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十八岁,那一天我永远难忘,可以说是我的觉醒日。
我和朋友在电影社,在反映室一起看那部片,我连续看了两遍,看完动弹不得,仿佛被导演夺走了童贞。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在台湾我没看过这样的东西,我是个只会读书的好孩子,没有非分之想,只会念书好上大学,但这并没有实现……”
《打扰伯格曼》里的李安,这么形容看《处女泉》受到处子式的震撼。“在那以后再厉害的人也无法唬到我”,而“伯格曼式”已在影史成为一种标志。
“我 58 岁那年才走出青春期。”
“我曾经认为在生活中妥协就像在艺术中一样,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人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妥协。”
“不要碰我,不要接近我,不要抓住我,我是伯格曼,看在上帝的份上,离我远一点。”
这个留驻在童年经验自我撕扯、坦承迷恋过纳粹和始终沉溺性的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至今已逝世十五周年,为什么我们仍要继续看他?
李安的回答或可解释:“伯格曼的电影教会我,用哲学观念去统御电影,对神的疑问,抽象的东西,要有很崇敬的心去体现。”
如何介绍这本书呢?用伯格曼本人的话来说,大概就是: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
在这部像是意识流小说般的个人传记中,伯格曼以过于极端的自省记录了他如何在高呼“希特勒万岁”的童年中没有成长为一名纳粹士兵,而是电影导演。
回忆充满暴力、互相仇恨,以及对母亲的非正常依恋的家庭,伯格曼就像《野草莓》中的老教授,悲哀地怀念着过去伤害他与被伤害的亲人:“憎恨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空白,没有联系,也没有亲情。”
而当谈及自己获评极高的电影作品时,伯格曼也赤诚地坦白道:我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也没有想过成为大师,一切不过是为了付清孩子的赡养费。
厌倦、痛苦、怀疑,充斥着老年伯格曼的内心,只有投入被他称作“梦幻”的电影,才能缓解生命之阵痛。
与上一本传记不同,在这本电影随笔中,能看到一切你爱的伯格曼影片的创作心路历程。
例如,《野草莓》是对双亲的哀求:“看看我,了解我,可能的话,原谅我吧!”《假面》是对虚伪的憎恶:“只有一件事可以拯救我,使我不致绝望、崩溃,那就是保持沉默。”
书名取自被誉为“神之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想来别有意味。如果说伯格曼的所有影片汇聚为一面兀自上演好戏的巨镜,那么伯格曼本人幽沉的身影,则晦暗不明地倒映在镜中的每一个画面之上。
将岁月予我的生死爱欲投射在创作之中,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者都在伯格曼的电影年表中发现一种“自传性的生命曲线”的原因。
以法国电影手册派的美学视角评论这位“患神经官能症的艺术家”,贯彻法国电影手册一贯的“作者论”思想,重访伯格曼的童年时光与影像深处。
这不算一本易读的书,如果只是为了摘抄关于伯格曼影片的评论性金句、获得一种关于导演创作生涯的浪漫幻想,可能不能如意。而如果是对伯格曼影片中的各种意象与表现手法感兴趣,例如上帝、影子、面孔、音乐与静默,你一定不能错过这部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展开伯格曼的创作脉络,从早期尚不成熟、但已显露其创作母题的影像,到晚期绚丽的古典主义作品,深度分析了这位欧洲风格艺术电影的最具代表性导演之一。或许伯格曼从来不是“现代的”,但无疑他永远是他的观众的同代人。
没有什么比剧本中的这句话更能说明这部电影了:三个女人在等待另一个女人的死亡,并不得不轮流照顾她。
片名来自于一篇有关莫扎特四重奏的乐评:“听来仿佛窃窃私语(Viskningar)和哭喊(rop)。”
