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中山大学曾迁到玉溪澄江办学,这段历史你知道吗?

2019-07-26     抚仙湖一条龙

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你可曾知道,几乎同一时期,中山大学四千师生也从广州一路西迁,从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终于在云南澄江复课,留下了一段艰苦卓绝又可歌可泣的佳话。

中山大学迁到澄江办学,是现代澄江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中大迁滇短短两年,对当时澄江的交通、经济、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中山大学师生留下的回忆文字和影像资料,也弥足珍贵地为我们保存了民国澄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记忆。

中山大学澄江办学旧照——城门李芮供图

迁校原因

过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观念闭塞,中山大学为何要将学校迁办于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离昆明不远,仅有60公里,当时公路已至中关,只有10余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为明清两代府城,庙宇寺观众多,可以充做临时校舍。所以当中山大学法学院的澄江人吴信达建议将学校迁往澄江时,校长邹鲁当即拍板同意。

不过,虽然交通尚属便宜,但从中大学生的回忆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他们汇聚澄江时,要么乘坐滑竿,要么骑马或是步行,穿越崎岖山路,清晨发于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学先由昆明乘滇越铁路火车到达呈贡,再转山路,这样,则可减短步行的一半路程,总的说来,仍属不易。中大决定迁澄时,学校联系云南省府,由省公路局会同校方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联合勘测组对尚未修通的10余公里进行测量,4个月后,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线通车。通车剪彩那天,中大搬运物资的大卡车来了八辆,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开进澄江县城。澄江的父老乡亲,不少人是破天荒头一次见到汽车,惊动全城,出来围观。

中山大学澄江办学旧照——城门李芮供图

中山大学迁澄以后,主要利用县城和附近乡村的寺庙作为校舍,另外还自建部分简易棚屋,条件十分艰苦。但八个学院、三十多个系、一个学部师生和家属近万人突然挤到澄江,让这个沉寂的滇中小县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中大农学院学生何传礼后来回忆:“澄江县城方圆约一平方公里,四面有完整的城墙,城门高大,雉堞纵横,古风盎然。这处简朴恬静的小城,人烟稀少,民风淳朴,原本悄寂地沉睡着,这么一来,人气急升,顿时沸腾起来。店铺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开张,酒楼食肆、百货服务,应有尽有;街道上熙来攘往,市廛杂沓,连通往昆明的山路也人流不息,俨然成为一处具有广东特色的繁荣市镇。”

多姿多彩的生活

尽管条件艰苦,但处于战时离乱中的大学生活却并不枯燥,而是多姿多彩。中大学生很多来自粤港富庶之区,或是海外归来的侨生,一般比较有钱,用的多是港币美元。而当时云南物价很低,一港币约可换十元国币,一国币又可换十元滇币,一个小康之家来到这里,亦可成为阔绰公子。初来乍到的中大学生,不知道国币与滇币的差异,请人挑一下行李,要价三毛“滇币”,一样支付三毛“国币”,而那时的三毛“国币”,可以买到5公斤大米。中大来了以后,县城专门开办了银行,以方便师生取款。当地居民看见学生进银行都拿着钱出来,以为学生可以随意进去取钱,竟有人对学生说:“你再去给我拿一些钱出来嘛!”

游客在抚仙湖边游泳休闲

中大学生风气开化,在澄江这个大学城里,几间酒家如“西南饭店”经常座无虚席,爱清静的可以去咖啡屋谈心,讲实际的可以去牛菜馆大快朵颐,本地人开设的小茶馆,几分钱一盅茶,可以从早到晚泡在里面,佐以瓜子、松子、花生等零食,除了看书聊天,也能下棋打牌。有的学生用手指蘸着茶水,就在桌子上演算起题来。住在城里的学生,很多租房居住,有些男女同学还同居一室。澄江人一开始很看不惯他们的行为举止,对男女一起读书、一起牵手上街、一起到湖边游泳惊诧不已,评头论足。但相处久了,对这些“大胆举动”也就习以为常了,地方上还办起了男女可以同校就读的学校,聘请中大师生前去兼课。中山大学医学院开办门诊,成功地为小西城村一位甲状腺肿大的老妇做了切除手术;另有位产妇难产,三天三夜不能分娩,医学院师生为她做了剖腹产手术,这在当地尚为首例,轰动了全县,街谈巷议,传为佳话。这些生动事例,让澄江这样一个边陲小城最早见证了现代科学的奇迹。

澄江人民东路 马庆 摄

难忘的回忆

澄江为滇中典型的农耕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士习还如太古淳”的赞誉。“民风淳朴”,是澄江给中大师生留下的深刻记忆,不少师生回忆提及,几乎众口一词。学生们租住居民房屋,租金很少,有的在楼上通宵达旦举行舞会,而在中大学生的回忆文章里,并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当地居民对此的干预,本分的乡村群众,对学生充满了包容,也或许,平淡的生活气氛,居民们也需要一些新奇和热闹呢?农学院经济系学生魏双凤回忆,他们住在沙河村,为了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村民合办了“沙河村农民夜校”。1940年夏学校迁回粤北石坪,村民们热泪相送,依依不舍,动人的场景让她至今难忘。农学院农学系学生黄子华一直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同学到一个茶园参观,山路崎岖,拄着手杖下山犹战战兢兢。而后面一位小脚老妇,背着装满东西的背箩,步伐又稳又快地走了下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竟像神话了。1939年冬举行为抗日将士募捐寒衣义演时,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先生和著名钢琴家王慕理女士曾同台演出,观众人山人海,掌声雷动,演出结束时,所募捐的寒衣已堆积如山。

抚仙湖时光栈道 潘泉 摄

“风景秀丽”,是澄江留给中大师生的又一重要印象。位于城南的抚仙湖,让这些走南闯北的中大人为之倾倒,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马思聪教授就曾作过《美丽抚仙湖》的乐曲。在晴好日子,同学们或成群结队,或俪影双双去抚仙湖游玩。机电系学生张宏达描绘抚仙湖:“从北向南一望无际,东西两岸则隐若可见。湖底有古城遗址……”教育系学生胡有权说:“我最喜欢约三五知己,徒步或骑马到抚仙湖流连,该湖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湖水清澈……”何传礼则感慨:“啸傲抚仙湖畔,吃喝嬉笑,恣情玩乐,真是一件潇洒脱俗的赏心乐事。”农学院学生余坚锐数十年后仍在梦里一次次地回到抚仙湖:“我常在梦中重游抚仙湖,而梦中所见的,都是湖水平静诱人,沁人心扉,湖岸绿茵无垠……我现在难有机会再回到抚仙湖去,但我忆念她,怀念湖边的人们。”

黄戡凌 摄

当然,眷念澄江山水人情的中大师生,还曾用常人难见的相机,摄下了一些他们与澄江的合影。在几张珍贵的照片中,我们看到已经消失了的澄江古城、高大雄伟的城墙、石板漫地的街道、庄严肃穆的牌坊,这些,都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明清古城的直观感受。

中山大学澄江办学旧照——城墙 李芮供图

时光荏苒,距中山大学澄江办学已悄然过去了七八十年,澄江的经济社会也同整个中国社会一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大人回忆中那个安静、恬美、淳朴的澄江,永远地驻足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如今的澄江,山川依然清丽,湖水依然澄澈,澄江古城的如旧修复,据说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只不过,中大人笔下澄江的安静、恬美、淳朴,那些传承了千年历史的文化特质,那些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元素,更会在我们的内心久远地呼唤!

澄江县城新貌 资春富 摄

作者:李芮

来源:搜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NCLL2wB8g2yegND87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