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古称“三庚”,是中国古代历法中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源于夏商时期,与《周礼》中的“大暑”、“小暑”节气紧密相关,三伏即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止的这段时间,因古人认为庚日主热,故有“伏”的说法,意为炎热潜伏。
三伏天的诞生,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彼时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与农业生产需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礼记·月令》中有云:“夏至后三十日,谓之小暑;又十日,谓之大暑;又十日,谓之伏。”这便是三伏天最初的记载,它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化。
在养生方面,三伏天被赋予了特殊的保健意义。古人讲究“冬病夏治”,认为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民间流传的“三伏贴”即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特定中药敷于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同时,三伏天亦被视为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关键期,主张清淡饮食,少食辛辣油腻,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心静自然凉的心态,以顺应自然界的阳盛阴衰。
文化上,三伏天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传统。比如“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反映了古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与尊重,每伏各有一食,既是对美食的追求,也是对健康生活的向往。马上就要入伏了,吃饺子就馋这3种馅,有荤有素,不油腻香喷喷,家人爱吃!
1:黄瓜馅饺子。
黄瓜:2-3根;鸡蛋:2-3个;葱花;盐;芝麻油/香油;
将黄瓜洗净,切成细丝,然后撒上适量的盐,腌制约10-15分钟,使其出水。之后,用手或纱布挤干黄瓜中的水分,切碎备用。
将鸡蛋打散,加入少许盐调味,倒入预热的平底锅中,用中小火慢慢煎至凝固,然后用铲子切碎,放凉备用。
将挤干水分的黄瓜碎、炒好的鸡蛋碎、葱花放在一个大碗里,加入芝麻油/香油和适量的盐,搅拌均匀。根据自己的口味,可以放点木耳丝,虾皮或者虾仁之类的。增加口感和丰富口味。
2:西葫芦鸡蛋馅饺。
西葫芦:1个(中等大小);鸡蛋:4个;饺子皮;葱花;蒜末;生抽;蚝油;香油;盐;鸡精;
将西葫芦洗净,用擦丝器擦成丝,然后加入适量的盐,拌匀后静置约45分钟到1小时,让西葫芦出水。之后,用纱布或双手挤压西葫芦丝,去除多余的水分,然后切碎。
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少许盐调味,搅打均匀。在不粘锅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加热后倒入鸡蛋液,用铲子快速滑动,使鸡蛋形成小块,炒至全熟,然后放凉备用。
将处理好的西葫芦碎、炒好的鸡蛋碎、葱花、蒜末放入大碗中,加入生抽、蚝油、香油、盐、鸡精以及十三香(如果使用),充分搅拌均匀,使所有调味料和馅料充分融合。
3:豆腐馅饺子
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素食者。这里提供一种豆腐馅饺子的基本做法,主要原料包括北豆腐、猪肉馅、香菇等,但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饮食习惯进行调整,比如完全使用素馅。
北豆腐:500克;猪肉馅:150克;葱;生抽;香油;油;鸡精;五香粉;盐;饺子皮;
北豆腐先切成小块,用干净的纱布包裹,轻轻挤压去掉多余的水分,然后用叉子或勺子捣碎成豆腐蓉。
将猪肉馅放入碗中,加入盐、生抽、香油、油、鸡精(如果使用)、五香粉,搅拌均匀,腌制10分钟左右。
香菇提前泡软,清洗干净后切末。葱洗净后切成葱花。
将捣碎的豆腐蓉、腌制好的猪肉馅、香菇末、葱花混合在一起,再次加入适量的盐、生抽、香油调味,搅拌均匀。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