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
碰撞交融的文化区域
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
孕育了形式多样的春节年俗
像晋北的笼旺火、闹社火
巡关公、踢鼓拉花
晋南的扎马角、血故事、扭秧歌
两地的年俗形式虽有不同
但场面热闹程度却不遑多让
元宵节,山西怀仁点起旺火,数万人参与狂欢。(王牧/摄)
怀仁南窑村的秧歌队员转旺火(王牧/摄)
为了感受地道的山西年味儿
我们从长城边上的晋北朔州开始
从北往南到黄河岸边的晋南临猗
一路品味那原汁原味的乡俗
和欢腾炽热的过年氛围
晋北地处边塞要地
特别是雁门关外的朔州城
过年习俗别样红火
满街红灯飘飘
锣鼓唢呐齐鸣
一队队浓妆艳抹的秧歌队
情不自禁地扭着
从初一舞到十五
有的甚至热闹到二月二才会停歇
怀仁悟道村踢鼓拉花(陈锦/摄)
晋北或许与其他地方不同
塞外辽阔的旷野养成一股野性
从踢鼓秧歌方可看出
一招一式
一颦一笑
无不洋溢着放荡不羁的性格
踢鼓拉花
又叫踢鼓秧歌
人物为戏曲装扮
男角称“踢鼓子”
以亮势飞脚为主
刚劲有力、矫健利索
女角称“拉花”
以跑圆场、跌枝儿、翻身为主
灵巧活泼、轻盈细腻
温晓晗/摄
这种融拳术、舞蹈、戏曲为一体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街头广场艺术
因为人物身份众多
有鲜明的故事情节
令观众看起来饶有趣味
关于踢鼓拉花的起源
普遍认为起于宋末
发展于明清
兴旺于建国后
反映的多为北宋末年
梁山好汉惩恶济善、除暴安良的故事
石志强/摄
据说当年
有一好汉被官府所抓
梁山泊诸位好汉得知情形
遂乔装打扮混进城去
期间刚好元宵节
众位英雄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给自己脸上抹了锅底黑
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正是以现在踢鼓秧歌这种形式
使其全城一度混乱
转移了官府的视线
将英雄顺利救出
后人为了纪念这天
于是每年自发举行踢鼓秧歌
将自己装扮成梁山人物
男角扮成宋江、武松、林冲
女角化妆成孙二娘、扈三娘
和诸位英雄家眷
陈锦/摄
逢年过节上演的
传统踢鼓拉花
多由18人或24人组成
另配有4到5人组成的乐队
表演者按各自的扮演角色穿着不同服装
主演称“落帽”
头戴红缨凉帽
穿团龙马褂、扎大带、戴张口
手执拂尘、身挎串铃
石庄村的踢鼓拉花,粗犷亦刚劲,稳健亦风趣(石志强/摄)
再下面的角色分称
扇公子、大脚婆、鼓子、拉花
和尚、先生、卖药、懒老婆等
各角色有自己的舞姿和套数
表演方式有100多种
但在朔州民间的不同地方
又有些许差别
尤以怀仁亲和乡石庄村为典型
那粗犷、刚劲、风趣的艺术特点
博得当地民众的喜爱
如今
踢鼓拉花已被列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朔州各地的舞台和街头
经常能看到
踢鼓拉花的演出队伍
在一帮浓妆艳抹的人群中
仔细辨认之下
似乎能分出胡人和汉人
擂鼓金沙滩的杨门女将们(王牧/摄)
处于内外长城之间的朔州
自古就是胡汉杂居之处
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两方文化
经过长期争战互融
即便在今天
我们仍能在生活的一角
发现其隐约的历史痕迹
多年研究“金沙滩”杨家将文化
的学者郝丽云大胆推测
踢鼓拉花
实为消失的金沙滩军舞的化身
是历史上与杨家将有关的
