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免疫力会差!医生:掌握6个重点与癌症共存,别苛求自己

2022-06-28   荆山浮屠话健康

原标题:心情不好免疫力会差!医生:掌握6个重点与癌症共存,别苛求自己

刘老师50岁出头,去年发现患上了胃癌,因为发现的早做了手术,虽然医生告诉他治疗良好,但他依然忐忑不安,没事了就上网查查自己的疾病,越看越害怕,家人看他精神不好,求助医生朋友,朋友告诉刘老师,他的胃癌是早期是可以治愈的,他有些过度担心了。

目前来看,虽然癌症是我国死因之首,但癌症可预防,也可早期发现,也有机会治愈。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癌症三分之一可以预防,三分之一可以早期发现,三分之一是可以治愈的。

癌症控制的出路在于预防,癌症细胞最大的天敌是免疫机制,在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的现在,不管是健康人还是癌症患者,都需要考虑跟癌症共存的可能,那么专业的医生有什么建议呢?

良好医患沟通,别让网络成为医生最大的敌人

现在很多医院会提供癌症病人出院评估表,包括在家里可以联系到哪些专业的医生、营养师、护工,甚至是心理医生,也就是说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从检测癌症的那一刻到预后,整个过程都考虑到了。有时候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一句简单的话、一声问候,就能让他知道怎么面对。

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降低病痛带来的不安和恐惧,而不是变相抵触,病人惶恐、求助无门,就会考虑去网络上寻求帮助,而误入歧途,甚至到处求神拜佛。

有时候医生也会抱怨,患者会通过网络了解疾病信息,而且常常选择错误或者负面的信息,但如果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也许就能理解他们了;当然患者也要信任医生,跟医生做好沟通,每次发现有一些新的症状或者情况,可以先记录下来,等下次去医院时再跟医生交流,有时候这些小的细节可能改变疾病的走向。

饮食掌握大方向,别过度依赖同一类食物或保健品

这里,我们先讲个故事:美国有2位心脏科医生因为吃鱼可以预防心脏病的研究,被提名为1968年诺贝尔奖候选人。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个方向的研究?这是因为他们去阿拉斯加开诊所,发现没有患者,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爱斯基摩人大量食用鱼类,体内Omega3含量很高,因此证实了Omega3有保护心脏的效用。

但是随着后面的研究发现,Omega3也抗凝血,很多爱斯基摩人摔倒后,常常会因为大量出血死亡。

所以,我们发现许多对心脏好的食品、保健品也很容易造成出血情况,就类似于常用的药阿司匹林可预防心脏病,但也有抗凝血作用。很多心脏科和脑外科医生,为预防病人脑中风,会开阿司匹林,不料反而让患者面临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

许多研究指称,葡萄酒可以预防心脏病,但是葡萄皮上有一种白藜芦醇,有抗凝血作用,所以葡萄、蔓越莓、小蓝莓等浆果类也会造成血液不凝固;另外,菇类、木耳也有抗凝血作用。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能够发现各种食物有益处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其他的效果,也许可能导致疾病,所以,我们要认识的饮食原则是,首先要保证营养的均衡这个大方向,再根据疾病或者身体的情况,对于目前身体好的食物要吃对,但不要天天吃同一种东西。

对于癌症患者和家属来说,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要吃的有营养,结果天天大补,营养过剩,甚至可能某一种食物中的毒素积累,反而有致癌风险;另一种是担心吃某些食物对身体不好,今天这个不吃,明天那个不吃,结果营养不足,导致免疫力下降,癌症复发。

适当、适量、多变化才是让身体获得营养的好方法。

避免踩坑,吃健康、规律运动、心情好是3个重点

生活中有哪些被忽视却极易触发的危险因素呢?

举个例子,从研究数据可以发现,女性肺癌患者有上升趋势,找其原因,发现油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第二个原因是热水澡洗太久。现代化的自来水为了消毒加入了氯,自来水在加热过程中,促进致癌物三氯甲烷大量合成,使空气中三氯甲烷浓度提高,人洗澡时间久就会吸入太多;第三个原因则是空气污染。

我们回头看看这三个原因,都无法完全隔绝,但我们可以尽量避免,但如果我们整日为了这些原因而担心的话,整日惶惶,那么身体又会如何好起来呢?

与其每天担心烦恼,不如就正常生活,就好比有病人会问医生:如何避免肿瘤发病或者复发,恐怕任何医生都不好回答,因为医生不可能给患者绝对的答案。

那么,每个人可以做的就是健康饮食、勤做运动、保持心情愉悦这三大重点。千万不要要求自己或患者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会让心情不愉快,这就是本末倒置,对于患者免疫力没有好处。

癌症判断不能只看早晚期,必须综合考量

多数时候,人们判断癌症的良恶是通过早晚期数,但实际上肿瘤的数量、大小和转移位置也是参考指标,彼此是有联系的,不能单独视之。有些肿瘤可能已经进入中期,但依然能够手术,那么也是有治愈可能的。

另外,早晚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但并不是根据早晚的情况,治疗方法有轻重之分,一般来说早期到中期之前的肿瘤一般不同化疗,只要开刀切除就可以,但有时候有些肿瘤癌细胞藏匿的比较深,如果动手术可能会有危险,那么可能除了部分手术外,通过化疗或者放疗能帮助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看到中晚期癌症也不要绝望,看到早期癌症也不要盲目乐观,都需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综合考量,进一步获取治疗方法。

控制好就不怕副作用,自己吓自己可能会“吓坏”免疫力

跟癌细胞抗战,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不过,只要控制得好,就不容易有什么副作用。哪怕到了晚期,如果各种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那么患者能与癌症和平共存,是最好的局面,应该保持乐观的状态。

担心、恐惧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负能量,无形中很可能“吓坏”了人体的免疫细胞,在尽可能充分认知癌症的情况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害怕焦虑是一天,快乐面对也是一天,当然要尽可能开心过日子。

定期体检值得做,有问题可以寻求其他医生意见,但尽量不要总换医生

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推荐要定期体检,而且大部分的体检项目都是过了30岁以后每年都要做;而比如肠镜、胃镜等检查则是过了45岁以后最好再做一次,如果没有问题,则5年后再做……

这些建议,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疾病发展的时间、风险而得出的平均值,适用于几乎每个人,所以听取医生的意见,不要认为让你体检就是为了让你多花钱。

再者,要相信专业的医生。

不少患者今天在这家医院确诊疾病,但不相信医生,换一家医院再检查治疗,在另一家医院治疗了几天,感觉没效果,又换一家医院看病,结果医院一个接一个的看,疾病反而加重了。

事实上,现在我国的医疗制度相对完善,医生的技术水平也有保证,从诊所到大型医院,找医生看病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专科医生对于疾病的认知也好,如果固定找一位医生看诊,一段时间后,医生会发现患者症状怎么都没有改善,从专业角度自然会慢慢想到是否有癌症可能性。

而如果在短时间内,患者看了好几个医生,每个医生都觉得好像疾病问题不大,又没有进一步做健康检查,就容易把疾病给拖出来。另外,一直换医生还会形成一种情况,就是每次看病都要从头开始,不仅可能耽误病情,也无法提早发现、提早治疗。

确定患癌症了,尽可能保持冷静,因为癌症不是急性病,不会因为晚一个月或早一个月治疗就造成极大差别。如果不能接受这个医院的治疗方式,可以换个医生或换个医院,听取第2意见,但最好不要超过3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