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今天你过得好吗?
见字如面。这封信本来是想写给我妹妹的,我的家人,同时,也是写给自己的。之所以把它分享给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想,可能你也会有些话想要对他们说。
是的,这里的“他们”不是别人,而是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
我妹妹正在读初三,年纪尚小,甚至可能正处于“叛逆期”。回想我的叛逆期,我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和父母的“代沟”最明显也是最尖锐的。“似乎彼此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彼此在两岸,最好是在两岸,最好是互不打扰、互不干涉、互不相关。”
那时候,我真是这么想的。父母只是把我们生养下来,却又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关键是我们还要去承受父母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和烦恼。他们的絮叨、争吵、暴躁、易怒、冲动、野蛮、固执、保守……简直不可理喻,简直令人窒息而绝望。偏偏还无法割裂开来。
“你知道的,脱离了他们,可能我们连怎么生存下去都成问题,没有家,没有食物,没有一技之长,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于什么想做、能做、该做的事情一窍不通。”
可即使这样,内心的向往、心中的梦想、对未来的憧憬,我们的渴望、野心和抱负,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希望能够证明自己,希望能够认可和尊重,想要一鸣惊人,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最好是能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我们按捺不住性子、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和渴望,我们拥有最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虽然身处学校,心却早已不知飘向九霄云外……挡在我们面前的似乎只有父母……“似乎只要扫清了这层障碍,我们便能轻易获得我们想要的一切。”
于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去扫清障碍。我们或用无声代替反抗,或用无视和蔑视代替意志,我们不断激化矛盾,也在不断挑战着父母的底线。似乎胜利在即,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只要他们稍稍不合我们心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我们是受害者,我们是被动反抗压迫的弱势群体,我们不得不奋起反抗,彼此就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阶级……“我们为自己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我们的理由十分正当,我们是为正义和自由而战,同样也是为了信仰而战。”
“这场战斗没有伤亡,却比伤亡更惨烈、更残酷。”
心凉了,心灰意冷;心死了,行尸走肉;心寒了,伤心欲绝。他们怎么就不懂我们呢?怎么就不能理解呢?我们要自由,我们要自我,我们要自己的空间,我们要走自己的路,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国度。我们不想变得和他们一样,我们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我们有自己的路要走啊!他们怎么就不能支持我们呢?身为家人不应该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吗?“我们不理解、不懂,愤怒,也反叛着。”
年轻是好的,敢于为自己的理想而战。一次又一次,无法妥协,不甘屈服,从不气馁。年轻也并不总是好的,流于浮表、浅薄、简单、单一而匮乏的思想,往往分不清也看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实质。也不知是从哪冒出来的勇气和底气,似乎有一股莫名的自信,似乎只要自己一旦投身外界,无论做什么都会轻而易举,无论想什么都能够心想事成。
可能正是如此,父母相较于年轻的我们,他们自然清楚自身所背负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父母的责任;正是如此,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才不会只想着自己,只顾个人的幸福而将其他抛在一旁;也正是如此,他们寄希望于我们,寄予我们厚望。
“久而久之,也不知怎么的,好像大家都变了。”
他们的爱成了“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他们的爱成了理所当然的理直气壮,他们的爱成了罪魁祸首的执迷不悟。“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呢?我们想要的从来就不是这些!我们宁愿不要这些!”
如果他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尊重和认可;如果他们真的爱我们,就应该以我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去爱,而不是以他们所认为的爱的方式;如果连这些至亲至爱的人都不支持我们,那我们岂不是和孤儿一样了?偏偏他们还要施加那种种的束缚,将那些我们不需要、不想要、也丝毫不感兴趣的强加于我们,那么,就该问了,他们想要什么呢?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不是奴隶,更不是什么产品,为什么要这样要求我们呢?而且,这么要求的依据是什么呢?就能保证一定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就一定能够满足他们吗?
我曾经这样绝望地想过——“我不要自己了,行吗?”——“我完全遵从他们的安排,我完全屈服,我百分百照做。如果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满意的话,如果仅仅因为我是子女就不得不这样去遵从的话,就当我是在还债吧!”——“如果这是他们想要的,就通通收回去吧!”
