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女孩贝贝消失了,在高考前一天。
6月6日,陕西榆林,众多高三学生开始看考场,贝贝没去。
她对考场,已经很熟悉。
那不仅是她高中三年学习的地方,也因为,她前两次高考,也在那里参加。
据红星新闻报道,当天下午3点,贝贝走出复习备考的宾馆,外出吃饭。
监控显示,她后来上了一辆公交车,看不清在哪一站下车。
晚上10点,贝贝的手机信号,在30公里外出现,此后,再也联系不到她。
家属并不是第一个知晓的。
贝贝消失后,宾馆发现她已经欠费几天。
第四天下午,工作人员联系了贝贝村里人,找到了家属。
此后,贝贝的表姐刘女士,开始发布多条微博,寻找她的消息。
她想不明白,贝贝失踪那天,她们之间的聊天,没有一丝征兆。
怎么好好的一个人,就不见了?
然而,家人没有等来好消息。
6月15日,警方通报,发现一具女性遗体,经家属初步辨认,正是失联的贝贝。
毫无预兆,她消失在她第三次高考前夕。
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静待警方的通报。
可无论什么原因,对家人来说,至亲的人,永远离去了。
这个吃过很多苦的21岁女孩,再也无法,尝到生活的甜。
看完她的故事后,我只觉得感慨,她短暂的一生,背负了太多。
她的原生家庭,很苦。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也爱赌点小钱。妈妈精神上有点问题,很难和人交流。
家里住的窑洞,早已破破烂烂,没钱修缮。
一家三口,都吃低保。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红星新闻的报道里,去年,她的父亲受了伤,在家休养了一年,花了好几万。
低保的钱发下来,贝贝管着。放在爸爸手中,怕他输光了,家里连饭都没得吃。
每次家里需要什么,她就会把钱打到村里人手中,再由他们转交给家里。
村里的小卖部老板,是她经常联系的人。
出事前夕,贝贝托人给妈妈送去了奶粉和饼干,还有一张刚充了300元的电卡。
她隔段时间,就会问问邻居,妈妈的情况怎么样。
即使学业繁重的高三,她的心里始终记挂着家里。
这个穷苦的家庭,她是实际上的“家长”。
同学也好,邻居也好,对她的评价,都是“乖”。
没有早恋,没有娱乐,没有旷课请假,一直努力地学习,想走出困局。
她第二次高考,考上了一所民办二本。
只是,昂贵的学费,对自己更高的要求,她选择了退学重考,想上一本,去更好的学校。
做这个决定,她也没有和家人商量,事实上,父母也无法给她什么建议。
她的一切,全都要靠自己。
这次高考,就是她向命运再次发起冲击。
就差这临门一脚,却陡然发生变故。
逆风翻盘的情节,没有发生在她身上,年轻的生命,却戛然而止。
生活,学习,照顾家庭,她尽了全力。
可命运,始终没有眷顾她。
被中断的,不仅有大学梦,还有她的人生。
在铺天盖地的高考捷报里,贝贝的离世,令我十分难过。
有人说,世上最难的事,是当穷人家的聪明孩子。
可我觉得,那些拧着一股劲,一心想摆脱困境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才是最难的。
很多人如贝贝一样,因为资源、环境等原因,很难实现逆袭。
生活、家庭的压力,想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支撑着他们前行。
以至于,他们忘了,自己还有失败的权利,有接受平庸的权利。
迄今为止的人生,贝贝经历的苦,太多了。
如果有机会,如果我是她的家人,我想对一直都在拼尽全力的她说:
你尽力了,你很棒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去接受现状。
正如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的人,想努力但连努力的权力都没有的人,过于努力而抑郁的人……
努力了,拼搏了,哪怕结局不那么好,也没关系。
最近,高考成绩公布,捷报频传。
放眼望去,举目都是考600、700分的天之骄子。
这样的新闻太多,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在众多参加高考的孩子里,他们只是极少数。
还有那么多成绩不如意的孩子,有连高考都没法参加的穷苦孩子。
他们隐在新闻背后,不被关注,更很少有人鼓励:没关系的,你尽力了。
这会造成什么结果?
