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珂
“别说有人,鬼都没有”。你呢?开春至今,生意还好吗?
全面、断崖式下滑
今年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恰逢元旦节日的消费热潮,餐饮业等线下接触型消费迎来了较快反弹,也让下沉市场有了“市场春天回来了”的感受。一时间,即饮、零食、散货都出现了大面积爆销,下沉市场快消品的生意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最近连中午吃饭时间都在送货的路上”。
然而,自返工潮开始至今的两个月中,下沉市场的渠道商突然发现“寒冬又至”。
“按照去年同期来看,过完年至今,整个销量腰斩。”近日,华南某县城快消品经销商D君告诉快消君。他还表示,“来访的几个大品牌的业务员都说过完年太淡了,经销商又开始了爆仓模式。有的品牌甚至一次压半年的任务。”
更让他“难受”的是,新货来了,旧货还没来得及处理完。“奶、水都开始大面积处理旧货。某品牌纯净水560毫升装,一件处理价才10元。”
同时,在对今年经济回暖的高预期下,厂家的任务却没有下调。“例如,旺旺厂家要求的是按15%的增长来做,某功能饮料的目标甚至订到了25%。厂家给的理由都很简单粗暴——‘你看某某大城市增长几十个点,你们县城才做这点销量’。”
究其原因,他认为,春节过后,人都加速流动到了大城市。“过年的时候人多一点,春节后、这个时候,在路上多是老人跟小孩,没有年轻人。”
“今年的生意更难啦”,华东某小镇经销商C小姐也有类似感慨。谈及具体的品牌和品类,她表示,“几乎是全面下滑。”
当然,她所在的区域属于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年轻人的离开并不是主要因素,毕竟“本地也赚得到钱,没必要背井离乡”。事实上,C小姐把生意下滑的原因更多地归结于一个笼统的“经济环境不好,大家没钱消费了。”毕竟,“所有的消费都在下滑,相对而言,快消品的收缩还算可以接受。”
而据当地另一渠道商Z先生透露,“食品类较去年下滑非常明显,尤其是休闲食品的下滑幅度在三四成左右,环比更是‘不能看’;饮料目前来看还好,但各厂家任务确实普遍很高,压力不小,旺季来临前,仓库里全是货。”
对休闲食品,用一句话来概括,多位渠道商的预期就是,“休闲食品,过去几年 ‘吃进去’的,今年或许都会‘’吐出来’。”
当然,也存在人员外流和经济因素叠加导致生意“极其难做”的地区,例如东北小城市。
当地地级市批发商L君告诉快消君,“和时节、防疫关系不大,最近几年全是淡季。雀巢、达利、康师傅饮料都已经退出本地市场;百事招了一年多代理商,最终也没找到。”
至于消费都去哪儿了,L君表示,“一方面是消费者手头没钱了,赶大集、临期店、社区团购,消费者都去买便宜货了,导致传统渠道的酸奶、鲜奶、饮料、火腿肠、啤酒、饮料等品类全面收缩。另一方面,前两年防疫,隔三差五物流就中断,各个渠道都积压了大量的临期货,成就临期行业的同时把正常渠道冲击得七零八落。”
讽刺的是,“好消息”是,“由于低迷的消费和过高的任务,导致当地市场没有经销商愿意接手,因此厂家的市场促销活动也可以不参加,终于不需要垫费用了。”
“乍暖还寒。团购还有超市的生意都在下滑,利润率也在下滑,大小老板都在唉声叹气。干传统行业,尤其是食品饮料行业还是得沉住气、使上劲,春天总会来的。”一位经营超市多年的小老板如是说。
CPI,谁在为它“买单”?
为什么今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一位资本圈人士表示,自去年年底开始,大消费一直被看好,并认为它有望成为贯穿2023年全年的投资主线之一。然而,春节过后,市场上反复活跃的要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中字头、一带一路等板块,而大消费却步入了下跌通道,整个大消费指数跌幅近10%。
其中,白酒、调味品等细分领域及其个股更是表现低迷,令人大失所望。
从春节假期的消费数据反馈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回暖之势的确是大超预期。然而,随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消费市场的表现非但没能继续大超预期,反而还出现了走弱的迹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2月份,全国CPI环比下降0.5%,同比上涨1.0%。CPI同比增速上行,重回“1时代”,明显低于市场预期。而从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来看,涨幅高于或低于全国水平的省份分别为13个和15个。这也意味着,有15个省份的CPI进入“0时代”,呈现出新的价格现象。
这当中自然有春节错位效应的影响,但同样能反映出市场消费需求的不足。
实际上,按照价值规律,如果消费市场火热、居民的消费热情高,价格是容易出现上涨的。反之,就有可能出现下降。而现在的CPI出现持续走低的现象,显然不只是季节性因素所致,更大程度上与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强、消费热情不高、消费预期不明有一定关系。如果居民对消费的需求很旺,CPI是会出现一定反弹的,而不是持续下跌。
三年疫情留下的“伤痕”,或许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和复杂。信心和预期的损害是深刻的和结构性的,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自然结束。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看来,零售行业2022年遇到的包括资金问题、换代问题、关店问题等,2023年肯定还会继续上演,而且未来几年可能仍将继续,即便现在疫情已经结束,整个消费也只是在春节期间有所回暖,但2023年零售业很难有报复性消费,正因为上述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表示,“这是很多不确定当中可以确定的。”
而从一系列终端市场的反馈来看,至少对部分县城市场而言,确实是消费市场的低迷带来了CPI的持续走低。
一位资本圈人士分析表示,如果消费持续低迷,对生产的负面影响会非常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与消费端的关系更为密切,对消费市场的依赖性也更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消费端不能发力,对生产领域的全面恢复是非常不利的。
相应地,生产领域景气度不高,就业的压力就会加大,居民收入增长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对消费的影响则更加偏负面,居民消费的热情和欲望会更低,消费预期也很难增强,形成恶性循环。
伴随着疫情影响的彻底消除,从基本面上看,2023年国民经济的强势复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可对下沉市场而言,真正的全面复苏,真的会在今年5月份以后到来吗?
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只有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变好了,就业充分了,居民收入也增长了,对消费的影响才会转向积极,居民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预期才能增强,小县城里的生意也才会重见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