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熙熙攘攘的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清晨总会出现一个固定的身影——一个带着棒球帽、身体微胖的老人走走停停,一会弯下腰和粘在地上的口香糖“较劲”,一会弯腰用木夹子捡起一个烟头……
这个老人名叫刘玉珍,从1994年至今坚持每天在天安门广场义务清扫垃圾。2013年,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时,她已经坚持了整整17年。在这17年间,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几乎从来不缺席,捡起来的垃圾累计近上百吨。
也是因此,天安门广场的环卫工人和执勤警卫给她起了一个亲切地称呼——天安门广场的‘义务美容师’。
图|刘玉珍在天安门广场打扫卫生
01 刘玉珍的“清洁”之路
当她被问起为什么要干如此“卖力却不赚钱的活”,刘玉珍声称:“往大了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自然要看天安门。天安门要是不干净,自己脸上也觉得无光。往小了说,天安门广场一直是我心中的家,为自己家打扫卫生,这些都是应该的。”
少年时期,刘玉珍目睹了姨妈从事地下工作的艰辛。也是从这时起,她心底悄悄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上世纪60年代,刘玉珍陪同姨妈夏马氏来到天安门广场瞻仰英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老人泪流满面的场景,刘玉珍也对天安门和纪念碑有着特殊的感情。
1994年,刘玉珍带着小外孙到天安门广场玩耍。当她看到有人朝着广场和绿地上乱扔烟头和瓜子皮时,心里觉得非常不适。
图|老人正在广场打扫卫生
刘玉珍突然想: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门面,有多少的外国和外地的游客来这里的,就是冲着这个广场而来,怎么能让这些垃圾影响北京的声誉呢?她认为:作为一名北京人,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北京环境建设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刘玉珍还觉得,天安门广场一年要接待将近4000万游客,广场上出现垃圾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尽管有专门的环卫工人打扫,但游客的流动性太大,垃圾总是循环出现。正是如此,她决心做一个“查漏补缺”的人。
当天,刘玉珍在天安门广场收拾了两个小时才回家。第二天早上四点多,她又来到天安门广场清理垃圾,重点清理纪念碑周边的草坪和毛主席纪念堂北门的四个花坛。此外,她还在毛主席纪念堂众多游客的队伍中清理卫生。
从这以后,刘玉珍不管是阴天还是下雨,刮风还是下雪,都坚持去天安门。每天早上六点出发,乘坐早上的第一班公交,赶赴天安门广场。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刘玉珍已经赶到天安门广场。
图|老人正在路边休息
用自己带的木夹子剪纸片、捡烟头,用刮腻子的扁铲将粘在地上的口香糖清除,用捡来的纸片将地上的痰迹擦除…….
在经过多年的打扫过程中,刘玉珍总结了很多经验,找到一套得心应手的清洁工具:一米多长的木夹子捡纸片和烟头非常方便;装垃圾的塑料袋外层用来装纸片;里层装果皮和烟头;刮腻子的铲刀清理地上的口香糖;捡来的纸擦地上的痰迹。
此外,她还考虑到光线和可视性,科学制订了一条捡垃圾的路线:她先回去捡广场上看得见的大垃圾,例如纸屑、纸板、瓶子,随后来到地下通道。
等到天色刚亮后,她便绕着毛主席纪念堂排队处捡果皮、鸡蛋皮、烟头等细碎之物,最后收拾四个花池。
有时外地游客晕车,在天安门广场忍不住边走边吐。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刘玉珍就会找来随身携带的卫生纸和报纸将地面擦干净,然后用水将其冲洗干净。一些游客被刘玉珍这位老人的举动打动,直接拿出卫生纸和她一起打扫地面。
