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侵权必究。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五节气,秋季之第三个节气。当太阳行至黄经165度,公历每年约于9月7至9日交节之时,白露翩然而至,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与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大自然由热转凉的重要转折点。
白露之名,蕴含深意。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谓之“白露”。此时节,暑热渐消,水汽于夜间遇冷凝结成露,清晨可见草木之上,点点晶莹,剔透如玉,此乃“白露”之景象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言道出了白露节气的自然特征与文化寓意。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南飞,燕子归巢,百鸟储备食物以备冬寒,这一系列自然现象,无不彰显着节气的更迭与生命的律动。同时,白露时节也是农事繁忙之时,稻谷渐黄,棉花吐絮,农民们抢收抢种,以祈来年之丰收。
白露时节,各地民俗各异,丰富多彩。在太湖地区,百姓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缅怀治水英雄大禹,称其为“水路菩萨”,祈求风调雨顺,渔业丰收。而在浙江温州等地,则有采集“十样白”草药,与白毛乌骨鸡同煨的习俗,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祛病强身。此外,白露还有饮白露茶、啜米酒、吃龙眼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也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白露至,标志着天气逐渐由闷热转向凉爽,是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节,人们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以顺应自然,保持健康。记住:1不露、2不做、3要吃、4要藏,遵循传统,健康过冬!
“1不露”
不露身,白露时节,气温下降,早晚温差大,容易引发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因此,要适时添衣保暖,避免赤膊露身,特别是背部、腹部和关节部位,以防寒气入侵,影响健康。民间有“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的说法,正是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暖。
“2不做”
不过度劳累,白露时节,人们往往忙于农事或工作,但过度劳累会损害身体健康。此时应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保持适度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
不贪凉,虽然白露后天气转凉,但仍有不少人贪凉,喜欢吃冷饮、吹空调等。然而,这样做容易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过冷的食物,保持身体温暖。
“3要吃”
白露时节,各种农作物开始丰收,如红薯、山药、梨。这些食物富含营养,有助于增强体质,应对凉爽的天气。红薯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有助于消化和增强免疫力;山药具有滋阴补肾、补脾健胃的功效;梨能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适量食用温热的食物可以保持体内的阳气和消化功能。如炖汤、煮粥等,都是白露时节的好选择。
“4要藏”
藏粮食和物品,白露时节,气温下降,空气湿度增加,不利于食物和物品的保存。因此,要及时收纳储藏,避免成品受潮发霉,保持物品的新鲜和品质。
藏精气神,正如之前提到的,秋季是收敛的季节,人体也应该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尤其是精神上的耗散。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宁静,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波动,有助于藏养精气神,增强体质。可以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来静心养性,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藏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向内收敛。此时应避免过度消耗阳气,如熬夜、过度劳累等。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吸收自然界的阳气,同时注意保暖,防止寒气入侵,都是藏养阳气的有效方法。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