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丨“你是如何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呢?”

2022-03-04     最后一米阳光

原标题:“信”丨“你是如何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呢?”

亲爱的朋友:

你好!

见字如面。有些话不吐不快,我就直说了。至于说出来会怎样?说了又如何?为什么要说呢?万一没人理自己不就成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了?多尴尬,多失望啊!也好羞耻啊!

张楚有一张专辑就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不知道你听过没有?现在我已经忘了第一次听到那首同名音乐时的感触了。印象中,我记得尤为清楚的是,在我困难的时候,他的声音曾伴随我走过很长一段路。我还记得,有段时间我彻夜地单曲循环着这首歌。现在想来,“大概那段时间我也同样孤独吧!”

虽然,我也知道,这种孤独与他所表达的可能不是同一个孤独。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当时是不是也这样想呢?多半是这样的。不论是恋爱,还是孤独;无论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中的“异类”;无论我多渴望融入人群,还是处在人群中时的格格不入。那时候,我有多煎熬呢?又是多骄傲啊?

在大家都觉得一切岁月静好时,热闹,欢乐,美好,我却只能眼巴巴望着,然后离他们远远地。既羡慕,又渴望,却始终不敢迈进那一步。“我不敢让别人知道我的孤独,同时也惧怕自己的孤独。”

你体会过那种心情吗?

面对那突如其来的孤独,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孤独,怯懦、恐慌、逃避。始终格格不入,始终学不会与孤独相处。偏偏孤独还自生自长。那种感觉就像是身体的某个部位长了个暗疾,而且这个暗疾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丑陋。于是,因为这个暗疾,你不断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惭形秽。然后,你被吓住了,步步逼退。最终你不得不逃离人群,蜷缩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兀自孤独且感伤。“那时,你多半也觉得自己是个怪小孩吧!毕竟,那时的你处于花季、雨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最美的时期啊。”

“我的青春叛逆期,就是这样度过的。与孤独相伴。那时,该是多孤独呢?多自卑,多煎熬啊!”

后来发生了什么呢?“你是如何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呢?”

其实,自从我意识到孤独的存在,到学会与孤独相处,乃至于曾经一段时间我逃无可逃,对生活、现实、未来产生怀疑,继而陷入深深地绝望,最后走到现在这一步。“我依旧没能从孤独中走出来。”

之所以没能走出来,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当你学会了如何与孤独相处,并开始享受你们的相处时光时,它的不好,种种的不适,各种不安和怀疑,绝望与焦虑,自卑和怯懦,当你接受了这样的自己、自己的缺陷和全部,当你意识到这就是你自己时。“它就不再是问题了。”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生命中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问题,真的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吗?并不是。孤独也是一样的。

我们所认为的孤独,很大程度上,它不过是一种错觉,或以错觉魅惑着我们、误导着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人,生而孤独。”

“只不过,那时的我们并不觉得、也不认识它而已。”

一旦你对它有所了解,产生怀疑,进行深思、探索、追问,你很快将会发现:“它,原来在更早之前就曾出现过,只不过那时的你并不把它当回事儿罢了!”

既然如此,那后来它又为何会成为问题呢?尤其是,成为你的问题。独有的,独一无二的,甚至是与众不同的、格格不入的。

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我依旧没能从孤独中走出来。实际上,“当我与众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在渴望遇见我的同类;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不过扰乱了孤独,反而使自身倍感孤独。”

不知道你是否觉察到:当你与众人站在一起时,你在不自知不觉中已经陷入到“比较”中去了。你在评价、批判、审视、观察、反思,也算计,同时也通过他们在进一步认识自己。只是说,认识自己之后呢?“你是选择接纳这样的自己,还是会去改变自己呢?”

更多的人,可能第一时间不会想着去改变自己,同时也不会真正地接纳自己。往往这个时候,你会把他们与自己对立起来,把他们放到对立、冲突、矛盾中去,然后,你们产生了争执、争论、争辩。结果怎样了呢?你是说服了他,还是被他说服?你们达成了和解,还是彻底激化彼此矛盾,恶语相向,继而互相伤害?又或者,在这之前你们本就对自身产生了怀疑?为了避免这种怀疑进一步发展下去、为了避免尴尬与失望,你们选择了沉默,并因此不得不独自承受着那突如其来的孤独。

也许在这时,你会进行反思,继而醒悟过来:“不要要求别人是完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各自的孤独,各自所做的妥协,各自所承受的或不得不承受的部分,不正是因为你是你,他是他么?