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装扮成戍边将士的踢鼓拉花演员们(王牧/摄)
据典籍记载
宋末时期山西民间盛行太祖洪拳武术
朔州地处雁门关外
群众大多习武
因此踢鼓秧歌的动作与韵律
是在拳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梁山好汉也好
杨门将士也罢
踢鼓秧歌
就像一道温暖的家乡菜
一年到头
人们会在适合的日子
跳起来“踢鼓秧歌”
旺火是新春元宵节期间
流行于晋北地区
久负盛名的传统习俗
其中以怀仁旺火为最
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怀仁旺火
又称“笼旺火”
旺火点燃后好似一条火龙
红光耀眼、蔚为壮观
元宵节晚上,几万民众围绕着旺火转圈。(王牧/摄)
每年元宵节期间
有许多外地人
赶来怀仁
为的就是看大旺火
有一年
怀仁共点燃五个大旺火
以位于迎宾街与新华街
交叉中心的旺火为最大
高近10米
底座直径3.32米
用大块煤炭达110吨
大旺火点燃时,最先燃烧的是顶部拿着金箍棒的孙悟空。(王牧/摄)
笼旺火是个技术活
几个工匠先选择合适的煤炭
修理平整
再一块一块码起
将煤炭一圈圈地向上缩紧
下粗上细、平顶中空
里面塞上易燃的柴禾等
炭块与炭块间适当留有缝隙
以便空气流通
完工后再用彩条裹起来作装饰
像一个巨大的粽子矗立着
过去的旺火都是由这些大煤块堆垒而成,如今因环保需要,旺火已改为电子形式。(王牧/摄)
在朔州地区
笼旺火习俗由来已久
可考的文字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
主要流传在怀仁周边的13个县
及朔州市和大同市
其文化内涵
由祀神祭神等祭祀礼仪
逐渐过渡到娱乐民俗
如冬至祭窑神保平安的旺火
除夕讨兴旺的旺火
结婚仪式上驱邪化吉的旺火等
山西婚礼上,出嫁新娘围着旺火转。(王牧/摄)
婚礼上笼旺火
新娘围着旺火转
与南方的“跳火盆”相近
而除夕岁交之时点起旺火
是一户人家比燃放烟花爆竹
更神圣的事情
除夕夜笼旺火在院内
而元宵节笼旺火则到了街门外
怀仁市南窑村燃起的小旺火。(王牧/摄)
怀仁人不仅笼旺火
还要围绕着旺火转圈
正反各转三圈
以祈求一年平安健康、兴旺发达
如今为了环保
怀仁各地广泛使用电子旺火
替代了过去的煤制旺火
每逢元宵节前后的夜晚
在怀仁“旺火广场”
以及主要商业街区
都可以看到或高耸壮观
或精致小巧的“怀仁旺火”
2023年春节,怀仁街头的电子旺火。(李斌/摄)
在声光电技术的作用下
火红的烈烈火焰不停地燃烧升腾
既是节日夜空里华美绚丽的景色
也是怀仁的标志性景观
不笼旺火不过年
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
并未因时代的前进而消失
旺火似乎就是
一家人点燃的新年希望
朔州地区的乡镇
在年间相互拜年时
常以对秧歌的形式
增添情趣和友谊
浓妆艳抹的秧歌队(郝建功/摄)
两支秧歌队
分别由两村妇女组成
身着鲜艳的衣服
过年一碰面
便合到一起舞动起来
相同的角色之间暗暗较劲
观众看得格外有趣
虽然动作都是笨拙的十字步
但人人喜气洋洋
这就是流行于民间
原汁原味对秧歌的情景
我们在北窑村碰到一支秧歌队
锣鼓喧天、花花绿绿
中间夹杂着几个道士模样的人
打头的两人撑着
“关老爷出巡大吉”的横幅
后面跟着抬轿子的
里面有一尊关公塑像
关老爷出巡队伍庞大(王牧/摄)
轿子后面走着两个人
一个男人像是“跑驴”的
扮演的是关老爷的赤兔马
另一个妇女扮似孙悟空
脸画成猴子样
穿黄色衣袍
手中就差一根金箍棒
是给关老爷牵马的
一问才得知
这支队伍是南窑村的
他们刚刚到北窑村拜完年
准备回村
