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与商鞅齐名,二者皆出自卫国。这也解释了秦始皇在统一天下时对卫国的宽容。商鞅创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政策,而吕不韦则思考秦国在一统后的治国方略。与商鞅采取的严刑峻法不同,吕不韦处于秦国已具压倒性优势的时代,内部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军人在这个时期受到崇高尊崇,使得秦军极为强大,却也掩盖了文治的式微。白起和范雎相继辞职或死去,秦国在秦昭王晚年变得极度脆弱,文治危机凸显。
在秦昭王末年到秦始皇初年的十年里,秦国未与山东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吕不韦上台后延续了蔡泽的政策,试图通过对法律的二次改良,使其相对温和,同时招揽山东各国的人才,充分利用六国资源来促进国家复苏。然而,嬴政通过“嫪毐事件”感到羞辱,认为吕不韦对秦国贡献有限,且私情上已没有了父子情义。吕不韦因广招门客在咸阳地位尊崇,引发了皇帝的警觉,最终被贬到四川。
吕不韦的命运被嬴政化解成两点:对秦国贡献微薄和失去了父子情义。这两点击碎了吕不韦一直以来的荣耀和骄傲,令他彻底失去政治基础。即便吕不韦曾是有能力的改革者,但在嬴政的手段下,他只能选择一死来维护尊严。嬴政采取了激进方式推进秦国前进,而吕不韦所代表的稳健改革思路或许更符合长治久安的要求。历史证明嬴政取得了短期胜利,但秦国最终沉沦于严刑峻法,究竟谁是最终胜利者,仍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