但是,当我这样去付诸行动的时候。你知道的,如果你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你抱着一种“坚持”的想法去做一件事,你心灰意冷地去做一件事,它总是会变得格外艰难。不是因为别的,没有父母能够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每一步环节。当你把自我给剥夺了出来,就像丧失了自主能力的人一样时,你不再思考,也不想做好或者怎么样,你就是在服从安排,这样的结果怎么可能让人满意呢?他们只会觉得自己是对的,通过你的言行举止,他们只会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断。是啊,当你这样去做事时,你就真的像机器一样,就真的什么也不会了。如此一来,他们怎么敢放心呢?他们只会用更多你原本就讨厌且更讨厌的方式去“教育”你。于是,新的恶性循环就这样产生了。你越是排斥就越是痛苦,越是痛苦就越想要逃避,越想不作为,而越是这样他们就越是不放心你,越是不放心就越是要干预进来。
而这样的过程,越是持久,心中所堆积的情绪、负能量、消极心理,连带着身体,都将给自身造成严重的消耗。长期以往,自然容易根深蒂固,想要再跳出来就越是艰难。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与他们的距离,对他们的情感,压抑的心理,就这样一点点消磨殆尽。“作为父母,他们没有也不会放弃我们,是我们自己先放弃了自己。只是,与父母之间的横沟、情感的裂痕,却是往后无数个日夜、再多的修补,也难以再补救回来了。”
往后的日子里,我们看见别的家庭,别人的父母,同龄人,或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可能会想:“为什么只有我们如此不幸呢?”
“多少原生家庭,多少抑郁症患者,多少童年的不幸,不就是这样一错再错、一步步陷入深渊的么?”
也许,长大后的某一天,你终会慢慢醒悟过来。就像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所说的那样:“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到那时,我不确定你是否会因此而自责、悔恨、懊恼。在记忆中,我能够释怀也只是在近几年。当然,过去我也曾意识到类似的感触,但那时更多的不过是“我以为”罢了。每次接到电话,每次回到家里,每次与父母交谈时,情绪就奔涌而出,各种赌气、怨恨,也争吵。“好像在某一瞬间我变成了父母的样子,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也就是那样的瞬间,每当我事后回想起来,我总要自责许久。
我本不是这样的人,恰恰相反,我最讨厌的就是争吵了。从小到大,父母总是在争吵,因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儿争吵不休,我最看不惯的也是这一点。好像总能找到对立的点,好像总有矛盾,好像有什么事儿是争吵能解决问题似的。“要知道,那只是发泄情绪罢了,对于事情的解决丝毫没有帮助,而且,这样做多么伤人啊!”
也是近几年,我才慢慢理解过来。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和如何去应对冲突。“他们也是在赌气。有时候是气别人,有时候则是气自己。”
你知道的,问题是庞杂的,是由诸多原因所引起,然后在某一瞬间突然爆发。这时候想要理清它们,总是格外艰难。何况每个人的认知,立场、观点、态度、信仰等从来都不是那么的清晰,尤其是没有经过思维训练的人。即使是经过思维训练的人,想要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区别也不简单。“人和人的区别说大很大,说小也小,但主要还是认知的差距。”
也许是位置不同吧。就像那句戏谑的话“屁股决定脑袋”,当我们这样去理解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荒诞。尤其是我们自诩是明智的人,是理智的、理性的,怎么会这样呢?这不是扼杀了自主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父母不是天生的,包括我们性别背后的支撑,也从来不是天生的,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文明、历史所形成的价值观。它未必就是正确的、总是适宜的,尤其是在理解他人时。”
人是有这样一种能力的,它首先是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身上会有着童年的烙印,学习心理学就知道:原生家庭的影响,童年的不幸遭遇,尤其是早年间的经历,它们都将在我们形成认知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背后就是一种适应能力所产生的“后遗症”,这在心理学有个专业名词:“创伤应激障碍”。
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它们让我们能够得以生存下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将形成一定的保护机制。然而,往往也是这种保护机制,它太敏感了。稍不留神,它就容易伤害到身边的人。你知道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面对困难时会选择逃避、会产生“逆反心理”,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会让我们受伤。因此我们会不安、惶恐、恐惧,继而作出应激反应。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混淆事实,并将问题的源头轻易地甩给别人。这对别人来说,无疑是无妄之灾啊!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冲突了。
实际上,问题总是难以避免的。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关键是在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抱持怎样的观点去对待它。我们应该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把问题推给别人,或只是简单的将问题归结于他人。你要知道,很多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的,不见得都是别人的问题,或者它真的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你不妨试着,换个立场,换个位置,换位思考一下,也许你就能多一些理解了。
“一个年轻人的头脑中,如果潜伏着简单的、模糊的、单一的、无意义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你要知道,如果带着这样的思想,与这样的思想朝夕相处,与其共生,以其为本。那么,怎么可能做到理解呢?不会理解的。连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冲突原本是我们理解事物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可是,我们回避了冲突,我们简单将冲突归结为是他人所引起的,我们觉得自身毫无问题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或者就是这个世界的问题。这种思想太肤浅了,这样的理解对我们毫无帮助,更不会使我们成长,甚至哪怕长大后步入社会,那时只会涌现出更多的冲突。“如果我们总也不能学会如何与它们相处,并尝试着去解决它们,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成长呢?”
