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票证年代,那些无法抹去的记忆

2019-08-04     青岛城市记忆

老青岛们还记得当年的那些老票证吗?凭票购买的时代尽管已经消失很多年了,但现在回想起来,仍会另无数经历过的人们记忆犹新。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实行计划供应,许多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头限量供应的,为此,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户口簿登记的常住人口数发给居民各式各样用途不同的票证,居民凭这些票证才能购买一定数量的生活用品。

那个时候,票证就是“通行证”,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那个时候,买粮要粮证、买煤要煤证、买菜要菜证,吃饭要粮票,吃油要油票,穿衣买布要布票,割肉要肉票......,这是人人都需要的,是日常生活所离不了的。

老一辈的人说,票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浓缩了我国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艰难轨迹,也给我们留下了酸甜苦辣咸交杂在一起的生活记忆。这些品种浩繁的票证,也深深地烙进了曾经历经这个时期的几代人的记忆之中......

1996年面粉优惠券

1997年面粉(馒头)优惠券

居民粮食供应证由当地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向国家指定粮店购买。

计划经济年代最息息相关的就是粮食了,粮店内一排大大的木制的盛面粉的容器,一个铝制的大漏斗,验完了粮证、交上粮票和现金后,把面袋子套在漏斗下方,卖粮的师傅就会把称好的面粉顺着漏斗倒在了袋子里。

六十年代煤炭烧柴购买证

八十年代居民煤柴购买证

买煤、买烧火的木柴都要证。每到供应的时候,煤店也跟赶大集似的,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铁锨、麻袋和小推车,抢回家后,还要在院子里用箩箩出来,煤块烧炉子、煤面烧锅头,每次箩完还会有不少的石头夹在里面,煤的质量可见一斑。

1986年居民购煤证

1990年居民购煤证

八十年代青岛锯材二厂木柴票、木粉票

生活用煤临时供应票

火柴厂废料票

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城镇居民生活用煤实行凭证供应。煤票凭煤证、按人口定量发放。每年第四季度要携旧证、户口本、粮证办理下年度购煤证,居民购煤时要持证票到指定的煤店排队拉煤。

九十年代初液化气用户证

当年居民使用液化气罐是需要办证的,气瓶产权属于煤气公司,灌汽必须持证并与瓶号相符。上世纪90年代液化气市场全面放开,液化气经营门槛低、经营业户多,液化气罐的产权逐渐由经营企业所有转为液化气用户所有。

六十年代购物证

七十年代单人购物证

1970年商品购买证

买副食品,买日用品需要购物证,若是丢了购物证,如果到有关部门补发,有可能几个月都办不下来。

八十年代副食品购买票

1990年副食品购买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至1985年前后,凭证凭票供应的除粮、油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直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1969年山东省食油票

1975年山东省食油票

1989年青岛市细粮票

1962年青岛市购货券

1969年青岛市购货券

1969年青岛市供销系统革委会定量絮棉票

1960年青岛市肉食票

1979年青岛市饮食业用肉专用票

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的肉食供应,由各地食品公司印制了肉票,按居民人数发放。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对汉民发放猪肉票的同时,还向回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发放清真牛羊肉票。

七十年代婴儿饼干供应票

五十年代料票

八十年代布票

布票是购物的凭证,不许买卖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布票随之取消。

四方区大白菜优惠供应票

九十年代大白菜票

那时的冬天,除了白菜和萝卜真没什么吃的了,买大白菜也要凭票供应,时常会记起每当开始卖白菜的时候,全家出动,拉着钢铃车或拖着地排车或推着自行车,到菜店成筐成麻袋地买白菜的壮观景象。

那时候,其他的一些票证也是种类纷繁。且不说“三大件”这样一些供不应求、一票难求的紧俏商品。甚至连火柴、香烟、肥皂、毛线、家具等等,都有相应的供应票证。

1981年大衣橱票

八十年代自行车票

六十年代维修和购买自行车另件证

1977年手表购买证

八十年代电视机票

票证经济,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无奈之举。但五花八门的票证,成为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见证,发挥着历史的特定作用。

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票证,远离了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但那段票证历史却贯穿了几代人的生活,也将永远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之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Si2eG0BJleJMoPM_0sP.html





黄岛路的记忆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