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战斗中的毛泽东:我们有百万军队和数亿人民,我们谁也不怕

2020-12-20     笑语千年

原标题:珍宝岛战斗中的毛泽东:我们有百万军队和数亿人民,我们谁也不怕

上世纪60 年代起,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发生分歧,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苏共处理波匈事件中的大国主义作风表示不满。随着中苏两党矛盾逐渐激化,中苏边界冲突逐步升级,最终演化为两国在珍宝岛爆发了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1969年3月的中苏边境珍宝岛军事冲突中,中苏两国发生了3次战斗,双方各有伤亡。苏联方面阵亡58人,94人受伤;中国边防部队阵亡29人,62人受伤,1人失踪。这场冲突虽然只是两国的一场局部冲突,但却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使中国以往按意识形态划分的对外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也奠定了中国今天对外战略的雏形。

中苏珍宝岛之战的前因

中苏之间发生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要从两国关系大的历史背景上来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之间的矛盾因苏联催逼中国偿还债务、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而日益表面化,但是中国并没有屈服。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在政治上攻击中国,在边境地区囤积重兵,把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压服和控制中国。

珍宝岛位于我国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的乌苏里江下游,处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最东端,一直以来是我国神圣的领土。当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中俄边界东段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界河中的岛屿归属应以主航道中心线为准。但苏联却拿出了沙皇俄国在 1861年单方面绘制的地图,把中国一侧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600多个岛屿都划归己有。苏联的这种无理要求当然遭到中方的拒绝。

1964 年 2 月,中苏两国为解决边界争端开始举行谈判,但是双方在界河归属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中方坚持认为,珍宝岛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并一直在中国管辖之下,因此无可争议地属于中国。双方的谈判一直持续到 8 月,终因无法达成协议而搁浅,这也为后来中苏冲突埋下了种子。

苏联在 60 年代穷兵黩武,自视在军事实力上可以和美国相抗衡,所以在谈判不成功后,不惜动用武力来对中国进行威吓。谈判破裂后,苏联立即陈兵中俄边境,甚至向蒙古装甲集群,对中国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其用武力迫使中国屈服之心,昭然若揭。

此后,苏联边防军开始公然拦阻我国军民登上珍宝岛,破坏我正常航行和渔民生产,阻挠我边防部队巡逻,经常辱骂、推搡、殴打和放犬撕咬我方官兵,摆出了一副倚强凌弱的蛮横架势。

1968 年夏,苏军飞机越过边境线进行侦察挑衅的事件日益增多。中国政府虽然多次向苏联政府提出抗议,但是苏联一直不予理会。随着当年8 月,苏联大规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国认为苏联已堕落成“社会帝国主义”,我们应当做好战争的准备。

1968 年秋,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了边境斗争的形势,说苏联边防军侵入乌苏里江上的中方岛屿,在中苏边境增加了 10 多个师,还在新疆对面的 3 个加盟共和国新组建了一个中亚军区。毛泽东自信地说 :“这没什么了不起!要打,我们奉陪。我们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亿人民,我们谁也不怕!

珍宝岛战斗经过

1969年3月2日上午,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在孙玉国的带领下,沿中国境内抵近珍宝岛时,苏军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抢先侵入珍宝岛,阻止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登岛巡逻。在中方发出警告后,苏军却摆开战斗队形,以1个班的兵力向中方巡逻组左翼穿插,并突然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6人。

在苏联抢先动手后,中方被迫自卫还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中国边防部队驱逐了入侵珍宝岛的苏军。

3月15日凌晨4时,苏军步兵六十余人,在6辆装甲车掩护下,从珍宝岛北端侵入,以装甲火力和步兵轻重武器向我军猛烈射击。中国边防部队依托珍宝岛的地形,经过50多分钟的激战,打退了苏军三次进攻。

3月17日凌晨,苏军又出动坦克5辆、步兵七十余人,在炮火掩护下侵入珍宝岛。为阻止敌人的企图,中国边防部队炮兵群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在这次战斗中,中方俘虏苏军坦克一辆,后将其送往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苏联自恃装备先进,以为中国军人不堪一击,没料到遭到中国军民的严厉打击。此后他们再也不敢贸然在珍宝岛活动了。珍宝岛的归属后来在苏联解体后,中俄经过谈判,俄罗斯正式承认珍宝岛的主权归属中国。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交了抗议照会,指出这完全是苏联一手造成的。3月 4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打倒苏修新沙皇》,批判苏军侵犯我领土主权的罪恶行径,揭露苏联的侵略行径。紧接着,全国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毛泽东也来到了天安门城楼,向游行群众讲道:“我们要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坚决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

