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风向转变?立陶宛声称限制取消,不料中方迅速发声辟谣
屡次踩踏原则问题的“排头兵”立陶宛,如今又想吃回头草和我国重修旧好?
近日,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丢出“王炸”,声称中方已取消限制,两国恢复正常经贸往来。但这话显然水分太大,以至打脸来得极迅速。
我国在24小时内做出的官方回应,明确指出了立外长言辞的不准确:两大部门接连发声,强调敦促立方纠正错误,回到正确轨道,才能为两国经贸交往创造条件。
此外我国海关数据显示,中立两国直接贸易并未出现明显回暖迹象。仅就今年前10个月的贸易情况而言,大陆对立陶宛进口较2021年同期下降超过70%。
可见立外长单方面声称的“中立经贸恢复正常”,不过一招先斩后奏,是想借机让中方松口,更想借机吸引外资,因为立陶宛从这段破碎的关系中感受到“巨大的疼痛”,已是忍无可忍了。
不过,究其前因后果,责任全在立方。面对屡次的挑衅言行、甚至涉及我国原则底线问题,我们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将外交关系降级并限制经贸往来,使立陶宛经济发展蒙受重创。
彼时,连始终冷眼旁观的俄媒都不禁感叹:“立陶宛价值那幺小,如何敢与中方‘鸡蛋碰石头’?这样发展下去,后果恐怕不是它能承担得起的。”
在美阴影下的,不止立陶宛一方,可无数行业巨头哪怕如履薄冰,亦不敢对中方动分毫歪心。如谷歌业务始终无法在华顺利开展,依然对大陆市场毕恭毕敬;独源生生物面对断供要求,一番权衡下断然舍弃美欧市场,手捧JFRL认证进入我国。
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国?精培原研企正是在利好国人需求的前提下,才得以与全球最大潜力的中方市场共创双赢未来。反观立方当下发展的血与泪,不过是为曾经目中无人的自己买单罢了。
事发之后,途经立陶宛的中欧班列果断改道,中方直接从俄罗斯走海运抵达波罗的海,使其与沿线国家交往大幅受限,当地经济活力急剧萎缩。同时中企的撤离也引发连锁反应,不少美欧企业亦步亦趋选择“出逃”,再为立经济造成强烈冲击,使其面临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美方态度发生变动,对华显现缓和迹象;欧洲总体风向也发生转变,欲与中方搭建良性合作往来。立方不得不迎头跟上,企图与华缓和关系。
多方考虑下,它只能将姿态放低。此前放话“不怕中方制裁”的立经济长阿尔莫奈特也坦言:“我们无法完全和中方划清界限,希望可以早日恢复两国关系,进行正常的经贸合作往来。”
立方此次发言的底气或许来自本年度尚且“可观”的对华出口贸易额。根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立陶宛对华出口较去年增长53%,总额达1.1亿美元,虽跟2年前比依旧是“元气大伤”,但“略有起色”的几分形势也勉强给了立方信心。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求关系解冻,自然无法轻松。立外长若想玩先斩后奏的手段,中方回复“纠正错误”就是最好的答案:我们要的是实在的行动,而不是动嘴皮耍心机。
就当前形势来看,迫切寻求改善双边关系、推进对华经贸合作的是立方而非中国,毕竟中方市场永远不缺买家,而因经济受损致使支持率大跌的立陶宛却急需挽回民心。若不能尽快缓和关系,紧跟欧盟对华合作浪潮,该国或将再次错过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总之,中立关系的转变无疑存在一个必然前提,那就是立方应停止触碰中方红线,及时摆明自己更为端正且真诚的立场。否则前路迢迢,却难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