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经历了三十载峥嵘岁月,已经来到了而立之年。会议始终秉持“健康理想,理想健康”主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引领着心血管疾病领域广大医生同仁,为国民健康福祉以及中国心血管事业发展不断注入蓬勃力量。
广受欢迎的“第一直播间”在本次长城会上继续进行。直播间邀请了各领域专家进行高峰对话,针对心血管疾病领域热点、难点话题进行深度探讨。本次“第一直播间”由医脉通承办,我们将为您呈现30场高质量专家访谈。
心对话:心脏康复进展与应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孟晓萍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乐民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
随着居民对健康追求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医疗不再仅满足于治疗疾病,疾病的预防及病后的康复都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心脏康复已经在我国心血管疾病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长城会第一直播间第一场访谈正是围绕这一主题,邀请了心脏康复领域前沿专家王乐民教授、孟晓萍教授和丁荣晶教授进行了讨论。
丁荣晶教授指出,心脏康复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国外心脏康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非常重要的临床路径的一部分。我们国家心脏康复事业的起步相对比较晚些,很多医生对心脏康复还充满好奇和陌生。我们的患者,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良好的心脏康复管理。中国的心脏康复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路需要走。丁荣晶教授就心脏康复的获益、心脏康复中心的建设模式、心脏康复指南的解读、心脏康复的发展现状以及心脏康复的未来发展对王乐民和孟晓萍两位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
王乐民教授将心脏康复高度评价为“时代需求”。王教授介绍,面对心血管疾病这个强大的敌人,我们必须将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联动起来。根据目前的证据我们可以期待: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心脏康复能够降低疾病的总死亡率;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目前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已经推出了这方面的指南共识。心脏康复的建设需要更深入的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普及与质量并重。
孟晓萍教授在访谈中分享了建设心脏康复的先进模式——心内科心脏康复一体式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仅扩大了心脏康复的患者源,还能够保证心脏康复过程中的安全性,实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这个模式还能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因素健康管理。除此之外,孟教授还指出,心脏康复的内涵是将患者管理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移,心脏康复医生尤其需要关注患者的生命治疗,应给予患者有人情味的医疗。
最后,丁荣晶教授总结到,在学会的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心脏康复走基层,五大处方进家庭”项目,欢迎更多的医生都加入到心脏康复的建设当中。
专家共话晕厥诊与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要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文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瑛教授
晕厥是临床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的一类急症。引起晕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心因性晕厥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也是很多年轻医生难以把握的一类病症。在这一场次话题中,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文玲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吴瑛教授对晕厥进行了探讨。
刘文玲教授在治疗晕厥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她首先从诊断流程的变化、晕厥的分类、危险分层的评估、晕厥的检查及治疗等多方面对新版中国晕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另外,刘文玲教授还将她建设晕厥中心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毫无保留的分享。目前我国晕厥的基层管理还很模糊,晕厥患者常常出现不知道该到哪个科室就诊的情况。晕厥中心建设的初心,就是希望能够减少患者的麻烦和负担,为晕厥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目前已经联合140余家医院建立了晕厥中心,为患者提供包含神经内科、心脏科、电生理科、老年科、内分泌等多学科专家团队的MDT晕厥管理。刘教授指出,晕厥的管理要点在于高危性晕厥的识别,移动设备、穿戴设备等的发展在晕厥管理中的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新鲜血液。
吴瑛教授提到,晕厥就像是上帝给予我们一次额外的生机,晕厥很可能是猝死的一次红色预警。更多的医生都应该跟随刘文玲教授加入到晕厥中心的建设当中,对高危险性晕厥的识别更为精准、及时的识别,对患者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科普教育。我们要对医生进行规范化培养,以提高晕厥(尤其是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最终能够让患者脱离致死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长城会30年:健康理想、理想健康——畅谈心脏病学科发展
泰达心血管疾病医院李玉明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的李曦铭教授
30年来,长城会为心脏病学科的发展带来哪些光和热?天津市胸科医院的李曦铭教授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和泰达心血管疾病医院李玉明教授进行访谈,三位专家的交流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期许。
出生于1978年的李曦铭教授一路上伴随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的成长。他在开场中指出,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生工作中的劲敌,从古至今我们从未停止在这个领域中的探索。近几十年来心脏病学科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药物的不断问世,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进展迎来了重生的希望。长城会也是经历了重重困难而后逐渐下发展和壮大。我希望我们全体心血管医生能够借助这样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努力尽快达到健康中国的目标。
李玉明教授回顾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成立的41年时,感慨万分。他指出,我们心血管疾病学科和长城会取得今天的成绩都十分不易,这离不开很多老师、前辈的无私奉献,正是因为他们的培养和带领,我们的学科发展从弱到强、从无到有。另外,这些发展与政府的投入也分不开,“健康中国2030”的提出给无数的医生同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我们的年轻医生,需要好好学习前辈留下的宝贵经验,好好利用国家对健康事业的支持和投入,好好掌握新科技、新工具的使用,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发展继续增光添彩。
