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与故去的“观复猫”黑包包。(受访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
观复博物馆在北京五环外,下了地铁还要坐上几公里公交车,票价不低,一百一张,但来客不稀,游客和本地人各半,多是慕馆长马未都的名而来。
这是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1996年获批成立,次年正式开放,22年过去,分馆陆续开到了上海、杭州和厦门,可惜杭州、厦门两馆因租赁合同到期而歇业。北京这间不算太大,两层红顶白楼,最初为工厂而建,马未都本想用它作文物的库房。经过多次搬迁和周折,观复博物馆暂时在此落地,虽然这“离博物馆的要求相差很远”。
马未都收养的三十多只猫慵懒地在馆内各处巡游,它们被唤作“观复猫”。马未都说,它们是“全中国生活条件最好的猫”,有专人照顾,他估算每年养猫的成本比养人差不了多少。
猫咪马都督蹿到马未都身边,一位保洁大姐用零食把它引了出去。他说,“她对猫好,一看就是真好。”
放在1990年代,办私人博物馆是一个“不大正经”的想法。他跑到北京市文物局申请,工作人员斜眼一瞥,“想什么呢,这种事是国家办的,私人不能办,别来这儿掺和。”
几年后,国家对私人文物的态度逐渐明朗,马未都再次申请,终于获批。
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观复博物馆最早的地址在琉璃厂,这条古文化街上还有荣宝斋、大千画廊等老字号。后来换了几处地点,越来越向城外去,“我从来没有选址这个能力,我们就是被人家轰着(走)”。
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坐落在纽约最好的地点,曼哈顿城市中心遍布美术馆。“中国最好的位置都莫名其妙给了大商店了。”马未都说,“我没有看到中国有任何一家商业机构,在最佳位置做非常好的博物馆。”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私人博物馆数量与日剧增,至2018年8月,全国民办博物馆达到1398家,占博物馆总量的27%。增长最快的几年,平均每三天就增加一座。
但民办博物馆既没有财政支持,也不能盈利,部分由企业支持赞助。观复博物馆则是目前唯一一家实现了良性运转的私立博物馆——“就是我们自己的收入可以很好地养育我们。”
馆内藏品大多是马未都自己的收藏。马未都认为,要想保障优质藏品,眼光是第一位的,资本是第二位的“。资本就是不管你有多少钱,在文物面前都不算有钱,你就算作为一个世界首富,天天拿着这钱买世界艺术品,一会儿就把你买成穷人了,因为艺术品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我老说,我是悬崖峭壁上长的一棵歪脖松,我长不大的,但是也死不了。”马未都这样形容“,悬崖峭壁不是一个长松树的地方,所以,它不能作为范本。大家都去悬崖峭壁上,那复制不了。”
“博物馆让人坐下来是个最基本的要求。”马未都想改变博物馆的业态。
大多数人去博物馆,都满足于“那个博物馆我去过”,固有的方式是在橱窗前盯着看。马未都正在筹划打造新馆,整天盘算着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有哪些新的展陈方式。
观复博物馆留住人的方法还包括开发文创产品。观复App的内容非常多,一块是艺术品资讯,另一块是商品,分普通商品、礼品和藏品三大类。第三块是拍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性拍卖,拍卖前后都有评述和行情浏览。这在全国的艺术品拍卖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方式。
马未都对文物的喜欢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他是《青年文学》杂志的编辑,文物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看见每一件东西都会自然地好奇,为什么是这样的?例如杯子有两种,一种带把儿,一种不带把儿,他就会想,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给杯子安个把儿?“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而这样的问题只有文物可以给你解释,而且文物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
1980年代博物馆也很少,没地方看文物,去故宫需要介绍信,马未都总是以找人的名义混进去,填好会客条,出来的时候再自己模仿一个签字。馆里灯光暗,开门晚,关门早,到点就轰人,看门人总是那个打毛衣的妇女,马未都每次都带着一只大手电筒。起先去,打毛衣的立刻扑过来问:“你要干吗?这么亮你还看不见?”马未都解释:你说看得见是说那东西还在,我是要看清楚,咱俩的“看”是俩概念。
马未都非常推崇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它的创办人小山美秀子认为,美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所以现在有人说这句话: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马未都认为,审美和创造美是两回事,创造美可能是天生的,不识字的农妇也能唱美妙的山歌,但审美一定是后天学习的产物,通过教育和知识,人们才能欣赏不同文化的美。例如日本的舞蹈风格滞涩,不像新疆舞那样流畅,它与日本人的“物哀”情结息息相关,需要有对文化的理解,才能欣赏“滞涩也是一种美”。
“你随便到西方的各大博物馆去看,永远有一群一群坐在地上的孩子,老师在讲。我们今天是基本没有的,有的话也多是一个应付,比如说各种教育(活动)来了,必须得去,带着孩子遛完了就完了,很少有人从内心里真正地喜爱艺术,觉得艺术是他们生活中非常美妙的一部分,非常少。”马未都说。
2003年,SARS肆虐,许多家养猫狗遭到遗弃。马未都冒雨把一只流浪猫抱了回来,取名花肥肥。花肥肥是第一任“猫馆长”。
后来,他又收养了黄枪枪、蓝毛毛、麻条条、云朵朵,黑包包是自己跑进来赖着不走的。奶牛猫王情圣是从一位流浪猫救助者那里领养的,它亲人,适合在博物馆里跟客人相处。
观复博物馆里陆续有了三十多只流浪猫,客人喜欢它们。马未都观察,“猫替我们来治愈社会的很多心理问题,缓解情绪”。
于是,他把“观复猫”发展为一个品牌,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网红”和“IP”“。观复猫”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超过二十种,儿童音乐剧《观复猫之“喵”》刚刚完成首演,未来还打算创作动画片“。历史上说‘物以稀为贵’,今天的社会是信息时代,叫‘物以知为贵’。你必须让人知道你,否则哪有那么多人来?”
猫不能进入博物馆的展陈区,以免破坏展品,但馆内四处都有以猫的口吻给孩子贴的标语。马未都说,猫是一种沟通途径,“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从小有很好的美学教育”。
第一只“观复猫”花肥肥活到十五岁,去世了,马未都找人做了十二只它的铜雕像,放置在馆内各处。在他畅想的新博物馆里,会有一个猫的墓地,每只猫走了以后都能给它立个碑,供人凭吊。
不可否认,马未都本人是观复博物馆目前最大的品牌,他希望将之转化为“观复博物馆”的影响力,延续下去。“我心目中最好的结局是,我离开博物馆,若干年以后,有一天闲着没事,甚至都坐轮椅了,我说,我去观复博物馆看看,不通知任何人,我也买票进来。我进来以后觉得这博物馆比我在的时候更好,那我认为,这个事就彻底做成了。”
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