垂死的艾格妮丝渴望、甚至哀求着亲姊妹的关心和爱。她哭泣、嘶吼、挽留,而卡琳与玛丽亚所看到的只有因病痛扭曲的肢体,所听见的只有可怖的疯狂呓语。于是她们惊慌,从病床边逃走,将爱的呼喊与细语隔绝。
而当妹妹停止呼吸,卡琳与玛丽亚以为折磨终将结束之时,艾格妮丝却奇迹般地复活……
在影片中,无论是温情、惊悚,抑或荒诞都围绕着同样的核心:人的生活已经麻木至此,必须用死亡呼唤爱。
一名护士陪伴失语的女演员在岛上疗愈,互相注视,袒露,崩溃,最终恼怒,撕开彼此的面具,却发现对方就是自己。
《电影手册》60 年代年度十佳、IMDB TOP 250、《视与听》250 佳……在各大著名电影榜单中,总能找到这部作品的身影。
《假面》是伯格曼最引以为傲的一部电影,也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伯格曼说:“《假面》拯救了我的生命。”
从这部电影开始,伯格曼彻底抛弃《圣经》给予他的“要不计一切写人人可以理解的东西”的训诫,不再在乎电影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只随心所欲地创作。
在影片中,大量实验性的镜头光怪陆离,宛如一场噩梦。而两位女主角的面孔不断在画面中重叠、剥离、倒置,暗示着身份与权力的变动。
这是一部需要调动感官来观看的电影,毕竟一切都不旨在写实,只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
“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还能想象出比这更可怕的结合吗?”
所谓奏鸣曲,即独奏,钢琴中的独白。每一首奏鸣曲有其各自的起承转合,终无法和谐地相交随行。片名已经预示了这对本该互为最亲之人的母女的关系。
当弹奏肖邦《A小调第二前奏曲》时,女儿温情的演奏透露着对爱的渴望。而母亲却在充满表演意味的落泪后,坐下来重奏诡谲沉郁的一曲,像是对女儿浪漫主义的弹奏表达不满。
不断深化的隔阂与矛盾在白日潜伏,于午夜倾泻而出,影片也由此走向高潮。双方虽然激烈地辩论着,却像是自言自语。每个人都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独奏自己的痛苦,而忘记了理解与接纳。
最终,在又一个沉静的白日来临,而一切已与往常不同。爱无能的女儿,与表演爱的母亲,在戳破虚伪后走向新生。
“我不能理解,但大受震撼。”
李安看似调笑的一句话,实则概括了观看此部影片的精髓:无需寻找逻辑与理性,只用感受那在女孩的尸体下喷涌而出的生命之泉。
纯洁的少女骑上马背,翻山越岭,为教堂送去蜡烛。在途中却被三个贪婪的牧羊人拦截,遭遇不幸。
而影片中名垂影史的一幕,是父亲在得知寄宿于家中的牧羊人是杀害女儿的凶手后,跑出房屋,用身躯将一棵白桦树压弯,愤怒被可视化。
当悲剧已发生,仇恨已得报之时,上帝才悠然出现,在女孩的尸体下泻出一汪清澈的泉水。众人跪在泉水旁,甚至异教徒也在此刻被洗礼。只有父亲,只是注视着女儿苍白的面容,无暇顾及迟来的神迹。
三个痛苦的人和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一首由欲望与暴力合奏的孤独协奏曲。
丧偶的独身女性安娜,离异的中年男人安德列亚斯,以及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伊娃与艾利斯。
互不相识的人因自我受难式的欲望相识、结合与背叛。然而在叙述人物之间的情潮涌动与矛盾纠葛上,伯格曼却采取了十分晦暗沉闷的色彩与节奏,不了解伯格曼的影迷或许会昏昏欲睡。
四个人都因不可化解的孤独而投向情欲,而当情欲指向与具体的人交往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自己的残缺。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暴力中,只能回到原初那条孤独的轨道。
最后,每个人只能选择重回自己的孤岛,不再表达,如安德列亚斯所说:“人越糟糕,就抱怨得越少,到最后就完全沉默了。”
撰稿 - 涅利
编辑 - 杀手
- 今日话题 -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你有这样的大师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