李新立教授表示,正如李玉明教授所说,我们的心血管事业从弱到强,从无到有。我们的居民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不到40岁提高到现在的76岁。几代人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根源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来自于中国人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我们几代医疗人的共同初心,就是希望老百姓都可以获得健康、增加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们从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到提出自己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乃至现在将先进经验带到国际上进行转播,这些进步来自于中国医生对创新的不断追求。我也希望年轻一辈的医生能够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开展更多的原创性科研工作,将我们的心血管事业推向国际更高舞台。
在这场畅谈会里,三位教授在多个方面对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行解读和畅想,让人对中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发展充满期待。
心脏性猝死预测和预防:从进展到临床
上海同济大学东方医院浦介麟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
心脏性猝死是很多医生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上海同济大学东方医院浦介麟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与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解读。
周胜华教授指出,猝死的发生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意识的丧失以及生命的终止,因此,如何在广大人群中识别猝死高危患者就成为了我们医生最首要的任务。首先,已经发生过晕厥或心脏骤停的患者存在较高的猝死风险;其次,家庭成员的猝死病史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第三,存在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也容易出现猝死风险;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某些遗传疾病(如Brugada综合征)。一方面,我们需要临床医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进行更普及的患者教育。
浦介麟教授指出,根据数据统计,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两分钟就会有一个人发生猝死。我非常赞同周教授所说,猝死最重要的在于对高危患者的早先识别。但很多时候,我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对猝死进行预先识别。在猝死发生后,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抢救,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宣传的心肺复苏。现在我国在机场、火车站、电影院等很多公共场所都大量投入了除颤器(AED)。除颤器的使用及心肺复苏的施救能够挽回很多患者的生命,我希望这两项技能能够更加广泛地向民众普及。
张萍教授总结到,猝死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它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死亡率非常高。心脏性猝死是目前全世界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病因。在猝死的管理方面我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第一,我们要积极的治疗原发病,对引起猝死的病因进行管理;第二,就是要积极选择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抢救策略;第三,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公众对猝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长城会30年:大会主席谈——勇于担当、砥砺前行、谱写新篇章
长城会候任主席、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现任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前任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大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高颖教授
30年风雨兼程,长城心脏病学会议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国际直通车”,并成功跻身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之列。历任大会主席是如何践行这一使命?对于长城会未来的发展,又是如何构想的呢?今天,陈义汉院士、张建教授、丛洪良教授和高颖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间”,畅谈长城会的传承与发展。
本场直播访谈主持人高颖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访谈的背景和各位做客专家。高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医生能够参与长城会的工作是自己的荣誉,经历了长城会五年的创新和改革,一直以来的宗旨就是希望长城会这一学术和开放平台,能够吸引更多医学界的力量来参加。
陈义汉院士对本届大会“铭记初心,共创未来”的主题进行了诠释。陈院士介绍道,30年来,长城会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胸襟、穿越时空的精神和激情燃烧的青春活跃,自始自终走在心血管疾病的最前沿,引领中国心血管疾病学科的发展。长城会的初心就是为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奉献智慧和力量,为了人类健康的福祉,携手共创长城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健教授在介绍近来长城会的变革时指出,大会主席轮值制是近几届长城会的重大变革。这一制度的执行,一是对标AHA、ESC等国际大会,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二是激发了广大心血管医生的热情,广泛地团结了心血管领域地专家和同道,以更好地为抗击心血管疾病做贡献。
对于未来长城会的发展,丛洪良教授表示,将会继续秉承创始主席胡大一教授,以及诸位前任主席的传统,继续与各大学会和学术期刊合作,联合举办各专题的讨论会。此外,未来长城会还将扩大与亚太地区学术会议的联合,邀请更多亚太地区的医生参会,以提升长城会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血脂异常管理:新指南、新思维、新实践
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道泉教授
近年来发布的指南中,LDL-C的目标值下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的患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血脂管理策略呢?对于极高危和高危患者,应该如何管理血脂?PCSK9抑制剂的推荐级别提高了,在临床中应该如何应用这类药物?本场直播间,彭道泉教授、李勇教授和郭艺芳教授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血脂异常管理问题。
对于LDL-C的目标值下调,李勇教授表示非常赞同。李教授一直以来都提倡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里面更严格的管理LDL-C目标值,有一系列研究证实,LDL-C目标值下调仍然能够获得心血管事件的显著降低,而且并没有发现这种强化血脂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他认为,LDL-C目标值下调会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带来巨大的获益。
ESC指南对极高危ASCVD的定义也进行了调整。对此,郭艺芳教授表示,本次ESC指南把ASCVD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CKD、糖尿病合并蛋白尿、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甚至合并左室肥厚,或者糖尿病合并其他三种或以上危险因素都纳入极高危人群。郭教授认为,对于极高危人群定义范围的扩大反映了心血管医生积极干预胆固醇理念的进一步加深,也反映了对于降低胆固醇的更加认可。
关于降脂治疗相关副作用到底是药物相关的作用还是与LDL-C水平有关这一问题,彭道泉教授认为,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降脂治疗的副作用都出自于他汀;大剂量他汀研究也发现,当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或是PCSK9抑制剂时,并没有看到相关的副作用,这也再次证实降脂治疗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是靶点相关的,而不是LDL-C本身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