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英美盟军明明可先攻下柏林,为何却把这“成果”让给了苏联

2023-12-29   花西亦花心

原标题:二战时英美盟军明明可先攻下柏林,为何却把这“成果”让给了苏联

二战时有一句我国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句话不仅意味着人多力量大,更深层次的解读是,在追求伟大事业时,背后有强大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回顾二战时期的苏联,发现这句俗语的深刻道理。当时,苏联势大力沉,参战付出巨大,却最终感觉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在战争中显得孤立无援。

盟军本可以在苏联之前攻陷柏林,但却在关键时刻“善心”泛滥,将柏林的掌控权让给了苏联。这在1944年,苏联与英美盟军逼迫希特勒的纳粹队伍退守老巢时尤为显著。柏林对于德国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不仅吸引了全球关注,更是科技力量的集中所在。苏联军队迅速行进,准备从东线进攻柏林,而英美盟军则急速前进,计划从西线进攻。

他们的行动几乎是同步的,西线停于易北河沿岸,东线则停于尼斯河一线,柏林成为夹击之势。然而,尽管苏联在装备上稍显逊色,但盟军的空军优势使得他们在攻城方面更具优势。苏联虽然拥有庞大的兵力,却不得不与德军正面交锋,结果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这使得苏联的孤军奋战显得愈发惨烈。然而,美国和英国领导层对此并不能理解,认为这是艾森豪威尔的错误决定。杜鲁门表示艾森豪威尔“毫无政治头脑”,丘吉尔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俄国人一旦进入柏林,就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这一切都将使世界产生‘天下是俄国人打下来’的错觉。”然而,艾森豪威尔的举措实际上是高明而深思熟虑的。

他深知柏林已经成为德军的绝地,一战定输赢,战胜将意味着全力以赴。在这场即将结束的战争中,想要攻下柏林,盟军至少要付出十万的伤亡。对于即将结束的战争,这样的代价实在太沉重,而且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因此,艾森豪威尔明白,不管是苏联还是英美盟军,掌握柏林的结果都是一分为二,各自一半。

既然结果已经很清晰,为什么要用如此巨大的代价去夺取呢?

同时,艾森豪威尔也对丘吉尔担心的“俄国人独享天下美名”一事有着明确的看法。由于当时德国已经知道败局已定,因此已经开始与美军探讨投降事宜,苏联攻占柏林只是时间问题。艾森豪威尔不仅懂得政治,还对未来发展有深刻的洞察力。

而且,苏联在欧洲的孤立使得他得心应手,巧妙地将“大馅饼”推给了苏联。因此,虽然苏联成功占领了柏林,但西方媒体在这一仪式上却发现苏联在这场胜利中的贡献并不显著。这一切都得益于艾森豪威尔的手段高明,以及天时地利人和地的巧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