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孝子良臣的吴三桂,却一生三叛,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9-10-20     心向青山

公元1644年,按我国传统历法是甲申年,同时是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西天命三年。

这一年,即使不考虑蒙古、西藏地区,不考虑张献忠(对时局没有决定性作用),我国也存在着三个政权。

正是这一年的时间,大明亡、大顺亡、大清兴,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年比这一年更为云谲波诡,而这其中的关键便是吴三桂。

吴三桂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贴标签的方式无益于我们了解那一段历史、了解吴三桂这个人,接下来我们便来看一下当年的“孝子良臣”为何会一生三叛?

1、孝子良臣美名扬

吴三桂是一个帅哥,史书中对其样貌是这样描述的:

三桂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

延陵将军美丰姿,善骑射,躯干不甚伟硕而勇力绝人。沈鸷多谋,颇以风流自赏。

吴三桂出身辽西将门世家,除了长得帅,还善骑射,年少之时便名动京城,后来写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梅村曾评价吴三桂“白皙通侯最少年”。

吴三桂的孝名,源于十六岁时的救父之举。哪一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率五百人出锦州巡逻之时被皇太极的四万大军包围,年少的吴三桂在城上看到后心急如焚,然后率几十个家丁出城,并一路杀到了父亲身边,将父亲从还没反应过来的清军中救了出来。

在古代,“孝”和为孝而勇常常是一个人毕生的声誉资本,所以吴三桂27岁的时候便官至宁远总兵,31岁成为辽东提督,总领关外军事,并成为年轻将领中忠勇的典范。

2、祖大寿和洪承畴叛降的影响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在吴三桂之前镇守宁远城,其祖上可以追溯到东晋初年的“祖逖”,吴襄和吴三桂皆是祖大寿所提拔。

洪承畴,明末重臣,在西北曾经六破李自成。后来崇祯又令洪承畴总督辽东军事,是吴三桂的顶头上司。

可是,公元1640~1642年的松锦之战,大明惨败,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从此大明在关外也只剩下孤城宁远。

之后,祖大寿和洪承畴都投降了清朝,这两人都是吴三桂非常敬重的人,尤其是祖大寿,几乎与吴三桂情同父子。事实上他们都曾在被俘后大义凛然的拒绝投降,但最终还是降了,这对吴三桂的触动无疑是非常大的。

3、北京勤王路上的迟疑——不忠

公元1644年,踌躇满志的李自成从西安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的向北京进发。崇祯慌了,怎么办?

召吴三桂入关,则等于撤去了阻挡清兵的最后一道屏障;不召吴三桂,则北京城破在即。于是崇祯召集满朝文武,开始了漫长的廷议。

每一个大臣都慷慨陈词,但每一个大臣都不说要不要召吴三桂入关,要不要迁都。一个多月后,崇祯最终决定召吴三桂入关。

从宁远到山海关,正常两天可以到达,而吴三桂用了八天。吴三桂在勤王路上的迟疑和拖延,其实是因为知道大明已经撑不住了,他就是在等待一个结果——北京城陷落。

从此时起,吴三桂便选择了生存,选择了如何保命,而不是殉国。“忠军报国”从这一刻开始便离开了吴三桂。

4、第二次入京未果——不孝

得知北京城陷落、崇祯自尽的消息之时,吴三桂刚走到河北丰润,之后吴三桂没有继续前进,而是马上奔回了山海关。

北京城破之后,大明旧臣纷纷投降李自成,均做好了改朝换代的准备,吴三桂也不例外。当李自成的信使带着封侯的诏书、四万两饷银和吴襄的家书来到山海关之时,吴三桂决定归顺。

既然忠臣做不成了,总不能再不孝吧,而且吴三桂一向与父亲感情很好。于是,吴三桂第二次踏上了奔赴北京的道路,只不过上一次是为崇祯,这一次是为李自成。

然而,路上碰到的一个从京城逃出来的家人改变了这一切。从这个人口中,吴三桂知道了北京城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李自成在北京的失败,其实并非胜利之后的自满,而是没有迅速转变自身的角色,没有将自己转变为统治阶级。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依然杀贪官,对士大夫们抄家,正是这一点使李自成失去了本来已经打算改朝换代大明旧臣之心,包括吴三桂。

所以,李自成没能成为朱元璋,他自始至终都还只是“流寇”,没有跟士大夫们站在一起。当李自成在山海关败于清军之后,大明旧臣又选择了降清,因为清朝可以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

吴三桂,正是这些选择了生存的大明旧臣中的一员,所以吴三桂调转马头又回到了山海关。

5、并不艰难的抉择——倒向多尔衮

一边是清朝,一边是大顺朝,依靠谁?居中的吴三桂必须做出选择,没有自立的可能。当吴三桂拒绝了李自成的劝降之后,降清其实是迟早之事,因为吴三桂并没有打算做大明的忠臣。

这时,李自成亲征山海关,同时还带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山海关岌岌可危之际,吴三桂向多尔衮写了一封求救信,多尔衮的回复很简单——剃发易服便出兵。

还是为了生存,吴三桂已经不忠、不孝了,岂会在乎这头上的几缕头发?于是吴三桂的剃发易服等来了多尔衮的出兵,而剃发易服也击碎了吴三桂曾经想要的“孝子良臣”的价值体系。

6、暮年再反——雄心不在,注定失败

多尔衮和吴三桂联手击败了李自成,之后打着为大明复仇的名义入关,大明旧臣纷纷复叛,又成为了大清的朝臣,这一次他们保住了荣华富贵。

清朝的灭南明,吴三桂居功至伟。吴三桂的铁骑从关外一直打到了云南,公元1662年,吴三桂捉住了南明永历帝,并将其缢死于昆明。

大明最后的名将——晋王李定国

杀永历帝,吴三桂自以为是邀功,而对于清朝皇帝来说则是恐惧,而这一点正是康熙帝一定要裁撤三藩的原因所在。

其实,吴三桂本不打算反,老死云南,别无所求。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一再上演,清朝也不例外,更何况吴三桂只是一个叛臣。

但是,假如不是康熙帝的年轻气盛,裁撤三藩本可以不必操之过急,但历史无法改变,裁撤三藩后,62岁的吴三桂又披挂上阵了。

应当说,暮年的吴三桂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雄心万丈了,他起兵是想在吓到康熙后“裂土罢兵”,事实证明这是如何的目光短浅,最终三藩平,吴三桂被灭族。


吴三桂,一生三叛,一切其实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有错吗?对于个人来说,可以理解,但对于民族大义来说,吴三桂无疑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dse9m0BMH2_cNUg-v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