不理解,也从不尝试着去理解;不会,也从不尝试着去了解。不行、做不到、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不断逃避、回避、逃离。问题不去想就不存在了么?不去解决,问题就不会产生影响了?“如果问题已经出现我们却视而不见、自欺欺人,它就会自动消失吗?这样想未免太过于天真。”
就我自己而言,我也曾抱着这样的幻想。一再逃避,直到无处可逃。是的,我要面临生存。但在这之前,我一直逃避着。我借醉、买醉,我放纵自我、躲进梦里,我假装充实,每日庸碌,直到再也没有退路了,我不得不面临生存问题。我能躲过去吗?
有人说,“所谓自由,不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想做的时候就可以不做。”
这背后的区别是极其明显的,想做是主动的、自主的,而不想做则是被动的。前者不用说,这样的自由随处可见,也极其不常见。如果我们的需求都能被满足,有多少人还会想着再去做点什么呢?而恰恰是那些被动的,我们不想做,不愿意,却又无可避免,因为那是我们的需要。“如果能够克服这一点,我们不就自由了么?”
回到家庭的问题,其实也是这样的。“把孩子交给学校,父母就不用过多操心了。只是回到家,这个问题就又成为问题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独立自主,我们能够不让父母操心,我们能够在脱离父母的情况依旧生活得很好。那么,不仅父母,我们也相对自由了不是么?”
你仔细想想看:“我们觉得父母唠叨,他们也总爱说那些世俗常理,总是把‘为了我们好’挂在嘴边。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呢?真的是‘以爱之名’的绑架吗?他们有多少成分是为了自己呢?‘养儿防老’吗?还有那些我们眼中的管束、束缚、约束,他们真的是为了操控我们吗?要知道,他们说的基本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以及我们应该甚至是必然要经历的事儿啊!”
“还是说,他们不说,我们就不需要面对了?不是吧!”
昨天,我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这一次我并没有像往常那般不耐烦。就像我说的,其实给家人打电话没什么的。在聆听电话的过程中,我格外留意父亲想要表达的意图。一通电话下来,我发现除却一些琐事的分享和情感表达的部分,他更多的还是在传达一种关心,以及在做一些提醒,尤其是婚姻。
换做以前,我多半只会觉得这不过老生常谈罢了,然后很快这些话就将抛之脑后。是的,我以为我知道、我懂得、我明白,我以为不用父母提醒,我以为自己能够处理好这些的。但其实,我真的一点困惑都没有吗?并不是这样的。最起码从婚姻的角度而言,一些礼节性的问题我未必清楚,还有一些流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需要准备什么,我也不知道,尤其是婚姻双方家庭方面我就更是一窍不通了。而这些,难道我不需要面对吗?步入婚姻的时候,总是要面对的,这是迟早的事儿,不是吗?
“那么,该如何与父母相处呢?如何去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真实表达呢?”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提到一个词叫“家教”。可能有人很轻易地联想到不就是“家庭教育”嘛!更具体的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言传身教。简单说,内是道德,外是礼节。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与外界接触,遇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才能逐渐理解和掌握啊。尤其是这其中的“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寸”。在我们尚未正式步入社会,也就是说按照世俗标准而言,在我们尚未能够独立之前,别人评价一个孩子,难道只会觉得说是孩子的问题吗?不,他们更多的倾向于把孩子身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上升到“家教”层面。
你想想看,很多时候我们的文化、知识,它经由体系内教育去完成。可真正与人接触时,更多的却是依赖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所接触的也大多是一些家常事,而这些通常又是依赖于家教。所以,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也就能够理解了。毕竟,真正发挥价值的知识,通常是作用于相关领域的,而这方面只有步入社会,进入社会体系中才更能发挥出价值。只有到了这种分工中,大家才会以一种或专业或知识够不够或方法对不对,以这种观点去看待我们。
明白了这些之后,再去看父母的言行。他们之所以给出各种提醒、建议、意见,不正是希望我们提前为那些人生必须经历的事儿提前打个“预防针”么?“本立而道生。那些根本的东西,我们迟早都要掌握的;我们为某些事提前做准备、做训练,那是为了事情真的发生时不至于一无所知、六神无主啊。而父母的用心,不正是为了这些吗?”
在工作中,我们虚心学习、谦虚的请教,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正是因为我们自身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或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为何到了生活中,我们却将“家庭教育”曲解呢?那也是为了独立生活做准备呀!
