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妈妈,缺位的爸爸,无解的中国家庭

2019-08-07     孟大明白

最近的欢乐源泉是《小欢喜》里陶虹和沙溢演的离异夫妻,好久没看到火花这么强的中年CP了。每天晚上我都要守着10点视频网站更新,看完才能安心睡去,并且一边追剧,一边疯狂截图他们俩的情侣表情包。

陶虹圆圆的眼睛仿佛能翻出108种白眼,用在各种语境和场合下,贴切地表达对沙溢不同程度的嫌弃。

而沙溢呢,最擅长假装无事发生,招牌动作是似笑非笑的蒙圈脸,明知道陶虹爱呲他,还总是“贱贱地”上赶着找虐,让人忍不住怀疑他其实根本乐在其中。

他们俩设计的很多细节动作是剧本写不出来的,比如男女之间永恒的日常矛盾之一:说话可以,不准坐床。

还有陶虹在背后突然出现,沙溢吓得一哆嗦,太欢乐了。

他们俩斗嘴更搞笑。陶虹演的宋倩是追求完美的高中物理补习名师,沙溢演的乔卫东是个老板。两个人离婚多年,宋倩和女儿乔英子一起生活,每月只允许乔卫东探视一回,但乔卫东非得死乞白赖找各种借口来刷存在感。

英子学校举办高三开学前的誓师大会,宋倩不让乔卫东去,乔卫东硬要去,下面这段台词片段我重复看了好几遍,现在看图都自带语音效果。

去了以后,他们俩坐一块,就英子到底长得随谁这个问题,像小学生一样互相挤兑。对不住大家,图有点长,但沙溢的表情实在太好笑,让我舍不得放过。

最后这个表情,完美再现了安吉当初吃鸡蛋时的嫌弃脸。

不过搞笑之余,我更想说的是,这对前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实在是很有代表性。

宋倩是个过度焦虑、控制欲超强的妈妈。我要学着窦文涛的语气表达一个偏见:当老师的孩子有时候挺惨的,偏偏她还是个单身妈妈,生活的重心全部投注在女儿身上,经典台词是:“你可是我的一切啊!”

她把英子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规划,连从家里走到学校花的时间都精确计算过。

英子的房间和客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玻璃窗,方便宋倩实时监看她的学习状态。

英子的一日三餐都由她包圆,学校要上晚自习,她就做好饭送过去。

每天英子做的卷子她都提前准备好,做完了她负责批阅。英子喜欢天文,想考南大,宋倩却强制要求她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这里面其实暗含了她的两个需求:一个是英子必须上最好的大学,另一方面是英子只能在北京读大学,留在妈妈身边。

英子原本一直是全校第一,有一次考了全校第二,宋倩一开始还假装安慰她,嘴角咧着笑,眼睛里却没有笑意。

在她书包里发现乐高以后,瞬间变脸,说出了真心话:你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然而这场戏其实有一个让我更感同身受的细节。英子回家给妈妈报告成绩时,宋倩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我已经给你们老师打过电话了。这句话有一种哪怕你离开家,也逃不出我视线范围的震慑力。

陶虹的演技就在于,她从来不会刻意提高嗓门,语气和表情看着温温柔柔的,但却代入感极强。高考对我来说已经恨不得是上辈子的事儿了,但我听她说完时间如何紧迫的这么一长串,还是本能地一阵慌张。

站在英子的角度,无比替她庆幸,她还有一个乔卫东这样的爸爸,顶着宋倩的冷眼与嘲笑,给她买乐高、带她吃火锅、支持她去天文馆做讲解员,甚至在宋倩住的同一个小区布置了秘密基地,里面堆满了大型乐高,让英子在妈妈密不透风的监控下,还得以喘口气。

然而跳出英子视角,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我又忍不住想替宋倩说两句话。

我就拥有一个宋倩这样的妈妈,以我的朋友们的家庭为样本来观察,“虎妈”也占据大多数。每每小时候被亲戚问到喜欢妈妈还是爸爸时,我嘴上要一碗水端平,不能让别人抓住话柄,内心真正的答案都是喜欢爸爸,原因很简单,因为妈妈严厉,什么都管,而爸爸从来不会管束我。

