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对人类和大自然中的任何生物而言,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生存,且有利于让自己得到更好发展的地区特别重要,而且属于生物的本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选择合适的都城,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国家实力和地位,而且还能借助当地有利的条件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都城来看,这一重要的权力中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变化,但是整体迁移方向呈现着从西向东的过程,也就是从长安到北平的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趋势呢?其实迁移受多方面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经济中心南移和过度开发,是古代王朝都城迁移的主要原因
1.区域经济变化,所处环境难耐
对封建国家来说,君主掌握着所有的权力。经济是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是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准。对于工业尚不发达的古代来说,经济大多要依靠自然基础,一般来说河流网系发达的地区,交通更加便利,气候更加温和。
农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类就更加丰富。对于过剩的资产,人们把它用于手工业的制造方面,以此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各种土地资源的利用就越来越多。
西北地区相对干旱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的需要,东边和南部区域的农业和其他行业变得更加活跃。对集权者来说,这是致命性的打击,他当然不会把能给一个国家带来重要收益的区域放置一旁不去加入。
帝王居住的地方,必定要集中更优良的资源,交通更为便利,经济更加繁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国家的中心命脉。西安也曾经历了诸多繁华,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它最终落后于其他地区,都城的位置也不保。
2.自然环境变化,迁移利于集资
君王居住的地方,应该是国土内最舒适的区域,即使当地环境有限,手下的官员也会倾尽能力为皇室打造出适宜居住的环境。西安最开始有着比较繁华的样貌,但是它距离海洋比较远,身居内陆,始终改变不了它干旱的气候特点。
这里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对于古代的生产力来说,这是极其难忍的气候。对于皇家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依靠其他人员难以享用的资源来度过难挨的气温。但是生产能力有限,生活条件必然受到影响。所以前往更好的居住地是必然的选项。
从这里出发的都城,不管是往南方去,还是向北方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比西安更加靠向东方。或南或北,都城将依赖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这里靠近大海,气温的日差和年差会跟着减少很多。
这对都城的人来说是最基本的需求,而且这里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性,经济水平发展程度很高,可以让集权者更好地把控国家的命脉和走向,让更多有利资源集中到自己手中。
洛阳自身所带优越性使其晋为过渡区域
1.迁移主因:农业条件优渥
农业是古代的重要产业,粮食产量多,代表着更多的人口,在工业,医疗各方面发展不好的条件下,人口多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安全感,对于军事力量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洛阳为都城提供了大量的平原,土壤比其他地区更加松软,农作物有更好的生长环境。每年的降雨量也比较正常,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作物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环境。
对于居民们来说,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让人能更好地适应气温的变化,温差让人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中原地区,占据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对于掌权者来说,在这里,他可以感受到万众面向他的样貌,心里有更好的成就感。最终在特定的时期,这里发展成为世界的中心,这离不开洛阳地区给社会提供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靠近东方的区域,让文明可以更好地向其他国家传播。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这里不仅可以收服自己的子民,还能便利地接收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仰视。
2.迁移原因:文化底蕴吸引
此地区有着多朝的古都踪迹,有的距离第一任都城有着漫长的时间。之所以历经那么久,王者依然愿意选择这个地区做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得益于前辈们在此地留下的深厚的文化基础。
在繁荣的唐时期,这里的文人墨客非常多,浓厚的文化教育停留在本土的泥土中,建筑中和碑文里。当集权进入新的阶段时,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的力量和思想的含量。把都城建立在更有文化魅力的地区,是很多统治者的选择。这会让他的子民们更好地接触到知识和才气。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这更是一个风水宝地。众所周知,汉族人当时拥有着极其灿烂的文化。如果想让一个新的国度发展得更好,人民和社会有更好的进步,就需要积极地学习汉文化。
而洛阳在该方面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把都城放在这里,先进的文化可以更加顺畅地被吸收和利用,各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会多起来。
和这个地区有同样魅力的是开封地区,大宋在这里谱写了华丽的篇章,深厚的文化内核在这里熠熠生辉。后代们为了延续前人的辉煌,再次达到往日国力的顶峰,会把重要的都城迁到这里。想在前人的基础上,再续辉煌。虽然峰顶难以超越,但是后人们对国家寄以美好心愿的心情可以理解。追寻古人的踪迹,是人们共通之处,特别是那些已经取得很好成就的前者们。
北京地区融合多面优点,成为迁移建都关键之因
1.独特地理位置,使诸朝难停移步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滩,北连朔漠”,对于后期的统治者来说,更大的疆域是最让他们心动的事情。当版图得到稳固之后,统治者所能掌握的区域,已经不限于平原地区,更广阔的地域出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征服了更广阔的世界,沙漠,山峰都属于他们的疆土。面对这样的国家,需要寻找更合适的位置来做为都城。北京地区在这时映入他们的眼中。对更大范围的国家来说,这里有更好的视野,各大平原的交汇地点处于此。君主可以在这里掌握更多的粮食,而且交通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可以利用险要的防守位置来保卫自己。
中原地区对各个朝代来说非常重要,这里人口密集,可以为国家的兵力提供很好的基础。如果这些地区距离都城较远,集权者的命令想要抵达到偏远地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燕京的位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的劳动力尽在眼前,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高效地集中起来。
同时这里的经济基础并不薄弱,可以为京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当京杭运河开通之后,统治者更有理由永久地在这里扎根。它让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更好地交流了起来,南方的经济水平历来占据重要的地位,当运河出现之后,他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命脉。
2.明清民族矛盾尖锐,燕京可解各地冲突
明清时期,国家内部基础建设在国家强有力的统治之下,运行的非常流畅。但是长期的北边疆域问题依然困扰着人心。
特别是对于一直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明代人来说,北方民族的进犯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生命安危,但是重要的兵力想要迅速抵达这个位置非常艰难。所以迁到北京地区是最好的选择,从整体上来看,京之所以能成为重要区域,最根本原因是担负着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
当这些矛盾和战争落下帷幕之后,新的民族问题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需要把各个民族更好地融入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在共同的土地上更好地相处和发展。
促进各大民族之间的交流,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北京地区在此时担当着重要的交流站的岗位。都城建在这个地方,在得到君主广泛支持的基础上,来自北方地区的新民族可以更加顺利地和汉族交融。这对统治者来说是件大事,当和重要力量混合之后,南方地区的力量自然会随之削弱,变得平和。至此迁都由西向东已经完成,燕京地区从被选中之日开始,一直背负着重要的使命。
结语:
从长安到北平,历届迁都者在做出决定之前都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迁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所以只要确定了一个位置,一定是有其重要的意义。
从都城向东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王朝所重视的东西,经济和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最后选择的位置,是集中了所有因素的区域。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迁都历程》
《历史上迁都的王朝》
《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规律性及其原因》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