秧歌队伍簇拥着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王牧/摄)
南北窑村只隔一条公路
来到南窑村才知晓
正月十六是关老爷出巡的日子
这一天
人们要抬着关老爷塑像游行
并取圣水
以求一年风调雨顺
热闹的队伍先进了南窑村委会大院
一轮仪式后
女师傅拿出一张黄纸
唱诵了一封给关老爷的信
然后焚烧、跪拜
一只精致的茶杯摆在供桌上
代替早些年抬着的缸
是谓取圣水
村民小心地抱出轿子里的关老爷,请回殿里供奉。(王牧/摄)
取圣水是重头戏
是人们的主要愿望
愿望达成了
关老爷也就可以回庙歇息了
于是队伍又在锣鼓声中
向村里的关帝庙行去
在关帝庙院里
秧歌队挥舞着绸子、扇子
对着大殿又扭动了一番
关公出巡的仪式才算是大功告成
山西省临猗县黄河沿岸的
南赵、北赵、安昌一带的村庄
在每年元宵节前后
会举行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
扎马角
表演者嘴插钢钎
手舞长鞭
那阵势着实惊天动地
马角扎完钢钎后快速漱口,水夸张地喷到四周。(王牧/摄)
民间普遍认为
扎马角源于古老的祈雨祭祀
黄河岸的村庄大都高居于土垣之上
眼瞅着脚下黄河哗哗流走
村庄却像岸上的咸鱼渴得要死
以前每遇干旱之年
村民不惜自残
以扎马角来向老天求雨
(或许有古代人肉祭祀的影子)
过去所使用的工具是犁
一人以犁的尖锐处刺穿脸颊
另两人帮忙抬着犁
以这样悲壮刚烈的面目出现在龙王面前
晋南临猗县安昌村扎马角过年活动(王牧/摄)
属龙的人扮演落魄龙王
在马角神押解下
随着民众到黄河取水
再小心翼翼地浇到田头
此时往往天空乌云密布
雨点劈哩叭啦落下来
若遇到老天悲悯心迟缓
马角只得空等一天
晚上拔掉
第二天再扎上
甚至还有第三天
这看似血腥粗野的习俗
如今已演变成一种狂欢节
安昌村参加扎马角的汉子
上午陆续来到村民张忍娃家
棉衣外套一身红色秋衣秋裤
斜披一道或两道红面被
头顶裹黄巾、戴马角帽
马角帽
除了参加扎马角的人戴外
还赠予尊贵客人
现在的马角帽简单
即用一根硬塑料绳围成圈
上面粘三朵纸花
分别为红、黄、绿三色
戴上马角帽就成了自己人
马角们会另眼相看你
扎马角要选择吉时和焚烧黄纸祭诰天神(王牧/摄)
张忍娃一生扎过8次马角
在他笑眯眯的脸颊上
看到了放射状的皱纹
他的三个儿子最为活跃
老大张掌印扮演回马
回马类似队伍里的鼓动者、主持人
掌控着整个扎马角的气氛
他手持钢叉
与待扎的汉子一个个过招
嘴里不停地“煽风点火”
激将挑逗
软硬兼施
回马除了身手敏捷、声音宏亮
还得有一副好口才
词句除一些陈年套路外
现场发挥多
幽默风趣
马角的身后都有村民护法(王牧/摄)
“某某某是好汉,天不怕地不怕
去年生了小娃子,今年挣他三十万”
对方被说得心花怒放
将手中的响刀扔给回马人
算是缴械
然后一下子跳到高处
伺候马角的人递上矿泉水
另一人则递上消毒过的钢钎
马角快速漱口
夸张地喷到四周
钢钎先在嘴唇上来回抿几下
然后张大嘴
将钢钎顶到一侧脸颊
果断刺穿
这时人群中一阵欢呼
扎上马角的人瞬间变成马角神
异常疯魔
满场子旋舞
拿着麻鞭猛抽
扎上马角的村民瞬间变成马角神,猛抽在场观众。(王牧/摄)
看热闹的人
如潮水慌忙躲避
又迅即围上来
勇敢者上去摸其屁股
马角挥鞭便抽
但都是挥至腰线以下
不伤及人身
有妇女抱小孩站定
马角则用鞭梢象征性地轻轻抽下孩子
麻鞭抽到谁
谁就可以消灾祛邪
所以许多人专门挑逗马角
为了吃那一鞭
英风
是扎马角时的专用词
扎上马角后
马角们在场地上
要献武艺、表勇猛
这叫英风
人们会议论哪个马角的英风好
安昌村的马角们(王牧/摄)
一般未婚男子不扎
扎马角的都是已婚者
狂欢约4个小时后
马角们一个个从神坛上下来
拔出钢钎
喝一口水猛地向外喷出
清晰地看到水从伤口处夺路而出
