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湾新区:广州与深圳的会师点,能生发出怎样的蓝图

2019-07-26     大湾区房产

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讨论到国家战略,中间有 20 多年。现在湾区内大部分城市,都已经有属于自己的曝光标签;其中仍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的区域,可以关注东莞的“滨海湾新区”。

判断一个区域价值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仅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滨海湾新区”能生发出怎样的蓝图。

1st


从行政区划来看,滨海湾新区当然是属于东莞的。但我们要把它放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地图中去看:

1. 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强势城市,如果用一条直线连起来,那么,中心接壤的地方,就是滨海湾新区。

2. 把广州南沙和深圳前海这两个强势新区,用一条动线连起来,中间经过的地方,也是滨海湾新区(因为中间隔着海湾)。


啰嗦一句。南沙是什么概念?广州南拓战略目的地、唯一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前海呢?深圳最红最热的地方,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前海与南沙,都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国家战略的重大平台——必须好的意思。

强势城市和强势区域中间的空白地带,迟早是要被填平的。

2nd


“滨海湾新区”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规划的,现在至少完成了两个层次的升级。

第一个升级,是滨海湾新区的定位。

原本的“长安新区”,是东莞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的;而“滨海湾新区”,是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的,定位是“首个省级新区”,目标是“打造东莞新增长极与城市副中心”。

你可以说,滨海湾新区是东莞的,也可以说滨海湾新区是深圳的,或者广州的。

未来有一天,当你走在滨海湾新区的街头,你甚至想不起来,你自己到底在东莞、深圳还是广州——因为,这已经不重要了。

第二个升级,是新区的规划面积扩大。

原本东莞对这里湾区的规划是,填海,加上长安镇沿海的一小块区域,设立“长安新区”;现在的滨海湾新区,规划面积有 83 平方公里,是原来的三倍。


面积扩大的优势,不是纯粹指有更多土地可以用来开发,而是可以接入更多的轨道。

现在能看得到的计划,有 5 条。两条地铁线,两条高铁线,一条铁路线,都已经或者正在争取设立“滨海湾站”。

两条地铁线:一条连接深圳前海和东莞市中心(东莞轨道交通 2 号线三期),一条连接广州(广州地铁 22 号线)。

两条高铁线:一条通往南沙(赣深高铁南沙支线);一条连接广州的白云机场和深圳的宝安机场(广深第二高铁),接通后,两个机场之间单程只需要 20 分钟。


同样的,在原来“长安新区”的时候,连最近的虎门大桥都沾不上边;规划面积被沿岸拉长之后,享受的是整个大湾区的基础建设。

我们把上面的高铁线弱化,上面再覆上一层大桥和通道的图片。已经建成的大桥,加上规划建设中的隧道、通道和大桥,一共有 8 条。




3rd


总结一下,“滨海湾新区”至少可以带给我们两个启发。

第一,一个区域的规划,它的主体很重要。

长安新区的规划主体是东莞市,而滨海湾新区的规划主体是广东省。所以,在考量滨海湾新区的价值的时候,我们要用深圳和广州的眼光,要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眼光。

第二,城市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

从前你觉得深圳、广州很厉害;近些年,发现深圳和广州的几个新区也很厉害,比如前海、南沙;现在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强势区域必然要会师,那么它们中间的“处女地”,就必然要被填平,通过各种轨道的铺设。

这就是你的预见性。

最后的形态,就是国家发改委的新型城镇化工作重点:“轨道上的都市圈”。从前讲北上广,此后言必称“都市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9-LPmwB8g2yegNDqT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