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东北修缮监狱,意外挖出遗骸,竟是失踪7年的抗日英雄

2022-03-13   千彦水

原标题:1948年东北修缮监狱,意外挖出遗骸,竟是失踪7年的抗日英雄

引言

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时间与历史的掩埋下深藏于泥土之中,但他们的精神和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成为无数人心灵的支柱,他们所做出的功绩也将被人记录,为人们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或许在多年之后,他们从掩埋中醒来,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无数的光辉与荣誉又将重回己身。而他们所遭受到摧残也将警醒后世,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正文

汪雅臣出生于1911年,是山东蓬莱县人,但在年幼时举家逃荒至黑龙江省的五常县,13岁的他给地主家里放猪,15岁时又成为了一名伐木工人。但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再到后来他被土匪“东双胜”劫持入伙,并报号“双龙”。

到了1929年的春天,驻守在吉林省的东北军26旅34团对“东双胜”采取了清剿行动清剿,在清剿行动结束后将汪雅臣收留了下来。但当“九·一八”事变后,汪雅臣所在部队投降日本,但谁又能想到这位原本土匪出身的汉子却带领八九个爱国青年携械出走,并于五常县小牛河地区竖起抗日大旗,并仍然自称为“双龙”。

时间到了1934年1月26日,这时的汪雅臣听说了赵尚志在珠河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司令部的消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汪雅臣立刻派人前去联系。后来在一来二去之间,两股部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就在这一年的二月,汪雅臣将五常一带的抗日组织的首领及附近群众700余人联合起来,在五常县尖子山老爷庙前召开了抗日大会,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而汪雅臣也被推举为首领。并且汪雅臣的部队作战十分勇敢、纪律严明,威望也是越来越高,扬名于五常、山河屯、一面坡镇一带。

后来到了1936年9月18日时,经过满州省委批准,汪雅臣接受中共珠河县委改编,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并担任军长。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后,汪雅臣率抗日联军第十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他亲自险闯伪军司令部,并成功劝服伪军头目邓旅长枪口对外不打中国人,甚至还在暗中资助抗日联军。汪雅臣率部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作战,给敌人以大量杀伤,极大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

后来1941年1月29日时,汪雅臣率军部32人宿营九十五顶子山,却因为叛徒告密,遭到了日军的包围。汪雅臣却临危不惧,让副军长张忠喜带领大部队从东南山口突围,而自己带领不足10人,坚守西面山头进行掩护。但副军长在突围时却遭到了日军的埋伏,汪雅臣立刻赶去救援。但最终汪雅臣胸部、腿部多处中弹,被捕后牺牲,时年30岁。而他的尸骸也被日军无情的摧残。

到了1948年,当时,五常县人民政府组织人们重修伪公署大院的监狱,在开挖大院时意外发现了一具泡在防腐药水里的残骸,之后,这具遗体被送往哈尔滨的松江政府。而当时担任松江政府主席的冯仲云一眼认出了这就是曾和自己一同战斗过的抗日烈士汪雅臣将军!失踪了多年的遗体,终于重见天日。到了1954年时,经过了中央相关部门批准,哈尔滨市政府修建烈士陵园,其中就有汪将军的烈士墓。英雄先烈魂归故里,得以见证祖国统一。

结语

汪雅臣虽然出身非常贫苦,但却拥有着一颗坚定不移的爱国的心,他不因自己曾是土匪便自甘堕落。反而奋起抗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日军的残暴狠毒,肆意玩弄他人的遗体,但好在遗体终于重见天日。而汪雅臣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宁死不屈的精神也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如今的世界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抗日战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