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失守——王化贞其罪当诛,但熊廷弼也难辞其咎!

2020-10-17   张爱谈情说爱

原标题:广宁失守——王化贞其罪当诛,但熊廷弼也难辞其咎!

1644年,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终于在起义军和后金的双重压力下土崩瓦解。对于明朝的灭亡,很多人至今都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后来在辽东经略位置上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物都足以对后金构成威胁,可是,却被走马观花般地换来换去,最终致使辽东的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些辽东经略中,有一人显得十分耀眼,他前后三次奔赴辽东,为辽东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最终却落得个“传首九边”的凄惨下场,这个人就是熊廷弼,一个为了大明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人。

熊廷弼对大明王朝有多大的贡献?看看他三次奔赴辽东的背景和影响就能一目了然

第一次赴辽东:

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第一次奔赴辽东,当时他的职位并不是辽东经略,而仅仅是一个巡按御史。虽然这个官职不高,但是,因为是代天子巡守,因此,权力极大。

熊廷弼前往辽东,有一个特殊背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将万历初年时由他提议兴建、已经聚住六万四千余户人家的宽甸等六堡焚毁,用军队将百姓尽数驱往内地。这些百姓并没有得到李成梁的有效安置,他们生活困苦,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熊廷弼到了之后,安抚百姓、严查贪官、重审案宗、整顿风纪,极大缓和了百姓对朝廷的不满,也化解了社会中的诸多矛盾;

第二次赴辽:

万历四十七年,熊廷弼第二次赴辽,这次同样有个特殊背景: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和明朝历史上的转折点,大明战败之后开始由进攻转向防御,而后金则恰恰相反,由守转攻。此次熊廷弼赶赴辽东,是接替杨镐的辽东经略一职,头衔和权力都有了大幅提高。这时的熊廷弼已经50岁

受萨尔浒战败的影响,辽东地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兵无器、民无心、军无粮、马无草!面对这种严峻形势,熊廷弼多管齐下,一边紧急筹措粮草,一边安抚流民百姓;一边加强防御工事,一边又联合朝鲜、蒙古,时不时从海上对后金实施攻击。

经过熊廷弼一年的努力,处于崩溃边缘的辽东地区再度换发了生机,后金偶有冒进,也被熊廷弼坚决击退。在熊廷弼镇守辽东的一年,后金没能再往前一步。然而没过多久,熊廷弼就被卷入党争的浪潮之中,不得不离职还乡,将辽东交给袁应泰。交接时熊廷弼千叮咛、万嘱咐,可没想到熊廷弼离开不到2年,沈阳和辽阳就先后失守。朝廷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

第三次赴辽:

天启元年,熊廷弼再次本赴辽东,这次辽东的形势更加严峻

熊廷弼到了辽东之后迅速着手开始整顿,可这一次他遇到了一个政治背景比他还要强大、偏偏还政见不合的王化贞(王化贞是当时朝廷首辅叶向高的门生,因此得到兵部尚书等人的强力支持)。熊廷弼的死和王化贞有着太多联系,因此,人们总是喜欢骂王化贞。其实,王化贞只比熊廷弼早去几个月,而且王化贞刚到辽东时还是很有作为的。本以为凭着自己的背景会顺利成为辽东经略,可没想到又“空降”一个熊廷弼,王化贞自然不服,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

熊廷弼在北京接任时,提了三个主张:

一:将广宁兵马置于辽河岸边,阻止后金继续犯进;

二:在天津、登州、莱州组建水师,骚扰后金,迫使努尔哈赤分兵应对,伺机夺回辽阳;

三:在山海关特设经略,掌控全局,协同作战,伺机歼灭后金军;

这些建议得到皇帝的批准,但是到了辽东,却得到王化贞的抵触,而且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结果造成广宁失守。

严格来说,广宁失守的主要责任还在王化贞,毕竟王化贞是负责镇守广宁城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叶向高却将战败的原因归咎在熊廷弼的指挥上,后来兵部尚书张鹤鸣等人也诬陷熊廷弼一意孤行导致了广宁的沦陷。天启二年,熊廷弼和王化贞皆被下狱,直到天启五年,熊廷弼才被处决、并“传首九边”。

为什么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呢?还是那句话——党争。当时东林党和魏忠贤领衔的阉党发生正面冲突,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人被处死,熊廷弼虽然是楚党人物,但由于向来和东林党人比较亲密,就遭到魏忠贤的迫害。由于阉党的袒护,王化贞暂且免于一死,但七年之后,朝堂重议广宁失守之事,在众臣的要求下,崇祯还是斩了王化贞

熊廷弼之死夹杂了太多政治成分,“斩于西市”本就是阉党出于政治迫害而造成的一桩冤案,“传首九边”更是对熊廷弼一生功绩的否定,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对此表达了不满,他说:

惟杀化贞而戍廷弼始称平允,至于传首九边,大过矣……廷弼殁,辽东危矣

后人每每提到熊廷弼之死,也都深感痛惜,然而,熊廷弼在广宁失守中就没有失职吗?显然也不是这样。一方面,他的防御战线过长,让本就有限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努尔哈赤进军广宁时,熊廷弼没有及时出兵增援,而是选择了观望;后来在大凌河边遇到王化贞时也没有迅速支援广宁城,而是选择和王化贞一起退入关内。努尔哈赤是在两日之后才率大军来到广宁,如果当时奔赴广宁城,城里虽然有孙得功的叛军,但毕竟是少数,凭借熊廷弼和王化贞完全有能力夺回广宁城的控制权,这样一来,历史可能不会改写,但两人的命运起码得以重塑。只可惜,两人间的矛盾让熊廷弼迷失了自己,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其实,熊廷弼的命运可能早就注定,当第二次奔赴辽东被革职时,他就应该看清党争对边疆战事的影响,更应该对自己的处境做出评估。也许,他做了,但是,“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又不允许他对辽东战事坐视不管。

严格来说,熊廷弼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广宁失守中他也应该负有责任,但他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精神却是有目共睹,这份坚韧和执着在那个动乱年代显得弥足珍贵,因此,熊廷弼完全有资格被人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