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面积较小,却以人文渊薮著称。从宋朝以来,浙江就是一个科考大省,状元如过江之鲫,甚至超过了另一个科考大省江苏。不过,在清朝初期的十几年里,江苏走出了两名状元(吕宫和邹忠倚)后,浙江还是颗粒无收,只出了一个来自嘉兴秀水的探花张天植。
直到史大成的出现,才为浙江实现了零的突破。
史大成,字及超,号立庵,浙江鄞县人,生于1621年。史大成出身耕读家庭。父亲史绍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早年读过几年书,算是粗通文墨,在乡间称得上是“土秀才”了。
通常来说,有一点文化知识的父母,总是愿意倾尽全力供子女读书。史大成在父母的鼓励下,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有一年,史大成母亲患了重病,四处求医问药也没有什么效果。史大成情急之下,竟然学古人介子推的办法,自割股肉为母亲治病。这件事被地方官员听说后,报告给朝廷,以“孝子”的名义送给他一份钱粮。对于家境贫寒的史大成来说,这是雪中送炭啊。
史大成的科举之路走得比较顺利。1637年,16岁的他通过童子试,考中了秀才。1640年,19岁的他通过乡试,考中了举人。接下来,就是进京参加会试,通过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口。可是,那时候已是明朝末年,整个社会内忧外患不断,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史大成无心进京参加会试,隐居在乡间,静观时局的发展。
1644年,清军入关。1645年,江浙地区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引起了江南民众对清朝的抵抗。为了安抚江南民众,笼络知识分子,清廷召集一部分有名望的汉人知识分子到朝廷做官。史大成也多次受到清廷的召集,但他都拒绝了。
过了十几年,清朝坐稳了江山,改朝换代已成定局,越来越多的汉人知识分子出山参加科举考试。参不参加科举考试呢?史大成内心变得犹豫起来。这时候,父母坚决支持他参加科考,并催促他早日行动。1654年,史大成来到省城杭州,参加甲午科浙江乡试,考取了举人功名。
有意思的在,这年甲午科浙江乡试,除了史大成外,还有严我斯、蔡启僔两名考生。严我斯、蔡启僔先后在1664年、1670年考中状元。加上史大成,成就了三状元乡试同榜的佳话。
史大成考取了举人功名后,在第二年(1655年)来到京城参加乙未科会试。史大成通过了会试,进入殿试。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拟定考卷名次,将史大成列为第三名,这就是探花候选人了。
按照惯例,殿试前十名由顺治皇帝亲自圈定。顺治皇帝见到史大成的试卷后,赞不绝口说:“文气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这是在夸史大成文章恢弘大气,书法端正严谨,一定是一位正直的人。顺治皇帝御笔一挥,立马将史大成改为首卷,评为一甲第一名,这就是状元了。
这一年,史大成年仅32岁。
史大成考了状元后,授任翰林院修撰。不久,授任1658年戊戌科会试同考官。顺治皇帝很欣赏史大成的才华,任命他为日讲官,每天给自己讲解经书。
1659年的一天,史大成收到家里信件,打开一看,是父亲史绍南的画像。
原来,史大成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对他十分享想念。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奔赴京城来看望儿子;史大成要当满6年京官,通过了6年一次的“京察”后,才能回家探望父母。父亲为了缓解思念之苦,委托当地的一名画师给自己画了一幅画,寄给史大成,又要史大成将自己的画像寄给家里。
史大成看到父亲的画像,不禁痛哭一场。他经过反复考虑,给顺治皇帝写了一道疏折,请假回家看望父母。在疏折里,史大成写道:“臣父思子不见,思见子之仪容;呼子不来,频呼子之名字。臣若忍此,不可以为人子,亦何以为人臣!”顺治皇帝看了这道疏折,也被感动了,破例批假,允许他提前回家看望父母。
顺治皇帝还为此改变就京察制度,规定由6年一次改为3年一次。
史大成匆忙交接了手头的工作,离开京城,星夜赶回家中。可是,当他走到半路时,遇到了专门来向他报丧的人——就在10天前,他父亲已经病逝。史大成如闻晴天霹雳,当场晕倒在地。
史大成回到了家中,为父亲操办完丧事,又奏报朝廷,辞掉官职,为父亲守丧。3年守丧期满后,史大成就应该回到朝廷,听候任用。史大成见母亲年纪日渐衰老,不忍心将她一个人留在家乡,便给朝廷请假,留在家乡奉养母亲。这一住下来,就长达10年之久。朝廷多次召他回京报到,史大成也不予理会。他认为,留在家里尽孝道,比回到京城当官更重要:“岂能以一官之职而易一日之养乎?”
清朝讲究“忠孝治国”,非常注重臣民的孝道。史大成宁愿尽孝,也不愿当官,倒是很符合清朝提倡的价值观。于是,朝廷满足了史大成的心愿,削去了他的官职,让他能够安安心心地在家里孝敬母亲。
后来,史大成母亲病逝,史大成在守丧期满后,在朝廷的召唤下,回到京城任职。这时候的皇帝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知道史大成的事迹后,予以重任。
史大成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经筵日讲起居注官等职。1673年,史大成升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官阶为正二品。1676年,55岁的史大成告病还乡。6年后的1682年,史大成病逝于家乡,享年62岁。
史大成是浙江在清朝的第一名状元。凑巧的是,浙江清朝的最后一名状元叫钟骏声(1860年高中状元)。浙江一带的人们便笑称,这是“始于史,终于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