图|老人在帮忙指路
到了冬天下雪时,尤其是凌晨的温度极低,广场上几乎没有行人,刘玉珍已经带着自己的铁锹和扫帚来广场上铲雪了。她先是沿着升国旗的道路扫出一条通道,又沿着纪念堂排队的路线也扫干净,只是担心前来的游客不小心滑倒。
02 某天路上不幸被砸伤,老人依旧坚持
起初,刘玉珍是瞒着家人悄悄进行自己的“天安门保洁工程”。为了瞒着家人,她每天早上蹑手蹑脚起床,轻轻地带门离开。每次家人和邻居问她究竟做什么,她只能声称自己早早出去遛弯儿散步。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细心的老伴儿还是发现了她的“秘密行动”。某天清晨,刘玉珍老人刚刚走出楼门,老板便跟着她出来了。他知道妻子的“秘密行动”,直接将老伴儿拉上三轮车说:“来,上车吧,我来蹬车送你去坐203的早班车。”
对此,刘玉珍非常感动。从这以后,老伴儿每天都会蹬着三轮车送她来到公交车站。每次刘玉珍劝老伴儿多睡会儿,不要送自己。
但老伴儿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人民的广场,你爱,也要让我们一起爱不是吗?这样,还是让我送你吧。”
在刘玉珍捡垃圾的过程中,最累最苦的几天自然是节假日。由于来天安门广场游玩的人特别多来,观看升国旗的群众一直排到人民纪念碑两侧。升旗仪式结束后,北边广场上的报纸、纸盒和各种垃圾遍布地上。
这几年,她已经不再捡垃圾,而是‘抱垃圾’。她用手将众多垃圾堆成一堆,以便垃圾车将其运走。
当她每天回到小区,邻居看她满身都是泥巴,纷纷问她:“刘大妈,你这是怎么了,身上这么都是泥,就跟刚从泥堆里爬出来一样。”听到大家这么问,他只是笑笑不说话。
图|老人在医院和病友交谈
多年以来,刘玉珍老人不仅坚持每天来到天安门打扫,还独自承担起照顾正在上学的孙子,负责家中的全部家务。每天,她都忙忙碌碌,但她觉得非常充实。这一坚持,她便坚持了整整十七年。
多年以来,去天安门广场打扫卫生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如果哪天不去,她心中就感到空落落的。但是在十七年中,她也短暂地“休息”了两个月。
2000年6月27日早上五点,此时距离天安门广场换花盆只有两天时间。刘玉珍老人放心不下正阳门西边就要收拾干净的花池子,便在凌晨四点乘坐汽车朝着天安门赶去,计划在换花之前将这个池子清理干净。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儿了。刘玉珍在前往天安门广场的途中遇到一名精神病患者,这个人直接用一根木棍朝着老人头上砍去,她直接躺在血泊中失去了知觉,头上流出来的血将衣服直接染红了。
图|刘玉珍老人正在打扫卫生
等到她从病床上清醒后,才知道自己头部被缝了20多处,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有损伤,中指还因为挡木棍的原因直接骨折,再也不能伸直了。
刘玉珍老人的家人非常担心她的健康,心疼地要求她今后不要再去广场捡垃圾。尤其是她的老伴儿,心疼地告诉她:“今后不再去天安门打扫了,这次幸好能死里逃生。要是再回去,直接小命都保不住了。”
只不过刘玉珍没有同意家人的请求,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等到她的伤口还没有完全康复时,她便借口出去遛弯,缠着纱布继续来到天安门广场,一个人默默地工作着。
03 六十多岁,老人成为共产党员
刘玉珍常说的一句话是“天安门是北京的脸面,一定要整整洁洁的。我虽然还是一个退休老太太,为国家也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清理痰渍、捡捡烟头还是可以的。”
图|头戴小红帽的刘玉珍老人
由于刘玉珍每天坚持到天安门广场,认识了广场上的很多人。每天清晨,她走到毛主席纪念堂前。年轻的警卫员见到她,都会行一个标准的军礼。在炎热的夏天,正阳门的保安师傅看到她,总会招呼她进来喝水。
而天安门广场上的清洁员几乎全部都认识这么一位老人,见到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每到这时,她身体无论再累都感觉不到,只想着怎么才能把广场收拾得更加干净。
在她的直接影响和感染下,很多每天来到天安门广场遛弯儿的老人和小贩都会帮她捡垃圾,甚至自愿成为其中的一员。