仔细想想,大概是因为年幼不懂事吧。小时候总以为那种“束缚”会是一辈子的,所以才会那么抗拒和痛苦吧。长大后就知道了,不是这样的——“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我们身边,他们总有一天会老去,我们也总有一天会长大。”
就像古言说的那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许这些话放到现在不一定适用,但回想童年到至今,我们就是会有这样或那样,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都会变的。
想想看:小时候,我们的“圈子”就那么丁点地方,长大后我们走出圈子了,发现更大世界了,你就知道世界不只是那么丁点地方了;小时候,我们以为大家都和我们差不多,长大后我们接触的人多了,发现原来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你就知道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小时候,我们看事情往往只能想到自己或再多一点,长大后我们就知道了除了那些,还有隐藏在背后的、隐藏在更深处的种种。
而我们之所以那样对待父母,或者以那样的成见去看他们,不过是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我们所厌恶、反感、讨厌的地方罢了。于是,觉得每一分钟都很漫长,每一分钟都是煎熬的,也看不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了。我们陷进去了,甚至觉得这是个梦魇,可能要纠缠我们一辈子。这其实就是放大了自己的恐惧,把原本一个阶段的事情,你因为不知道整个过程是怎样的,继而以为它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写字的时候,我总盯着那个字看,盯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种怪异的感觉。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总感觉有点不像。但是,当你去翻看字典时,那种感觉又消失了。或者说你确定了之后,你也就不再怀疑了。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他们,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只是在这种时候我们不会想到去查字典,也很少去了解别的父母遇到类似的问题会怎么去处理罢了。
其实全天下大多数父母也都差不多,就像我们所要经历的绝大多数事情,比如我们面对未来的迷茫,比如我们在某一刻意识到自身的孤独,又比如我们在遇到喜欢的人时会不知所措……说到底是,“父母也不是天生的,我们也从来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
你不妨想想看,在你看来怎样的人生才算是幸福的人生呢?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是怎样的呢?你再想想看,你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呢?自己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自己的父母,你会如何看自己呢?以及你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怎样的人生呢?要怎么去获取、需要怎样的条件、首先要做什么?
确实,父母可能没办法满足我们所有的需要,他们也没办法让我们直接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他们之所以“管教”我们,是让我们具备一些可以自己去争取和奋斗的基础,让那些最基本的问题不再是问题,从而为我们真正想过的人生起到一定的指引和帮助。就像你知道的,我们的幸福只能靠自己去赋予,就像生活的意义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去赋予。父母所能做的终究有限,并没有比我们更多。他们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我们的需要、了解我们的想法。“即使我们长大了,也应该知道,其实我们也做不到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见得有多了解自己。尤其是,即使最亲密的人,我们也不见得就能做到百分百的真诚和坦诚。面对自己同样如此。”
而父母所做的,他们也只能是尽可能地把一些不幸或可能引发不幸的事儿,以及一些我们必然要经历的事儿,提前告诉我们、提醒我们,好让我们有所准备或去提前做一些训练。自由是经由训练才能得以自由,就像我们刚学走路时,我们哪里能像现在这般灵活呢?想去哪就去哪,爬、跑、站立,甚至各种姿势,这些不都是一次次训练的结果吗?如果我们能够因父母的提醒而提前做一些准备,我相信,当事情真正发生时,我们也相对能够轻松应对了。父母不是我们的影子,从来不是,他们也不可能时时刻刻伴随我们左右。往后的人生终究还是需要自己去走,只是在这之前,当有这样的机会去学习、去提前做准备、去训练自己、去提升自己,还请珍惜!
就像我对我妹妹说的那般,出了社会,我们可能真的再难遇到比父母更愿意耐心教导我们的了,更是很难遇到那般真心待我们、爱我们、帮助我们的人了。你知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有自己的家庭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有社会分工下的职责和使命,有各自的路各自的人生,这种时候我们还能指望谁如父母那般耐心教导我们呢?如果我们连父母也要对立起来,那就真的不知道还能有谁了。“你要知道,即使父母他们所能教给我们只会越来越少,往后的人生有的是自己折腾的时候,到那时可能你就知道了吧?”
“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理解他们。”
我之所以写这封信,恰恰也是因为我的自责和内疚。如果能够提前知道这些,或者能够早一点领悟的话,也许很多事情压根就不会发生了。这些年我走了太多的弯路了,也许直到现在,真正把我逼到了这种处境,我才幡然醒悟过来:“不怪他们,也没有理由怪到他们头上的,至于憎恨、厌恶、抗拒,这些不过是自己从未真正地尝试去理解和了解背后的真相罢了。”
最后,我希望你也不要这样去怪父母,如果你能过得幸福,你能拥有更好的未来,且都能够做得很好,请别吝啬分享。别忘了,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都是第一次生而为人。而且,可能再没有比他们更希望我们好、更希望我们幸福,以及更爱我们的人了。
“真心付出始终难得。遇到真心对待我们的人,也请好好对待他们吧!”
愿家庭美满,一生平安!
谢丹儒
2022年3月27日星期日 厦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8bb4a95a1a46f9435fbc1dddaabc6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