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创造幸福
实干成就梦想
全市上下正锐意拼搏
真抓实干砥砺奋进
勇毅前行
为加快六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跟着
县区长一起向未来
金安区委副书记、区长 黄媛媛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金安新实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更是金安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提质增效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合六同城化重大机遇,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动金安高质量跨越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以上。
围绕以上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五点工作:
一、聚焦开放经济现代化,在“融长入圈”上再攀新高。加强合作园区宣传造势,持续扩大区直部门与松江结对合作,更大力度推动对外互访,主动“走出去”,精准“请进来”,扩大开放合作“朋友圈”。
二、聚焦产业体系现代化,在融合发展上提档升级。做优农业品质。做强产业集群。做深文旅融合。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深挖三个电商基地资源禀赋,培育省级农村电商示范企业1家、“电商强镇”1个,力争全年网销额突破40亿元,增长10%以上。
三、聚焦项目管理现代化,在跨越发展上聚势赋能。高位推动项目招引。牢牢把握产业集群化、招商精准化、队伍专业化要求,锚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着力引进培育“旗舰型”“补链型”产业项目,构建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四、聚焦城乡建设现代化,在宜业宜居上精益求精。提速城市更新。全力服务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动南山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试点项目建设,做足做优金开区城市更新项目前期准备。
五、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和谐稳定上久久为功。坚定推动社会事业繁荣。谋划新建义务阶段学校2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所,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医联体、医共体“双体”融合发展模式,配齐配强基层医疗硬件设施,推动金安中医院以及4所乡镇卫生院尽快建成投用。
裕安区委副书记、区长仰玉晶
锚定目标,狠抓落实
奋力开创现代化美好裕安建设新局面
2024年,裕安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锚定“四个强区”建设目标,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奋力开创现代化美好裕安建设新局面。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及全链条管理,争取实施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53个、完成投资103.9亿元以上。持续激发消费活力,扎实开展“徽动消费·乐享裕安”等促销活动,积极支持皋街、文庙·锦成里等发展。持续深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全面链上大合肥,推动红色旅游、产业承接等合作事项落地落实。
二、坚持“三位一体”,全力做强加工制造业。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争取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个。聚力做强工业发展主平台,推深做实“管委会+公司”改革,力争高新区经营收入增长15%。聚力精准化专业化招商,紧盯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深化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力争新签约固投亿元以上项目45个。
三、坚持“三农”优先,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分散、点状返贫的底线。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监管,加快推进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9亿斤以上。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深入实施“2+3”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努力做好“三头三尾”增值文章。大力实施“千万工程”,加快和美乡村建设。
四、坚持改革创新,全力增强发展动能。持续深化各项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家。持续创优营商环境,提升企业诉求办理质效,优化政务服务办事流程,全面拓宽政企沟通渠道。
五、坚持城乡融合,全力推动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品质,改造老旧小区10个,加快百罗丘拆除还建进度,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乡镇发展质效,完善集镇“双基”配套,支持乡村整合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基础配套水平,新建县乡公路、村级道路91公里,稳步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等建设。
六、坚持绿色振兴,全力厚植生态底色。持续深化环境污染治理,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构建生态保护屏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深入实施旅游强区建设“六大攻坚行动”,精心打造红色研学1号线,提升A级景区品质,力争旅游年综合收入34亿元以上,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七、坚持人民至上,全力增进人民福祉。高质量实施50项民生实事,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持续加强社会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防范较大事故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加快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
叶集区委副书记、区长 郑武军
叶集区:
强优势、增实力、惠民生、促发展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叶集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奋进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及市“两会”精神,紧扣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抓叶集、促崛起、聚特色、塑产城”工作部署,锚定“12345”发展战略,聚焦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抓机遇、强优势、增实力,奋力推动现代化幸福叶集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项目招引和建设,推动建筑模板企业转型,办好第二届叶集定制家居暨供应链产业博览会,打造中部新型家居制造中心。发挥全市唯一化工园区优势,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等领域,加快产业配套基地建设。把握“以竹代塑”新机遇,推进模塑产业园建设。紧盯中盐红四方等行业龙头企业,提升招引成效;推进欣奕华光刻胶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华福新材料、科瑞达涂料等首批落地化工项目上半年投产。
二是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深度融入长三角、全面链上大合肥,加快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建设。建好六金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嵌入合肥产业链,大力发展上下游化工配套。推动《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支持,谋划实施“三廊一航”项目。打造省际毗邻地区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壁垒的一体化发展全国创新典范。
三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完善城市规划,建设“五色叶集”,强化城市风貌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实施城市建设“畅强补”工程,谋划西部滨河生态区配套项目。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打好乡村振兴擂台赛。围绕稻虾综养和林果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扩大山羊、白鹅、特色水产养殖,促进群众增收。
四是全力改善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岗位、学位、床位、车位等群众“急难愁盼”,实施好50项民生实事,持续深化“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六安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 程 旭
六安开发区:
产业引领攻坚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六安开发区将紧紧围绕打造“改革的引领区、开放的先行区、创新的示范区、发展的动力区”目标要求,聚焦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功能定位,坚持产业引领攻坚,铆定“双招双引”突破,用好市场化机制,以发展速度促总量提升,奋力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改革深化、激发活力。做好园区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问题。市场化发展。加快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推深做实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和招商体制优化,全力打造市场化招商平台和专业化招商队伍。制度化问效。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坚持问题导向、闭环管理,强化绩效考核,完善周调度、月点评等工作制度,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常态化管理。优化人事管理和干部培养机制,开展“经开区大讲堂”“淬炼成钢”训练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交流轮岗、学习提升常态化,强化经济工作能力,打造懂经济懂产业懂技术懂企业懂市场的干部队伍。
产业为纲、项目为王。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特别是首位产业,加快企业扎堆、培育产业集群。专注产业。选定主导产业,选准细分赛道,绘制产业链图谱,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建设+配套完善”的产业生态圈。专业招商。强化招商专业尽调,建立多部门联合预审前置机制,提升细分产业识别、把握的专业能力。专班推进。坚持“周六项目日”制度,对纳统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直接调度,实行全链条、全过程管理;按月梳理未纳统纳规的项目,针对性制定应对措施,推动竣工项目全面扩大生产、投产项目充分释放产能。全年计划新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6个,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0%以上、20%以上。
梯次培育、创新引领。建立“四上”企业发展梯队,坚持“一企一策一清单”,形成可持续发展。全年力争新增“四上”企业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10家。做大一批。在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支持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积极培育重点企业上市。通过数字化改造赋能,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做精一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谋划与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公共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等,共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基地,实施一批成果转化项目。盘活一批。扎实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持续盘活整治一批低效闲置用地和“僵尸企业”,探索推动“工业上楼”,严控项目单独供地,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比。
借机乘势、向东融合。坚定不移“走出去”“引进来”,深度融入长三角、全面链上大合肥。向东借势。抢抓合武高铁六安北站落地的战略机遇,优化产业布局规划,提升承载能力。推进建立上海对外合作“据点”,紧盯合肥汽车首位产业配套和沪苏浙产业转移,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主动承接一批链上企业、重点项目。向东对标。对标沪苏浙和合肥等地先进做法,进一步推动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全力打造“力度强、速度快、温度暖”的营商环境机制。推行政务服务“一网办”、行政审批“极简化”,全面推进“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优化干部直接包保服务企业机制,推动政策快享、要素快用、事情快办、难题快解。
来源:六安新周报融媒体
编辑/陈媛媛 监制/兰天 终审/台运俊 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