2000年6月7日,天安门环卫处和管理处的领导得知她多年以来为天安门广场打扫卫生的事迹后,特地邀请她登上天安门城楼。
图|老人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证书
多年以来,刘玉珍虽然在天安门广场上打扫多年,但从来没有登上过天安门城楼。当天,相关领导专门请她上天安门广场。相关领导还赠予她一个“我登上了天安门”的证书和一座24K金的天安门城楼。
更让她激动的是,在休息室中,她还有幸坐到周总理曾经坐过的位子。对她而言,这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刘玉珍虽然家境并不富裕,每个月只有2500元的退休金。但她一直坚持做善事,希望为社会尽一些绵薄之力。
从2000年开始,刘玉珍每到春节前都要前往民政局捐去自己的200元。不论是非典时期还是东南亚海啸来临时,她总是积极动员大家捐款捐物。
她常常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小行动,希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当中,共同保护和爱护我们的环境。”
图|老人在天安门前捡垃圾
2002年初,刘玉珍听说用200元就能帮助一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她毅然从自己退休金中取出500元来资助这些孩子。
当然,善良的刘玉珍老人虽然无怨无悔的服务社会,但心中一直深埋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2002年,已经62岁的刘玉珍老人买来纸和笔,郑重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经过三年的等待和努力,她终于在2005年9月22日光荣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年之后,她如愿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当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站在党旗下郑重宣誓时,不由地流下了热泪。一时间,她感到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竟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图|刘玉珍老人登上颁奖台
回家后的刘玉珍告知老伴儿这个好消息,两人小小庆祝了一番。此后,刘大妈每天将党徽戴在胸前。此外,她还暗自下定决心:要用更高的标准为首都和社会服务!
04 刘玉珍老人行善的曲折之路
可刘玉珍老人的义务奉献之路,并非一直一帆风顺。自从被流浪的精神病人打伤住院后,头部留下后遗症,常常被脑鸣、头痛折磨得苦不堪言。即便如此,她还是十年如一日般的照常来到天安门广场捡垃圾。
每次看到个别游客破坏环境,她总会委婉上前阻止:“游客朋友您好,请把垃圾和纸屑扔到垃圾箱中,不要随地吐痰。我这里有纸巾,您可以随便使用。”
在这位老人温和的攻势下,不少人败下阵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向她赔礼道歉,声称今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有人不好意思的走开了。
图|左三为刘玉珍老人
当然,她的行动也常常会遭到一些人的不解和质疑。2006年秋,一个白发男子非但不听刘玉珍老人的劝告,反而对她恶语相向,直接随手把烟头扔在地上,甚至大声朝地上吐痰。
面对如此没有素质的游客,刘玉珍老人一句话不说,只是低头去捡扔在地上的烟头。对方见状,又丢了烟头,吐了一口痰。她再度捡起来,擦掉地上痰。
围观的路人见此情形,纷纷向这位游客纷纷投来厌恶和不满的目光。这个游客见几次刁难,这个大妈还是不急不恼,起身对老人说:“好的,大姐,我可真是服了!”说罢,转身便径直离开了。
一个小时过后,没想到这个游客又回来了。这次,他来到刘大妈面前鞠躬作揖:“大妈,我在这里给你赔不是。您是个好人,我这次可是长见识了!”
