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流通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那一张张崭新的粉色钞票非常引人注目,看起来光洁又可爱。如今人民币发行已经70余载,在此之前,人们经历过用粮票、大洋、银票、银两、铜钱等等不同货币的阶段,其中银两的使用时间最为长久,从汉代到清朝,一直是人们交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对银两的印象要么就是白花花、胖乎乎的银元宝,要么就是亮晶晶的碎银。民谚中也有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将银子与洁白的雪花相媲美。但实际上,民间流通的银子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美观的,从出土的散碎银块或者历代的银元宝来看,大多银两都是灰不溜秋、甚至和一块小石头没什么两样。
这首先要归结于银的特质,银锭本身是雪白色没错,但随着人们的触摸、氧化等因素,它就会形成一层灰褐色的银锈甚至包浆。这种颜色的银锭不仅会失去原有的光彩,还很容易沾上厚厚的污渍,变得又脏又黑。
不过银元宝一般还是保管的比较好的,因为元宝通常是富豪之家或者官家进行流通时用的,不会沾染太多的污渍,市面上主要流通的还是碎银块。这些碎银块一般是由大元宝或者大银块剪裁而成,这时候要用到的工具就是一种叫“戥子”的小称。
《三侠五义》中就有对戥子的使用描写:“包公回头,叫包兴取戥子来。包兴答应,连忙取戥平了,果然重一两八钱。”这主要是由于银锭的数额太大,普通老百姓买东西用不到这么多钱,才会需要将银子剪开,变成数额较小的碎银。
比如说唐代太宗年间,一两银子就是1000文钱,相当于人民币4000多元,一锭元宝的价格就更加昂贵了。即使是到了明朝,一两银子也相当于人民币近700元,根本不是老百姓日常购买生活用品能用得到的。所以民间流通的银元宝越来越少,大都被剪成了一个个不规则的小碎银块。
而这些碎银块经过流通以后,就会变得更加“磕碜”。现如今都经常有假币犯罪,古代自然也有制造假银两来牟利的黑心工匠。真正的银两含银量都在90%以上,而有些工匠就会在铸造银锭时掺入铁或者铜,这种银两表面看不出来,只能通过硬度来判断。
故而在影视作品里,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商家在受到银两或银锭时会用牙咬一咬,出现印痕的就代表纯度很高,是真的银子。不过这种方法确实也不太卫生,货币流通度极高,现在看起来干净的人民币上都不知道沾了多少看不见的细菌,更何况你咬一下我咬一下的银子,想想都有点头皮发麻。
而现今存世的银块文物,看起来几乎都很像黑漆漆的小石头,可能在路边出现也很难被人注意到。不过自从1934年废两改元后,这些银子的价值就已经不在于其本身,而是作为文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