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注意,很多招聘信息里面,都写着:年龄35岁以下;连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最低年龄限制都是35岁。
之前有一个HR朋友说的很实在,他告诉我,他们领导经常给他们强调,招人的时候只要年龄超过35岁的,即使对方经验丰富并且钱要得少也不能要!这是他们公司年龄的底线。既然各行业都是这样设定的“游戏规则”,那么,35岁是不是一个职业的分水岭呢?
相信大家都有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着实是下降的。一方面是受人的身体机能所控制,主观很难控制;另一方面,也和我们需要应对的事情变得更多。
比如年轻时候只需要考虑工作就可以,年纪大了除了工作还要考虑家庭,父母等。特别是对35岁以上的人来讲,是一个已经成家,且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必然会分散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到家庭。
从企业以及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讲,肯定希望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而不是被其它事情所分散。所以,从这个角度,往往很多企业希望招聘35岁以下的员工,且更倾向于男员工。
一般来说,一个人从毕业到35岁左右,会经历两个比较大的职业发展期。一个是毕业5年之后,也就是30岁左右,这个阶段基本是第一次经历晋升。第二个阶段是毕业10年之后,刚刚也是35岁左右,这个阶段是第二次晋升。
而在经历了第二次晋升之后,往往会是一个比较大的跳跃,既体现在职位上,又体现在薪资上。这样的发展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找工作时,有时候却容易成为招人单位的一种压力。因为招聘这样的员工,不仅要给到相应的职位,还要在薪水上付出更多。
但很多单位或者是有过类似的招聘经历,或者经过成本核算,往往会觉得这样做,并不是很合适,所以他们干脆会直接限制年龄。
很多公司优先裁掉的35岁以上员工,其实都是些低性价比的人,先裁35岁以上员工,和员工本身能力以及发展有关。企业裁员的时候,往往会重点看几个指标,年龄是其中一个,另外还有个人能力、给公司贡献以及目前的发展等。
以华为的裁员为例,你真的以为裁员裁的是年龄大、股票多的那些人?怎么可能?人家裁的都是工作十来年,考评普通职级一般,收入和股票都偏低的一群人。也就是:这部分人的工作具有可替代性。
他们裁员是为了优化结构,不是为了断臂求生。核心员工,不仅不可能被裁,而且会被重点关照,停止流失!所以,裁员裁的是这三类人:
拿着远超三个应届毕业生的工资,但是能力最多顶一个
老油条,干活一般般,但是油油的
只会写代码,职业素养和情商一般般
但是,如果员工们的其他方面条件相同,只是年龄一个35岁以上,一个以下,大概率会裁年龄大的。但是如果35岁的员工能力非常强、给公司带来的贡献也很大,未来在公司的发展也明朗,相信首先被裁掉的肯定不是他。
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他就已经超过35岁了,但你知道腾讯给他开的工资是年薪3亿,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多,他让开创的微信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腾讯出来,阿里非常想挖他,这样的人即使过了45岁,也非常吃香。
总的来讲,优选淘汰的都是性价比低、可替代性强的老员工,淘汰的就是这些。但真正能有几个人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现在在敲代码的我们,终归逃不过被挑选的命运。35岁的确是一个分水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年龄上的歧视,但是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在这里说的转行,并不是说今天你是一个做软件开发,明天跑去送外卖,而是指在当前的垂直行业内,转换一个方向,这样既能发挥多年累积的行业优势,又能平滑的过渡到新职业,一个可以想到的例子就是“培训讲师”。
就拿程序员这个职业来说,目前社会上大有人人转码农的势头,看看遍地开花的IT培训机构就知道当前的培训市场有多火,当然软件培训师的需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而且和软件开发不一样,软件开发基本上好的就业岗位都在一线城市,但培训机构即使在二三线城市也是遍地开花。
另外就是受现在疫情影响,全国甚至是全球的线上教育也成井喷式的发展,很多K12以及高校的学校因为不能按时开学,也只能在线上上课,这让线上教育上才缺口增大了很多,绝对是一个10年难得一遇的机会,很多年轻时在大城市奋斗,被高房价和户口所逼,中年想退守家乡的人来说,线上讲师也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而且培训机构更青睐那些有名企背景,有丰富一线开发经验的资深人才,道理很明显:换做你要参加IT培训或金融培训,你希望教你的是一个毛头小伙?还是一个沉稳的中年男子?道理不言而喻嘛!再看看各个培训机构的宣传栏,都是把那些有名企背景,有丰富一线开发经验的讲师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也一样,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仗着身体好,加上被各种消费主义洗脑,出卖青春,找个好工作挣点舒服钱,住着在大城市按揭的小房子,飘飘间恍然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阶级跨越,成为了所谓的中产阶级。
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觉罢了,所有风险都是后移的,人生越往后走,你越会感觉到风险的后移,你会遇到越多以前没想过的难题,比如家庭、教育、意外,各种困境,各种开销。
心安理得拿死工资的人,从来不会想着风险前置,这恰恰是最大的风险。就像一个30岁之后还只会靠简历找工作的人,最大的风险不是他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是他30多岁了,还不知道给自己搭建护城河,摆脱自己对工资的依赖。
单纯地追求上班拿工资,如果只有这一条路,就根本走不通。如果你现在一年能赚100万,那么十年就是赚1000万;那既然你迟早要赚这1000万,为什么要花10年?能不能想办法提前呢?
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会风险前置,让自己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把自己未来二三十年的恐惧放到现在,风险与危险前置,倒逼自己去积累筹码。
最后,过了35岁的人,我建议你把身体健康摆在第一,重要的就是把身体锻炼好,业余时间都花在健身上,只要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生活观,这个世界就饿不死人。
其余的只需要顺其自然即可。当你躺在病床上,你向往的可不是什么程序员,什么总监,一个月多少万,你只要觉得自己能够活蹦乱跳的走在大街上晒晒太阳就心满意足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