原来,这个白发游客在花坛旁边落下一个黑色的钱包。刘大妈在打扫卫生时捡到这个钱包,见里边是一沓厚厚的人民币,便将遗失的财物交到广场治安处。
图|刘玉珍老人正在捡垃圾
这个游客发现自己丢了钱包,在治安人员这里找到了遗失的财物。当她知道是那位清扫卫生的大妈交给工作人员,心中不由得深受感动,对自己先前的行为感到悔恨不已。
对于刘大妈而言,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在自己打扫卫生的十几年来,她先后见到过各种钱包、钥匙等群众遗失的财物,她每次都是直接交给治安处。
2008年,北京迎来了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和残奥会,刘玉珍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名志愿者。她和妇联组织的姐妹义务给来到北京的行人指路。
为了更好地帮助全世界的友人,刘玉珍还暗自努力学习英语。没想到,还真的派上了用场。一次,当她结束了指路工作,即将回家之际,遇到两名外国游客询问长城的路程该怎么走。
看着他们焦急的样子,刘玉珍不顾辛劳,一路把他们带到前门旅游集散中心。对于这个老人的帮助,两位外国友人非常感谢,当即表示要给她一些报酬,但刘玉珍老人却笑着拒绝了这个要求。
图|刘玉珍老人
05 历丧夫之痛,老人依旧坚持
2012年1月2日,刘玉珍的老伴儿因病住院。在病榻前,他对前来探望的儿女们摆摆手说:“你们以后别来了,我只要老伴儿的陪伴。”
当时,医院有规定:凡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不能整天陪护病人。可此时的刘玉珍已经75岁了,这可怎么办呢?突然,她灵机一动对工作人员撒谎道:“我今年才65岁,照顾老伴儿没问题,你就放心吧!”
在病床上,刘玉珍的老伴儿吴金玉常常会在病痛中醒来。她见状,便会握着他的手轻声安慰,帮他捏脚按摩,回忆两人的青春往事,讲她在天安门前的所见所闻。
到了自己的弥留之际,吴金玉老人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儿女们谁也听不懂。刘玉珍来到将耳朵贴到老伴儿嘴边,只听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叫我二哥。”
图|刘玉珍和老伴儿合照
刘玉珍不由得泪如雨下,用颤抖的声音在老伴儿耳边说:“二哥。”原来,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从儿时起,刘玉珍就唤他“二哥”,吴金玉则称她“小妹”。
成年后,两人结为夫妻,一辈子没有红过脸。虽然这桩婚姻是家人包办,但他们却幸福的走完了一生。
一个月后,吴金玉老人走了。临走之前,他手中还紧紧攥着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两人三年前的国庆节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经历了丧夫之痛,刘玉珍的头发彻底白了。但她唯有一件事没有忘记:便是在每天清晨早早起床,继续在天安门广场清扫卫生。等到天色大亮,老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露出了微笑。
此时,她多想对死去的老伴儿说一声:“你瞧,看咱们的天安门多美!”只可惜,这些话无人倾听了.....
图|刘玉珍正在做志愿服务
在这漫长的十七年以来,刘玉珍平均每天要捡30多斤的垃圾。最多时,他曾经一天捡了两万多个烟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广场上的垃圾在不断减少。
面对记者,老人表示:“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了一些小毛病,再坚持几年其实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我也希望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能直接一步到位,将来能‘老无所为’。”
多年以来,刘玉珍不仅每天坚持在天安门广场捡垃圾,还热心于社区公益活动。她曾在社区值班巡逻、铲小广告、打扫楼道卫生、除草、擦护栏。她不仅自己一个人做,还带动全家人一起参与,向邻居街坊宣传“迎、讲、树”等活动。
刘玉珍所在的社区是一个老小区,硬件上的条件不是很好。而她的辛勤努力,也赢得了广大居民们的认可,带动了更多人参加社区公益事业。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全社区形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氛围。
图|幻灯片中的老人便是刘玉珍
如今,刘玉珍算起来已经85岁高龄。至于她如今生活怎样,笔者没有找到相关后续报道。只希望这个善良的老人健在,也祝愿她能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