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 灵活就业的规范与通畅需要进一步保障

2023-11-03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对策 | 灵活就业的规范与通畅需要进一步保障

对策 | 灵活就业的规范与通畅需要进一步保障

对策

灵活就业有别于传统的正规就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为灵活就业提供更正规通畅便利的渠道,用积极有效的政策举措明确和保障用工各方责任和义务,保障灵活就业更好发挥“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

原文 :加强灵活就业规范化发展

作者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钱婷婷/副教授

图片 |网络

近些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新行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也带来很多新职业。新就业形态大幅提升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就业承载力。但是,灵活就业有别于传统的正规就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为灵活就业提供更正规通畅便利的渠道,用积极有效的政策举措明确和保障用工各方责任和义务,保障灵活就业更好发挥“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

就业的“蓄水池”和“稳定器”

一是灵活就业发展趋势日渐显现。蓝皮书《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有61%的企业在使用灵活就业模式;超过四成的企业灵活用工比例超30%;灵活就业群体主要服务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显示:新型灵活就业已成为传统就业的重要补充,其中,女性超过半数,为53.48%,主要在知识服务、电商、平台直播等技能型工种,男性则在共享出行司机和生活配送等体力型工种中占据多数。

二是骑手、网络主播等灵活就业人员增长较快。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海灵活就业人员包括快递外卖骑手、网约车/货车司机、代驾司机、护工、家政保洁人员、教育机构人员等近290万人,这其中从事网约送餐、快递物流、电商等平台经济从业人员约为56.5万人,该类灵活就业群体中来沪人员占比在90%以上。

三是“零工”成为灵活就业群体的主要特征。“零工”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外卖骑手属于典型的“零工”就业者。美团发布的《2022年美团骑手权益保障社会责任报告》显示:81.6%的骑手来自县域乡村地区的农村转移劳动力,28万人来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些“零工”岗位可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生活。使用“零工”的行业不仅能“接住”弱势群体,还能让“水池”中大量的“零工”获得个体职业价值增值。

“用工灵活”与“职业发展”间的矛盾

当前,灵活就业在符合青年职业多元化的理念,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给灵活就业提供了空间和可能。但与全职工作者相比,由于灵活化的就业模式和非固定的劳动关系等特点,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一是从业者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灵活就业”胜在“灵活”,也因“灵活”造成了发展、收入和保障的不稳定。考虑到承担更多家庭事务以及工种类型差异等因素,新型灵活就业中女性较多,如何更好维护新型灵活就业中女性从业者权益也是社会关注的新话题。

二是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完善。灵活就业在工作时长、强度、加班补偿核定、劳动风险、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与标准雇佣形式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于经济和用工形式的发展。

三是灵活就业群体凝聚服务与思想层面有效引领不足。受组织结构制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组织覆盖不够,造成灵活就业群体政治权益、社会主体作用得不到凸显,发挥灵活就业从业者的凝聚服务社会作用有限。

四是灵活就业群体的人力资本与职业技能有待提升。虽然灵活就业群体中不乏高学历者,但多数灵活就业者还存在学历较低、技能相对较为单一的情况,在应对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方面,还不具备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用工单位、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在劳动者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

促进灵活就业规范健康快速发展

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就业群体之一,有必要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等研究,促进其更规范更健康快速发展,这对推动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全面客观深刻认识灵活就业的属性、特征、现况,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明确灵活就业从业者的具体内涵。可在全国社保体系内设立灵活就业人员独立统筹参保平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其次,明确灵活就业者的地位,明确灵活就业者的同岗同酬。再次,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符合当地灵活就业者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最后,健全完善灵活就业有序持久健康发展的政策,促进灵活用工与标准雇佣形式在劳动力市场中互相影响。

二是健全相应配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新就业形态就业服务体系形成。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就业保障平台,打造合法、合规的线上灵活用工平台;逐步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加以提供。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序衔接。鼓励各类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对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在财税、信贷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

三是拓展灵活就业群体团组织覆盖和思想引领的新模式、新方法。关爱灵活就业者,让其在思想上也有进步,更有时代力量。摸清灵活就业人员的情况,实现团组织的全覆盖,运用“互联网+”“信息化+”的党建团建模式以及创新工作载体,激发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党建与团建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优秀青年培养计划、学习积分制等多种方法抓住青年骨干,有效开展思想引领。同时,在党、团组织带领下由行业协会、工会组织牵头更能获得从业人员的信任,进一步提升归属感和凝聚力。

四是提升灵活就业者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转换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政府、企业、灵活就业者等多方主体应共同加强对灵活就业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干中学”,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技能培训,着力加强从业者职业技能培养。同时,实施精准的灵活用工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重点关注人群就业观测、岗位匹配、电子认证等线上就业辅助机制,加强对灵活就业人群和失业人群的预警分析,提升就业信息获取的广度和就业岗位匹配度。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4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社科人语 |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权益如何保障?

创新浪潮与技术进步,为世界经济带来希望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