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营造 | 开平塘口镇祖宅村公厕:废弃材料的重生

2019-11-12     一诺农旅规划

小孩快乐嬉戏


塘口镇位于广东省开平市中部,是知名的华侨之乡、碉楼之乡、曲艺之乡及省碉楼旅游专业镇。塘口镇祖宅村自然环境优美,村内水塘、稻田、田野与散落其中的碉楼、民居共生长。近年来塘口镇经历着村落的更新,经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后,村内的空间发生了改变,祖宅村公厕在原址上重建,希望在让村落焕发生机,实现村落的更新和现代化的同时,也保留一份对于过去的记忆和尊重。

祖宅村全貌

建成后的祖宅村厕所

建筑近景

原址重生

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乡村,并非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厕所,村里的公厕是村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设施,是一个“公共建筑”。但由于其本身的功能属性,它又似乎“不受待见”。使用便利性(公共性)与视线隐蔽性是公厕互相矛盾的两个特质。

这两个特质往往会让公厕的选址造成巨大的争议,因此在设计的前期,建筑师很自然地选择了在公厕旧址上进行重建。一方面是符合村民的使用习惯,让他们更易于接受;另一方面顺应整个村落的肌理,不破坏原本村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

俯视图

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公共性与隐蔽性的矛盾关系依然是建筑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机遇。建筑师希望强化公厕建筑的公共性,让它承担更多的村民的公共生活空间的作用,弱化其原来单一的属性,与此同时在整个建筑的形态、色彩使其更加融入周边的环境。它更像一个景观设施,而不是一座建筑。

作为承重的清水混凝土墙

施工过程

夜幕降临时的祖宅村厕所

基于这个设计目标,建筑师引入了两个元素,一个是景观大台阶,一个是半圆形景墙。景观大台阶和观景平台是一个类似地景化的处理,将整个公共厕所的功能隐藏到观景平台之下。大台阶正对村内民居的方向,让面对村落的立面完全消隐,配合周围的景观,划分出来的公共区域成为附近村民日常聚会聊天的场所。

通过楼梯走上观景平台,可以远眺到整个村落

通过这个方法,扭转了人们对于一般公厕的印象,让公厕成为可供当地居民休息娱乐的公共设施,削弱其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将公厕打造成一个既有公共服务功能,又有休息娱乐功能的基础设施。

公共区域成为村民日常聚会聊天的场所

半圆形景墙是实现建筑景观化的另一个元素,在设计的场地上,有一棵百年芒果树,设计师希望通过半圆形的景墙将它也纳入设计的范围内,让大树成为公厕的一部分。半圆的围墙绕树而生,树与墙共同形成建筑侧面的院子,老树得以保留,继续见证村落的历史。半圆形在设计中是庭院的标志,三个半圆与三棵树共同形成建筑中的三个庭院,半圆形景墙和开洞模糊了建筑的边界,成为了建筑室内空间与周边户外景观之间的过渡,同时形态上也突破了村民对于建筑形象的一般认识,让整个公厕更加景观设施化。

半圆弧形的设计增加了建筑的舒适性并引导居民的行走路线

选择原址重建,意味着需要在场地原址的条件下实现新的功能,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有趣的尝试,旧的建筑拆除了,新的建筑承载其原来的功能重生,从而被赋予更多的意义,衍生出更多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功能,是一种“乡村更新”。公共性与隐蔽性的矛盾,是贯穿设计始终的命题,而公厕最终呈现出来的公共性与景观性是对这一命题的一种回答。

学生带着画板在村庄写生

材料新生

“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祖宅村拆出了八亩地的发展空间,拆除后产生了很多废旧的建筑材料。这堆材料破烂不堪,甚至形状都不完整,失去了它原本作为砌筑材料的功能。建筑师第一次来到场地的时候,整个建筑场地基本都被这些废弃材料铺满,这些材料中不乏开平当地特色的青石、氨水埕、小青砖等。因此建筑师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把这些富有当地特色旧材料重新利用起来,使其重生。

拆除后的建筑废料

青砖和青石板都是砌筑材料,砌筑材料往往是模数化的,只有符合模数的材料,才能组合到一起发挥作用,而场地里的废砖瓦正是因为破碎之后失去了模数,导致其无法被利用。建筑师想到的第一点就是创造一种新的模数和秩序,设计一种新的有模数的东西,让这些材料重新砌筑起来。最终,建筑师想到的方式是用这些旧砖瓦制造一种更大的砌块——旧材料笼子:用旧砖瓦装入装满整个钢丝笼,再用这些一模一样的钢丝笼来进行砌筑。

旧材料笼子

旧材料笼子施工过程

施工师傅细心地为每个笼子刷上漆

这样的做法让笼子内的砖瓦有了极其自由的组织方式,斑驳的旧砖旧瓦就像一段段本地的历史片段,将这些片段打碎,重新组织和拼贴,让这些废旧材料以一种新的形式续写历史,笼子内甚至可以放置入旧瓦罐、旧茶壶等村民生活用品,将一些对过去的回忆和细节融入到设计中。

放置入笼子中的茶壶等生活用品

氨水埕做成的景观小品

建筑师将回收回来的建筑材料清洗干净后,按照不同的颜色和破损程度进行分类,再将其按照不同方式拼贴、组合装进笼子里。墙体由一共八层砌块垒成,位于不同层数的砌块承受的重力各不相同,越靠下方的砌块需要承受的重量越大。整个墙体的施工过程都遵循这一规则,建筑师将比较完整结实的砖块和石板放置在最底层作为承重,且底层笼子内部基本密实填满不留空隙。而越往上部的笼子,需要承受的重量就越小,垒砌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在材料上运用了更多的瓦、碎砖、旧茶壶等特别的材料,在砌筑方式上也多采用镂空,使砖墙显得更加通透。日出或日落时,阳光透射进来,穿过这些砖墙的缝隙,洒落在地面或墙角,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砖瓦由重到轻向上延伸

材料的新生是在原址重生这个命题下的一个子命题,建筑师尝试通过对材料的重新利用实现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的联系。在旧建筑拆除之后,关于它本身与村落的经历,不应该被完全抹除,这些稀松平常的过去有着新建筑所没有的动人魅力。拆除后存留下来的旧材料,作为建筑最后的存留,承载着整个场地过去的记忆,建筑师希望以一个碎片化的形式将它们放进新建筑之中,使整个场地在更新之后,人们依然能够找到一些关于旧时光的平常而动人的细节。

历史变迁,新旧更替

墙上的文字和图片述说着厕所背后的故事

地面加入瓦片石头让肌理更加丰富

设计图纸

正立面图

左立面图

1-1剖面图

2-2剖面图

建筑分析图

墙1展开笼子类型图

墙2展开笼子类型图

墙3展开笼子类型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o9iXm4BMH2_cNUgQ1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