或许,会让考上的孩子,背负更大的期待与压力,让落榜的孩子,无比自卑。
失败,成了禁忌。
2017年圣诞节,29岁的寒门博士杨宝德走向了死亡。
这个家族最大的希望,熄灭了。
杨宝德出生湖北农村,父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他是家中老三。
自小,家里负担沉重,他知道,只有往死里读书,才能带领着家庭,过上好日子。
从读大学起,他再也不想向父母伸手,想尽办法赚钱。
在宿舍卖零食,给人修电脑,做销售……只要能赚钱,他都做。
同学们每次吃饭的时候看见他,他都是在吃3块5一碗的面。
博士顺利毕业,找个好工作,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可在读博期间,他的科研进入停滞,这份打击,让本就内向的他更沉默。
与此同时,与博导的摩擦,对未来的一片迷茫,又加重了他的忧虑。
他迫切地想改变贫穷的现状,压力越来越大。
研究停滞不前时,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愧对父母,愧对信任他的老师,连看见导师的车,都想要躲着走。
他不能容许自己失败,却像一头困兽,无法找到出口。
快30岁,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未卜的前途。
中间看着一起上学的同学们,要么有房有车家庭幸福,要么学业顺利。
自己什么都没有,甚至连读书这件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了。
这份压力,啃噬着他。
最终,他走向大河。
圣诞夜的灯光亮起,冰冷的河水侵入他的肺,带走了他的生命,也把他从无边的压力里,解放出来。
见到儿子遗体,他父母哭得瘫倒在地。
陪同来的亲戚感慨说:他们从人上人,又跌倒了最下面。
这句话,或许也是杨宝德悲剧的原因之一。
他身上,背负了太多。
贫穷的家庭需要翻身,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在他的成长生涯,或许很少有人告诉他:你尽力了,失败也没关系的。
他像一只蜗牛,拖着重重的壳,承载的是几代人的期盼。
不能失败,不能平庸,必须拉着整个家庭向上走。
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最终也压垮了他。
假如,换个活法,轻松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假如,他被允许失败,允许平凡,会不会现在还在从容地生活着?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之前一位北大博士,在答辩前夜自杀。
她的遗言,看得人无比揪心:
“对不起。我全搞砸了。我违背了所有人的期待,是个没有用的废人。
妈妈,爸爸,对不起……
我这样懦弱的人,没有存在的价值。”
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她仍在为没能满足期待自责。
今年4月,西安一位博士生从17楼纵身一跃,不幸离世。
出生寒门的他,被诊断为抑郁症和焦虑症,面对毕业难的问题,选择轻生。
对现实的失望,对自己的无奈与挣扎,拷问着他们的心。
他们被架到半空,不敢松懈,更不敢失败。
那根紧绷的神经,不断被拉扯。
断裂,就是迟早的事。
有人说,从寒门出来很不容易,为了一个证书,结束生命,值得吗?
不是他们,或许很难理解他们的心酸。
从小在闭塞的环境长大,认知与视野的局限,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
他们迫切地想通过成功,继续证明自己。
因此,无法坦然面对退回普通人的命运。
还记得“流浪状元”刘宁吗?
他曾是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顺利拿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知书。
可在毕业后,找工作屡屡碰壁。
父母的叹息,社会的期盼与舆论,都像一座大山压在他心头。
他开始逃避,沉迷游戏,四处流浪。
曾经的“状元”,成了这个家庭的隐痛。
他因为这个光环,获得人生高光时刻,也被它所累。
他越想要找份好工作,符合所有人的期盼,越难如愿。
在很多人眼中,所谓状元,就应持续保持光环,过熠熠生辉的一生。
他就应该展示给大众,穷苦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成功飞升阶层的故事。
我们这个社会,太喜欢成功的故事。
以至于,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几代人的期盼。
那些光鲜的人,固然值得钦慕。
可还有那么多,在阴影处,踽踽独行的孩子。
他们不被眷顾,不曾犯错,却只能颤颤巍巍,单薄地行走在路上……
这世间,没有那么多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也没有那么多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好运降临。
要承认,绝大多数人这一生,都会过得很寻常。
做寻常的工作,赚普通的工资。
那也没什么不好。
这并不是要躺平的意思,更不是摆烂。
仍然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要为理想的生活而奋斗。
只是,你也要坦然面对失败,接受平凡的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英雄。
当一个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也很好。
参考来源:
红星新闻《榆林女孩三战高考前失联后去世:一家三口是低保户,出事前托人给母亲送电卡和食物》
中国青年报《寒门博士之死:曾称转博导后每天活在痛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