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县下金厂乡中寨村委会原副主任杜正兵利用职务便利, 先后9次侵吞残疾人补助、医疗救助金、临时救灾救济款等“救命钱”8616元,12次侵吞集体资金10686元,最终被开除党籍。
几年前的一起村务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不了解情况,监督缺失的典型案例,文山州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至今仍然记忆深刻。
“究其原因,是村务公开未建立起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村民对脱贫攻坚政策执行、民生资金发放、村级财务收支这些热点问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就形同虚设。”
以问题为抓手,文山州纪委下发《关于实行村(居)务公开报备制度的通知》,要求各村(居)委会对政务、村务、财务等事项公开情况报乡(镇、街道)纪委备案,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一些地方还将群众关心的农村低保、救灾救济、惠农补贴等民生事项作为必须公开的内容,公示3至5天后再上报备查。
如今,通过手机微信、QQ等新媒体公开村务的情况,在文山州各村各寨已屡见不鲜。在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村民拿着手机就可以查看到低保领取名单、临时救助名单、疫情信息等内容。该村开设的“便利服务”微信群,让村民动动手指就能知晓村里的大事小情。“就像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大家感到心里一片透亮。而通过把村务公开和报备制度落实落地,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现在村干部干事劲头足了,腰杆也挺得更直了。“群众的笑脸,就是我们的目标。”麻栗坡县八布乡羊皮寨村监会主任陆国富说。
在文山州走访中,给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各社区、村寨的基层党员把群众的笑脸作为检验制度落地的准绳,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最后一公里”作用也越来越离不开各方面监督。随时关注群众期盼、满足群众诉求,保证了制度执行不走样,制度落实不打折。为加大监督力度,今年以来,文山州在实施村(居)务公开报备制度后,又相继推行了民生资金监管台账和基层走访两项制度,定期对民生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走访,并探索开展巡察向基层延伸工作,并被列入全国对村巡察的试点地区。党员干部把身子沉到一线、把耳朵放在群众嘴边,那些制度不落实、作风不扎实的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
“基层治理创新,就是在现有条件下把该干的工作一项项落地落实。”文山州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杰说,把监督延伸到“最后一米”,无论是单项手段的突破,还是综合措施的推进,根本目的都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蔡黎思、实习生杨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