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我们都知道夏至白天最长,冬至夜晚最长,却往往忽略了究竟哪天日夜等长,除了秋分,还有春分也是日夜等长的一天。
这一点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分”的众多解释中本就有平分之意。古人用词严谨且雅致,一个字就点出了千百年来对宇宙和自然所做出的高度总结。同时秋分这天在秋季90天的中间,也正好是秋季的分水岭,"平分秋色",也是秋分名字的由来。秋分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
中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其中我们感受最直接的就是第一点:古人认为打雷是因为阳气盛,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也就是说,即便在南方,凉意也真的要来了。
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节气养生”俗称三秋,秋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同时在诸如华北等地区也要开始准备播种冬麦。这一切都要和时间赛跑,作物生长的时候需要充足的雨水,但收获的时候如果雨水不断,即将到手的作物可能会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所以“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才是当年的收获和来年的保障。
也正因为秋分对农业的重要性,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还会吃汤圆,把多余的面团煮熟放在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鸟类破坏庄稼,同时客家人还会在秋分日放风筝。
唐代虽然没有中秋节,但八月十五日成为一个固定赏月的日子,在此之前,古人对月亮的态度是敬畏多余欣赏,有更多神学的色彩,所以南北朝及以前的中秋节实际为祭月节,据说原本就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秋分日未必是月圆之夜,才在后来改成了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也是古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之一。
晒秋 - 荆卫兵
广西恭城柿子丰收季 - 徐伟明
丰收下院 - 李赞阳
丰收 - 吴雨田
秋天的花田 - 刘德瑜
金黄的秋收 - 赵必然
秋收季节 - 王益祥
丰收的田野 - 祖效群
红红火火辣椒丰收季 - 赵凯
庆丰收芦笙舞 - 黎鸣
柚乡锣鼓庆丰收 - 唐晓瑜
丰收在望 - 李春花
撰文,编辑 | 那个老撕机
图源:Uni旅图社群
摄影师版权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