说,夏朝以孟春第一天为“元旦”,此后,商、周、秦朝分别比前朝提前一个月过新年。直到西汉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时,汉武帝接受大中大夫公孙卿、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议,下令废除秦历,恢复夏历(农历),“以元封七年为元年”,并诏命御史大夫倪宽、太史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汉武帝成为史上改“元”第一人。

  汉武帝虽未对改元或沿用旧年号作出统一要求、制定统一格式,但他在位50多年,只创建了11个年号,且有一定规律可循,譬如“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各6年,“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各4年。无论“6年一改”还是“4年一改”,时间都相对稳定。而此后王朝的统治者改“元”就频繁了,新君即位,无论正常交接班,还是通过政治或军事手段逆袭上位,首先做的便是改“元”;总结成绩、祈福消灾、宣布新的施政方针、前方打了胜仗等等都是改“元”的充足理由,甚至还有“什么理由都没有、完全是兴之所至,也弄出一个新年号”的帝王。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更有“改元癖”,从上元元年摄政到神龙元年被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推翻,掌权21年,却改“元”17次,平均一年多就改一次。从武则天改元“天授”“天册”“证圣”“神龙”“长安”等看,她改元的政治意图与历代热衷改元的帝王所表达的思想如同一辙,即:强调权力的正当性,记载自己的丰功伟绩,祈求上苍护佑皇图永固,表达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等。

  然而,封建帝王虽然喜欢建“元”、重视改“元”,但他们基本都遵循一样的套路——年号的选择既要“吉祥”,又要避免“撞车”,尤其不能重复灭亡政权的年号,这可苦了负责选定年号的大臣们。南宋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载: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命宰相赵普“撰前世所无年号,以改今元”,赵普绞尽脑汁,提交了“乾德”二字,赵匡胤很满意,赵普也很得意。可是,乾德三年,赵匡胤灭后蜀,“蜀宫人有入掖廷者”,赵匡胤“阅其奁具,得旧鉴,鉴背有‘乾德四年铸’”,大吃一惊,便拿出铜镜生气地问赵普:“安得已有四年所铸乎?”赵普被问得目瞪口呆、惊出一身汗。赵匡胤又召学士陶谷、窦仪问之,窦仪回答:“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赵匡胤恍然大悟,对没文化的开国元勋赵普一顿羞辱:“宰相须用读书人。”赵普很幸运,遇到的是明君,否则脑袋就可能搬家了。没过多久,赵匡胤便将年号改为“开宝”。

  封建帝王们热衷改元,免不了造成多个年号重复。诸如“建兴”“天祐”“太平”之类吉祥意味浓厚的年号被“复制”了10余次,甚至同一朝代也出现重复年号,674年8月至676年11月,唐高宗李治用的是“上元”年号;而唐肃宗李亨于760年闰4月至761年9月也用此年号,给后人考辨历史带来了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