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秋收起义的团长,遇袭到匪徒袭击时逃跑,后来当上国军少将

2023-11-23   康康历史

原标题:他是秋收起义的团长,遇袭到匪徒袭击时逃跑,后来当上国军少将

秋收起义是军史上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并称为三大起义之一,其最大的功绩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日后革命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参加过秋收起义的人,他们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投身到这火热的革命烽火中去,立下丰功伟绩,走出了众多开国元勋和开国将帅,他们的英名永垂青史。

当然,在血与火的艰苦奋斗中,也有信仰淡薄、意志摇摆、对前途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甚至贪生怕死,贪图享受,中途当了逃兵,最后本来可以成就一代英名,但最后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上寂寂无名,其结局的确令人惋惜不已,其中,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曾经担任秋收起义团长的钟文璋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位。

钟文璋,别字迎峰,湖南益阳桃江镇(今属桃江县)人,官宦人家出身,他的父亲钟朗轩是清朝贡生,曾任驻粤湘军总司令部参议、湘边宣慰使署军需处事,他的兄长钟文端是湖南警察传习所毕业,历任警官、驻粤湘军总司令部咨议官。

钟文璋小时候聪明好学,先是在本地读县立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在黄埔读书期间就入了党,毕业后历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科员、宣传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排、连长,转战大江南北,无役不从,建树奇勋,同年9月任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

此时,钟文璋所部奉命由武汉赴南昌参加起义,行至半途时,获悉南昌起义军已南下广东,遂改变行动计划,将部队开至修水、铜鼓一带休整待命。9月初,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一部和修水农民自卫军共计2000余人,在修水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他任团长。

1927年9月,上级决定钟文璋所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正式打响。这一天,修水县义宁镇凤凰山路136号,凤凰山下,紫花墩前,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一团在这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浩浩荡荡,从县城沿由东往西的古官道经西摆、黄田、双井、马祖湖,中午时到达修口村埋锅造饭。

当天晚上,钟文璋率领的起义部队到达渣津集镇老街,与收编不久的邱国轩部会合,总指挥部和师部机关驻扎老街万寿宫,其他官兵分散安置在渣津老街商铺及附近民居宿营。部队与渣津民众联欢,提前欢度中秋佳节,队伍的情绪十分高涨。

次日正值中秋佳节,这天上午,起义部队在万寿宫旁的大沙洲组织召开声势浩大的军民动员大会,在福星桥头处决反动恶霸,汇合民众在老街举行盛大军民游行示威,然后向大桥、平江县城方向进发,先后取得了攻打修水朱陂(朱溪)厂、平江龙门厂的胜利。

钟文璋率领的第一团,是秋收起义主力部队,全团指战员高喊“红色领带系在颈,只顾死来不顾生”的口号,由修水出发,第一团共有三个营,第二、三营为第一梯队,由团长钟文璋率领;师部和第一营为第二梯队,由师长率领。

这支部队出发后,一路上行动顺利,队伍行军到修水渣津,当晚在此宿营,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处决了当地的几个恶名昭著的土豪劣绅,把没收的财物分给了贫苦百姓,起义军和当地群众都欢欣鼓舞,大家斗志昂扬,随后,钟文璋继续率军向平江长寿街前进。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驻扎在金坪临时收编的土匪武装领导人邱国轩人,突然派人送来情报,志称前面小河对岸有敌情。钟文璋接报后命令第三营的尖刀连——第十连负责在前面打冲锋,自己率大军在后面跟进。

此时,居心叵测的邱国轩的,看到一团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十连已经往前面开走了,便认为动手的时机到了,随即下令向走在后面的部队,向钟文璋所在的团部发起偷袭。钟文璋团部遭到突然袭击,一下子就被冲垮了,接着队伍被打散。

尽管大家奋力反抗,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但毕竟仓促应战,混乱中只有小股兵力顽强的抵抗,团长钟文璋在警卫人员的奋力救助下冲了出去。

激烈的战斗过后,冲出来的钟文璋收拢部队,一清点人数,自己率领的数百精锐部队,一下子损失三分之二,武器也全被劫走,看到几乎全军覆灭的部队,羞愧难当的他他引为平生大耻,匆匆脱下了军装,脱离起义队伍逃跑了。

面对钟文璋率领的一团损失大半,幸好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及时到来,立即稳定了军心,随后重振军威,率领余部向浏阳转移,拟与第二团、第三团会合,并在文家市完成了会师,虽然只剩下一千多人,后来通过三湾改编,带领着剩下的精锐700多人上了井冈山,成为了日后革命的基石,这支队伍的人员也成了红四军的中坚力量,从此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斗争的神圣使命,终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那么,脱下军装的钟文璋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军史上记载他是失踪了。其实,笔者从《钟氏族谱》的记载中了解到,他这次失败之后逃回了老家,钟文璋娶妻梁迎仙,岳父为长沙县人梁顺发。钟文璋此前与梁氏已育有一女,此番躲避回家,又与妻子育下一子,名叫钟清琪。

娶妻生子之后的钟文璋,毕竟是黄埔二期毕业的,不久之后又重新穿上了军装,那便是掩盖自己曾经是党组织成员,更掩盖自己曾经参加秋收起义的身份,投靠了蒋介石,不久就被授予少将军衔,此时,正值“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的中原大战时期,1930年正月初五,钟文璋率部在兰封(今河南兰考)大毛姑战斗,舍生冒死为蒋介石效力的他,在战斗时中弹负伤,仍大呼部下前进,后送进上海医治无效,遂于六月十六死亡,时年26岁,遗体安葬在桃江县境内。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名秋收起义的逃兵钟文璋,要是坚定不移地选择在红军阵营,能活到建国后,凭借他的资历和能力,军衔肯定是不低的,然而,革命犹如大浪淘沙,意志薄弱的他,过早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原因正是有投机成分的“墙头草”的心理使然,其行为令战友们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