珍宝岛冲突,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外交格局和地缘政治形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一直将苏联视为“老大哥”。随着中苏分歧和矛盾的加深,苏联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使我国的军事工业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原子弹没有什么了不起”

珍宝岛事件后,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为代表的强硬派主张动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由于此事事关重大,苏联将此事通知了美国,希望美国能保持中立。不过,当时的美国正谋求改善对华关系,需要中国遏制苏联的进一步扩张。为此,美国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苏联核打击中国。

面对苏联核威胁,毛泽东并没有被吓倒。毛泽东一生从来没有怕过核武器。他说:“原子弹没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它是纸老虎。决定战争的根本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原子弹也是靠人去掌握的……”虽然最终苏联放弃了这一计划,但中苏之间再回不到当年的蜜月期了。

1969 年 9月28 日和 29 日,我国成功进行了两次核爆炸。虽然美、苏两国的侦察卫星都检测到了能量巨大的震动信号,也判定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高爆核试验。两次神秘的核爆炸,给苏联传递了中国已经做好打核战争的准备的信息,使苏联终放弃了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毛泽东运用高超而精妙的战略威慑手法,避免了一场因珍宝岛冲突引发的核战争。

面对苏联的威胁,中共在“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决不可因为胜利,放松自己的革命警惕性,决不可忽视美帝、苏修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总而言之,我们要有准备。”

面对咄咄逼人的苏联,毛泽东提出“要准备打仗”, “深挖洞,广积粮”,各级党政军机关、人员开始疏散或作好随时疏散的准备。全国挖掘防空洞,修筑战备铁路和公路,大办民兵师。人民解放军迅速扩编部队,迎来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员额最高阶段。

我们为什么能赢

当时的苏联拥有百万军队和装甲洪流,军事实力与美国并驾齐驱,在装备上我军与苏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驻守珍宝岛附近的苏联边防军拥有坦克、装甲车、火炮,还可以得到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空中支援,而我方参战的主要是步兵和搭配的少量炮兵,没有坦克、装甲车,更没有空中支援。

我方装备的 75 毫米口径的无后坐力炮、85 毫米加农炮和 56式 40 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破甲能力偏低,无法从正面击穿苏军最新式的T-62 主战坦克,我军却打败了苏联边防军,取得了珍宝岛自卫反击的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苏联虽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坦克钢铁洪流,但在珍宝岛不到 1 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却难以发挥规模优势。狭促的战场空间和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缩小了我军与苏军之间的实力差距。

苏军当时刚刚在侵略捷克的战争中获胜,面对装备科技含量低的我军,苏军十分轻敌,对战斗的激烈程度估计不够,准备不足。面对装备优势的苏军,我军扬长避短,在苏军经常出没的线路上设置了反坦克雷区,并制定了反坦克武器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战术原则,把集束手榴弹、40 火箭筒、反坦克炮、榴弹炮等远近火力配套使用,在实际作战中,制定了“打侧不打前”的反坦克战法,从装甲薄弱的侧面击毁苏军坦克,显著提升了战果。

正如同《亮剑》中李云龙说的那样,面对敌人要敢于亮剑,我军官兵的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比苏军顽强太多。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我军官兵提前埋伏,战斗中始终坚持战斗,完全打乱了苏军的部署,涌现出了孙玉国、杜永春、华玉杰、周登国、冷鹏飞、孙征民、杨林等多名战斗英雄,这种顽强的战斗意志,是苏军不具备的。

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战略决策的变化

珍宝岛事件是中国在战场上面对当时世界第二超级大国,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同侵略者进行的斗争,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珍宝岛之战,让中国改变了以往 “既反苏修,又反美帝”的外交方针,为了应对来自北方邻居的威胁,中国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打开了通往西方的大门。尽管中美之间存在许多分歧,但历史的坚冰终于开始消融。毛泽东又适时提出“三个世界”划分、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思想,使随时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珍宝岛事件促成了中国领导人更加理性的来对待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的调整国家战略,从而为中国在国际博弈中,赢得有利的生存环境。

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曾说:“同中国关系恶化,是苏联前领导人犯下的最大战略性错误。”苏联对中、美两面受敌后,为防范美国花了一万亿卢布,为防范中国花了三千亿卢布,拖垮了整个国民经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xszfnYBX2TYn2u-5E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