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问题恰恰在就在这儿——爸爸不管束的另一面是,爸爸一般什么都不管。

和同事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容易就演变成了女人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老公吐槽大会。

男人们的心大体现在各个方面,小到生活琐事:让他去洗个碗,他绝不刷锅擦灶台,让他买菜,他绝不捎酱油。孟老师开玩笑说,有句广告词是“婴儿般的睡眠”,她觉得应该改成“婴儿爸爸般的睡眠”才更有说服力,无论孩子夜里如何哭闹,爸爸们死活就是听不见。大到孩子升学、家里买房、装修,大多数都是女人在操心。

前几年房价飞涨到让人心慌的时候,我很喜欢在知乎看买房贴,在类似于“你是怎么上车(指买房)的”这种问题下面,大量的男性答主会说,当时自己一万个不愿意买,觉得压力太大了,应该再等等,被媳妇儿逼着买了,头两年很苦,但眼看房价涨到自己再也买不起了,才不得不承认老婆英明。昨天看到专栏作家毛利讲自己买房的经历,也说老公不在时才能迅速决断。

女人们过度焦虑、控制欲强,和男人们乐得当甩手掌柜,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是唱白脸的那一方是显性的,而老公们顺势讨好孩子,他们喜欢什么就给买什么,用宋倩的话来说,叫“投其所好”,很容易就能得到孩子的喜欢。

宋倩在女儿的口中,是塑料姐妹花,表面看似很好,实则一碰就碎。

乔卫东就因此占了便宜,常常被女儿夸。

站在宋倩的角度,她的焦虑有时也不无道理。虎妈式教育到底对不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永远吵不出结论的话题。看剧时注意到,弹幕也总在因此而辩论。

如果不考虑现实因素,逼孩子追求成绩,当然不如教会孩子平和、快乐的心态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但后者要实现起来,对家长的要求真不是一般的高。相反,应试教育提供了一套模板,往上套就行了,对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

前两天朋友圈有一篇热门文章,是一个北大教授的演讲,标题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成了家庭资源投入的无底洞》,他就提出,学校教育越是减负,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越高,反而让家长们越焦虑。

按理说,以宋倩和乔卫东的经济条件——他们家只学区房就四五套,宋倩是培训学校的金牌教师,收入一听就很可观,乔卫东又被人尊称一声“乔总”——再考虑到英子全校数一数二的成绩,宋倩大可不必把女儿逼这么紧了。

电视剧有制造冲突的成分,但话说回来,现实中,对孩子教育最焦虑的,恰恰还真就是广大中产们。尤其是70后、80初的父母们,很多人靠学习获得了阶级流动甚至是阶级跃升的机会,所以才会对这套逻辑更加推崇。

北京有个著名的段子是,东西城的家长买学区房送孩子进名校,海淀的家长有本事把自己小区变成学区。这里是高新人才的聚集地,那些在一流大学上学的人,毕了业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有了下一代,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源、精力去教育孩子,自己本身也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哪怕孩子一开始上的不是名校,他们也能把孩子成绩教得很好,让学校变成名校。

宋倩身上的问题,不是一句简单的对错能说清楚的。没有她的追求完美,英子可能不会这么优秀。而英子已经如此优秀了,她的要求就变成了苛求,过犹不及。

女人天生爱操心,但这个度很难掌握,也确实容易像宋倩一样做过火。过度焦虑不仅会体现在高考这一个时间点上,从她不允许英子离开她就知道,哪怕英子以后结婚生子,她也会是总想掺和的那一个——这样的长辈在中国式家庭里比比皆是,刁难儿媳妇儿的婆婆、撺掇女儿回娘家的丈母娘……一代一代如此循环往复。看预告,英子就快被宋倩逼到厌学、失眠了,好奇宋倩会怎么应对。

话说我自己并没有孩子,但依然追《小欢喜》追得不亦乐乎,很久没看到这么扎实的剧了,演技自然、细节丰富、案例选取足够典型。这才是生活剧该有的样子:对于三组家庭,这部剧都没有去给出绝对的对错评判,而是呈现了其中的复杂性,相信不管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家长,看了都会有所感触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EzIc2wBvvf6VcSZbS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