“如果所谓同类便是一致,如果所谓表达便是共识,如果所谓交流便是妥协,那该是怎样的无趣呢!”

就像照镜子,孤芳自赏;就像说话,自言自语;就像游戏,自娱自乐。想想那些曲意迎合、巴结奉承、投机取巧、混淆视听;再想想那些洋洋自得、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目空一切;还有那些优柔寡断、郁郁寡欢、患得患失、自甘堕落……“多热闹啊,那么多的寂寞陪着自己!也是真无趣,真孤独呢!”

何况,即使是自己,也有厌倦自己的时候吧?甚至,这才是常态。也恰恰是这样,更多的人才会想着去改变、不断变得更好,以及社会才能有所发展啊。如果仅从生存的角度,仅靠谋生那一点点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或满足于这种需要,那么,发展未免也太遥不可及。说到底是,“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误会了。很多人认为改变往往出于欲望或利益。只是,不妨想想看,“欲望和利益是怎么被发掘出来的呢?”

难道首先不应该是不满足于现状或因意识到这种不满足而去想办法解决?

于是,有人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方案,我们采纳它,他们也将因此而获得利益。或者,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找寻解决方案,然后在此过程或结果中,我们继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利益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前提正是因为匮乏、厌倦在前面铺路啊!”

那么,孤独呢,或者说,如何才能不孤独呢?

也许你还记得,我前面说过相爱、相知。其实它们也有前提,它们的前提就是,人与人其实都很相似的,不同就那么一点点。就像一个人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有多少问题。其中的差别就来自于那一点点。我们之所以感到孤独,不正是因为不同,或细微的不同么?当我们无法与这部分不同相处时,接纳不了或不被别人所接纳,而我们需要别人的接纳时,或因此而受伤、自卑、怀疑、否定,焦虑以及各种负面情绪紧随其后。“那时,我们就是孤独的。”

相爱、相知,虽然前面说解除孤独,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缓解孤独。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孤独是始终存在的。哪怕在相爱、相知的过程中,以及在这之前或之后,孤独也依旧会时不时地冒出头来。不过是当你遇到这些人时,你与他们之间的感情能够很大程度上冲淡孤独,将你从孤独的状态中暂时地脱离。那么,为什么是他们,而非所有人呢?本质而言,确实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但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而相爱、相知则很好地扮演了一个中间的角色。为抵达那一境界提供了条件。”

你想想看,我们与人相爱,或与人相知时,我们无论是看别人还是看自己,是否会觉得说不同也并非那么不可原谅呢?究其原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我们的不同,同时,也不会强加于我们更多的负累。“至于说,你因为相爱或相知而想要去改变,那我就不知道你们算不算相爱或相知了。”

简单说,让你因为某人去改变,或为了某人去改变,虽然很多人常这么去做,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后面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一步。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更多时候不过是我们想错了、想偏了。你想想看,当你不是发自内心想要去改变时,也就是说当你有了明确的倾向性时,而且那个倾向性还是基于别人,你的那一点点不同还能残存多少呢?那真正属于你的魅力呢?

要知道,别人之所以被你吸引,正是因为那一点点不同啊。现在,你连那一点点不同都摧毁了,那你也就没那么可爱了。当然,你可能会想,要维持,要稳定,但这种维持和稳定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就像别人让你不做自己,或者你不让别人做他自己,这可能吗?要知道——“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心甘情愿才会觉得理所当然,继而才会义无反顾。否则,往往是很难走到最后的。”

因此,我希望,你不要惧怕自己的孤独,也别害怕迈出去,不仅如此,我还鼓励你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接纳自己,面对自己,以及真诚地做自己。对孤独也是一样。”

是的,如何才能走出孤独呢?答案就是勇敢地迈出去,无论是行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勇敢地往前迈进。只有这样,你才能让别人看见和发现,毕竟知己或爱情可不会自动找上门来。所以,这也是我鼓起勇气给你去信的原因了。“不惧怕表达,是为了接近更真实的你,也是让你知道真挚的我是怎样的!”

不知不觉又写多了。你知道的,可能这就是我吧?可能也就是面对你啦!换做其他人,我可能就什么都不说了。好了,今天我们就此打住!

最后的最后,致以最真挚的问候,祝好!

谢丹儒

2022年3月4日星期五 厦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dd5c9015e3387e7310eee221f9ec0f4.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