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论坛丨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

2024-01-16   中国经济时报

原标题:时报论坛丨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

中国经济时报特约评论员

2023年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政策应对及时有力,市场信心企稳回升,经济运行总体向好,交出了一份颇具分量的答卷。

从全年看,一季度增长超出预期,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同比增速反弹,环比有所放缓;下半年政策集中发力,经济筑底回升,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特征。能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均有加剧的情况下保持恢复势头,实现年度目标,充分折射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

这种韧性与底气体现在出口上,就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保持稳定。根据WTO统计,2023年9月中国出口产品金额占世界比重达到15.6%,仅次于2021年同期,为历史次高水平。在发达经济体推进对中国的“去风险化”和“友岸外包”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扩大“一带一路”和新兴经济体“朋友圈”,不断拓展出口目的地,实现了风险对冲。

这一年中,中国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成为出口亮点,三类产品全年增速同比高达29.9%,远远高于0.6%的整体增速。全年汽车出口突破500万辆,首次超过日本,跃居汽车出口第一大国。这些都充分折射出中国产品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这种韧性和底气体现在消费上,就是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成为实实在在的“压舱石”。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自兔年春节开始,国内旅游人次恢复率和旅游收入恢复率即持续上升。在这种“补偿性”消费的驱动下,餐饮、出行、观影甚至是演唱会等服务消费大幅反弹。

从几个佐证指标看,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季抬升,2023年三季度达到69.8%,为2015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居民存款和贷款增速差在2023年以来也逐月收窄,显示居民超额储蓄倾向有所下降,“伤痕效应”正在逐渐消退。

这种韧性和底气体现在投资上,就是制造业保持升级趋势。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三大支柱中,制造业投资无疑最为亮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专门部署、4月政治局会议将“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首要工作之后,政策对制造业投资的驱动明显增强。

2023年前11个月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6.3%,明显高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其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5%,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9.5%,均远高于整体增速。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有效带动我国产业体系的升级优化。

这种韧性和底气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我国的政策工具和政策空间仍然充足。财政政策方面,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仅为21.4%,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仍有加杠杆空间。2023年10月底我国将赤字率由3.0%提升至3.8%,显示财政政策已经突破3.0%的心理约束,未来中央将成为加杠杆主体。

货币政策方面,下半年降息、降准连续推出,政策频率明显加快。目前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相比于5.0%的隐性下限仍有下调余地。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见顶,即将开启降息通道,我国降息受到的掣肘也将减弱。PSL和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均有扩大规模空间。宏观政策在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方面仍然大有可为。

当然,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当前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我们认为,只要方向正确、政策应对得当,中国经济的韧性仍能进一步激发,2024年仍有底气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 监 制丨王 辉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