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新科学家》:认知偏见有其益处

2023-10-15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外刊 | 《新科学家》:认知偏见有其益处

外刊 | 《新科学家》:认知偏见有其益处

为什么整个科学界都拒绝突破性的理论,即使是那些有可靠证据支持的理论?这是一个有关人类认知偏见的问题。8月16日,科学和历史纪实小说家丹·莱维特(Dan Levitt)在《新科学家》发文指出,认知偏见是人类常态,它会让人类不断犯错,但也是人类生存延续的优势。保持谦虚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欣赏世界的神奇之处。

原文 :《新科学家》:认知偏见无处不在

编译 |钟丽丽

图片 |网络

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对于很多事情都确信无疑。比如,最伟大的专家确信宇宙一直存在,且大小一直不变;大多数生物学家都确信决定遗传的是蛋白质而不是DNA;生化学家认为,除细胞核以外,人体细胞内部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忙碌的酶——一个进行生命必需的所有反应的“生化沼泽”。这些认知后来被证明都是错的,然而,面对对他们公认真理的挑战,科学家们的反应是不屑一顾和充满怀疑。

实际上,这种下意识的反应非常普遍。为什么那么多我们现在认为是重大突破的理论,一开始被人忽视?我们都知道,一些研究人员有领地意识,或者担心新理论会削弱他们的工作。但是,为什么整个科学界都拒绝突破性的想法,即使是那些有可靠证据支持的想法?

根据产生偏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经常出现的认知偏见。例如,“太奇怪而不真实”的偏见导致爱因斯坦最初不接受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tre)的大爆炸理论;“作为专家,我已经忘记了还有多少未知”的偏见使科学家们相信有机分子不可能存在于太空中,直到查尔斯·汤斯(Charles Townes)证明他们错了;“你寻找并看到符合你理论的证据”的偏见(通常被称为确认偏见)阻碍了我们对坏血病和脚气等疾病的理解,这些疾病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在提出维生素缺乏症的概念之前,科学家们试图用古希腊的体液理论和细菌理论来解释这些疾病。

那么多杰出的科学家怎么会如此无知呢?如果你再深入一点,就会发现事实上这个问题我们都不能幸免。一位微软高管曾表示:“iPhone不可能获得市场份额。”就在前几天,我确信我丢失的钥匙不可能在书桌抽屉里,因为我永远不会把它们放在那里。当新冠疫情来袭时,我们都认为我们将在几周内重返工作岗位。

但认知偏见并不仅仅是让我们犯错的弱点。它们也是优势。正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所表明的那样,我们的大脑充满了偏见。很多偏见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生存。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做出假设。如果我们不断地质疑明天太阳是否还会升起,我们就会失去勇气。通常,那些看起来太奇怪而不真实的想法实际上还是太奇怪而不真实。无意识的假设为我们提供了捷径,让我们避免不断地重新思考每件事。

我们永远不会完全摆脱偏见,这就是即使是以认真解读证据而自豪的科学家也不排斥偏见的原因。偏见是人类状态的一部分,科学家需要意识到他们的大脑充满了偏见。正如以上所述,我们的细胞里不仅充满了酶,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分子机器;负责遗传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宇宙曾经被包含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和时间点中。

所有我们从未预料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生活的美。科学创新的历史激励我们保持谦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证据,并接受世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样子,而是它的真实样子这一事实。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欣赏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神奇世界。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872期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外刊 | 《科学美国人》:年轻人当提高科学素养,以鉴别真假信息

外刊 | 科技产品设计中的偏见,你留意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