在空气中形成水柱
等到饭桌上再见他们时
每人脸上贴了一块创可贴
已开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他们已恢复了人的角色
扎马角用的钢钎,外形像关圣爷七星偃月刀。(王牧/摄)
如今
扎马角使用的是钢钎
钢钎用直径8毫米的改锥改制
一端磨成锐利的三棱角
另一端焊一把关公刀
初看到他们在院子里磨制时
像是看到凶器
但到了扎马角身临其境时
人突然变得目光透明、心灵简洁
畏惧消失
通过夹马口引黄工程
现今临猗的田地不再担忧缺水
但扎马角的风俗没有消失
与马角有关的都成为吉祥物
比如马角帽
钢钎上拴的红布条
马角们披过的被面
系过的红腰带等
都成为人们竞相请求的东西
血腥程度与扎马角可以一比的
要属北程村的血故事
每到元宵节
孙吉镇北程村就鼓乐喧天
热闹非凡
舞龙、舞狮
彩旗方队、腰鼓队
秧歌队、锣鼓队
这些轮番过场之后
才是真正的高潮
血故事
王牧/摄
从早上起床后
人们就开始化妆
装扮的人物有林冲、日本兵
黑帮老大、关公、贺龙等
最有趣的是貂婵
由一个粗壮汉子来扮演
化妆师正在为关公扮演者画面妆(王牧/摄)
过去闹血故事时
台由两张八仙桌叠起固定
八人抬
现在改用农用三轮车做台
司机缓慢开着
台上的演员做出规定动作
旁边跟着手拿木棒的护卫
王牧/摄
血故事的主题有
关公斩貂婵、锄劈活人、菜刀劈人头
大刀穿心、脑袋搬家、电钻活人
大锤砸人头、三叉穿心、掏心挖肺等
受刑的演员随情节需要
裸露身体的一部分
数九寒天很需要毅力
关于血故事的起源
有人认为起于尧舜、成于西汉、盛于明清
与扎马角一样最早同属于祭祀
逐渐地成为了民间的狂欢节
表演内容多出自戏曲和民间故事
有《十八层地狱》、《菜刀劈人头》
《铡美案》、《关公斩貂婵》
《电钻活人》、《阎王换头》等
王牧/摄
铡劈活人
取材于传统戏曲《铡美案》中
包拯怒铡陈世美情节
陈世美被拦腰铡断外翻的肚皮
用荞麦面做成
鲜血是勾兑的颜料(过去用鸡血)
外露肠子用灌了粉红色水的塑料管子代替
王牧/摄
菜刀劈人头
借用“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传说
演员整个额头被菜刀劈成两半
最恐怖莫过于隐约露出森森白骨
有脑浆和鲜血流出
王牧/摄
脑袋搬家
来源于民间神怪传说
《阎王换头》故事
断头台上斩掉人头
一幕幕血腥的屠杀场面
恍若阴曹地府的厉鬼
内容恐怖逼真
王牧/摄
电钻活人
源于抗日神剧中一幕
表现日本鬼子被惩治的下场
用上特制的道具
电钻像变魔术似的钻穿人体
逼真生动
给血故事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王牧/摄
大锤砸人头
男演员头上砸着个大锤
头破血流
脸部涂画成惨白
布满了血痕
就连猩红的嘴唇似乎也在流血
逼真的道具和化妆足以以假乱真
王牧/摄
关公斩貂婵
关公手中的关刀最后砍在美女貂婵头上
可以看出该场景来自
《关公月夜斩貂婵》
美女貂婵乃男扮女装
胸罩里边塞了两个白面馍
大关刀直接砍进脖子
皮肉外翻
鲜血直流
血故事
通过血淋淋、阴森森的恐怖场景
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警诫人们
多行善举、不做恶事
汲取血的教训
三晋大地上的春节民俗
真可谓是异彩纷呈
狂野闹元宵
这就是山西特有的年味儿
你的家乡是怎么闹元宵的?
欢迎下方留言
图片 - 王牧
原文 - 丹菲、张全友
编辑 - 张宁
美编 - 钟凯飞
编改自《中国旅游》512期 《三晋大地 狂野过元宵》
声明:本篇图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