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华原创丨平民之惑(随笔)

2023-10-30   真言贞语

原标题:石清华原创丨平民之惑(随笔)

平民之惑

随笔

文/石清华

公元二〇一七年七月十日九点二十五分,正在家看新闻的丁老师,被楼下的吵吵闹闹呼唤到迎着阳光的窗边。

凭窗眺望,隔着塑胶跑道的操场,也就八十米左右吧,尽管居高临下,但光芒四射的红日,弄得东南角的八层高楼下的一群人摇摇晃晃,不甚了了。向窗帘旁移了移,避开闪闪烁烁的无数金针,那十几个人便一目了然。

两个个头不高的老男老女,是两河中学一名老师的岳父母,因为有几个钱,就一同嫁了进来,且买了学校新建的“豪华”住宅。一百五十平方米左右,对于长久承包讲台者来说,似乎难以企及,也许是教书一辈子所追求的梦想吧。当然,这样的“豪华”相较于达官贵人的别墅,那就相形见绌了。他俩在人群中走来串去,两张嘴快速开合,指手画脚。一个中等个儿的胖男子,上穿白色T恤衫,戴着墨镜,指挥若定:“梅旦,你什么意思,牛老板搭个棚,与你学校有什么关系?”

梅旦,现任两河中学校长,上穿红色T恤衫,个头不大,横向发展,显得粗壮。他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时儿伸出右手食指,先是向上,也许对天发誓。后是向下,也许对地赌咒:我不为自己,只为学校,为大家的共同利益。未必全是这样,也许是某些程序不到位。不然的话,学校的那些违规建筑怎么会出现呢?熟知真实情况者会说,那是前任留下的,确实如此。规定早就有了,可“拿了人家的手软”,你建,我建,大家建,自然也就乱套了,给后来者留下了无尽的隐患。而今的头儿,哪管这么远。只管自个儿的钵儿满,脚踏两块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梅旦校长应该是在做解释劝阻工作:“牛老板,您一搭棚,大家仿效,那学校还成何体统?”

牛老板理直气壮:“我是第一个搭棚的吗?”

“以前的事我管不了,您可以去问别人。”

“没那么多闲工夫,别人能搭,我也能搭。”坚决果断,没有商量的余地。

“你们继续搭,一切由我负责。”

那四个做工的,在一穿黑色T恤衫的小个子男人的指挥下,按部就班。另外有两位老人,一个退休老师,一个小孩子,还有两个也许是在职教师吧。这六个人是看热闹的。看热闹的其实还有一个远在高处的憨头丁老师。

梅旦校长见劝解无效,走到做工者前求情:“请你们停下来。”

“谁给工钱听谁的,与你球毛关系。”

做工的虽然如此说,但还是放慢了速度。工人明白这是个扯皮工程,趁此放松一下自己,工钱不会少。牛老板见此,着急起来,催促快做,但不见效。于是跑到梅校长面前,用手指着:“你走不走,不走,影响了我的搭棚,由你负责。”

这时,指挥工程的黑T恤衫气势汹汹地跑到校长身边吼道:“你给老子走不走,要是不走,老子揍死你。”

“请你不要骂人。”

“老子要骂。”说着扬起了巴掌。白T恤衫迅速站到校长的面前,抓住了他的领口。牛老板这对老男女在校长的左右边,分别抓住了他的左右手。梅旦还有嘴巴在动,着实有点让人气恼,真是不识时务。你以为你是校长了不起,别看你在学生、老师面前威威风风,老子才不吃你那一套呢。

“啪”,黑T恤衫给了校长一个响亮的耳光。围观者越来越多,原以为会给校长解围,但却站得远远的,只做看客。校长拿出手机,试图与谁联系,牛老板扳下他的手来:“你想找打手,门都没有。”

“啪”,黑T恤衫再给校长一个耳光。此时,一个主任,前任校长前来劝架。梅旦再次拿起手机,也许终于有人劝架了,才打出了电话。可那拿手机的手还没收回来,已被牛老板拦截在半途。梅旦伸出左手,指着牛说:“请您不要这样。”

牛凶狠地吼道:“你再用手指,老子把你的手指砍下来。”

“啪”,黑T恤衫又一个耳光,重重地扇在梅旦校长的脸上。

不大一会儿,“呜呜”的警车开来。这个老师的岳父母,梅校长、劝架的主任登上了警车。黑、白T恤衫被这个老师专车接走了。

丁老师录了几分钟的像,可能因距离远,光线强,技术差,不甚明了,声音清晰但比较杂。警车离去之后,憨头丁老师觉得心头有点隐隐作痛。可校长平时把好处都给了别人,也许从来就没关注过你。他得几个耳光,丁虽然没有什么气要出,但作为旁观者笑一笑是可以的。如果怕担幸灾乐祸的罪名,不笑也行,也没必要心痛啊。可丁老师仍旧心痛,平民疑惑。

这个普通的教书佬、这个憨头、这个书呆子,在心痛之后又发起呆来。给范进的耳光,是让那些醉心功名者出丑。给阿Q的耳光,是彰显传统的功德:强者对弱者的欺凌。《白云深处》给强奸犯花兴文的耳光,是替被害者复仇。给我们梅校长的耳光,该安一个什么名目呢?平民疑惑。

中国人讲面子,大家都心知肚明。“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算得教育的经典。梅校长也许算不得什么,也许毛病多多,也许不是个东西。但只要他在位,就是我们这个“家”的主哇,就是每一位老师的面子呀。不论你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书佬,你走出去向别人说我们的校长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外人不断地打耳光,你会感到自己有无上的荣光吗?如果没有,为何会如此?如果有,那该给这个“荣光”什么称呼呢?平民疑惑。

中国古时候不少家庭都有神龛,用来供“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前三者似乎很遥远,而后两者却与我们息息相关。可见古人对“师”的尊重,就算有点过,也不至沦落于随便一个人的耳光之中。为什么会如此,怎么寻找答案,谁会给出答案,如何解决?平民疑惑。

有着五千多年辉煌文化的泱泱大国,在无法掌控的巴掌下,颜面扫地,斯文扫地,国格扫地,悲哉!

(2017年7月12日)

【作者简介】石清华(男),退休教师。出身卑微,有幸长成,但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只好勤奋干事,踏实做人。胸无大志,交游平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渗透于心。然盼其觉醒,努力上进。替己谋福利,为国尽忠诚。畅叙平民事,共享人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