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建筑师:老工业城区的理性与浪漫

2022-08-29   UniDesignLab

原标题:大院建筑师:老工业城区的理性与浪漫

大院建筑师:老工业城区的理性与浪漫

城市记录者,我们在重庆。

自律,是一种极致的自由。越是大尺度的城市,牵扯越多的应该是“大尺度里的秩序感”,越是小尺度,更应高度强调个体的完整度。城市的规则感和生活的不规则感并行延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与身体记忆,更是承载了曾经无数人的浪漫理想。

本期城市记录者漫步重庆工业文化时代洪流转折里的空间转换,从莽撞的商业消费场,至具有年代感的老工业住区生活场,再到强烈的老工业区历史场,跟随人文与生态两种视角,感受到了重庆人眼中不断推演的重庆内涵。

重庆,在这里发生。

城市记录者

- 杨冀翼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 邵兵

建筑档案主编

城市观察员

- 段然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01

城市经脉

“长江二路”

中医讲究经脉,城市也是一样。交通是骨骼,其他区域是肉和内脏器官。为什么骨架很重要,首先它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公共性。

邵兵(以下简称“邵”)本期城市记录者和观察员是两个博士,杨冀翼博士和段然博士,他俩是一对亲密的爱人。今天将由他们带我们逛一下杨家坪地区和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展示一下重庆人眼中的重庆。接下来请杨老师和段老师来介绍一下。

杨冀翼(以下简称“杨”)各位大家好,我是重庆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建筑师杨冀翼,旁边这位是我的老婆,是重庆工商大学的教授段然。这期城市记录的主题有关于重庆的工业文化。我想要用第三只眼睛,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深入钻研一下重庆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城市的内涵。

杨家坪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是我们的项目,它是用以前的厂房改造成的一个工业遗址公园。

段然(以下简称“段”)我是杨冀翼老师的妻子,也是一名灯光设计师,协助此次城市记录,深入了解重庆的工业文化。

当年我读书的时候的路,还不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

上学的时候大概多少年前?

1995年到2001年。那个时候我住在比较郊区的地方,来这边叫“进城”。后来小学的时候就搬到这边来了。

这边的路叫长江二路,延伸过去一直到那边是长江一路,整个是顺着长江走的,是当年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有很多苏联专家来帮助设计。 这也是重庆整个工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伴随着苏联专家的到来,重庆的工业有了很大的飞跃。

这条路是平行于长江的。

当时有轻轨吗?

轻轨是零几年的时候才有的。这条路之前中间没有隔离带,非常宽。

这是最早的一条吗?

对,这是重庆最早的一条,二号线,这条线途径的路也和工业没有关系,头一批最早通行的路,是重庆大渡口,是重庆钢铁厂的所在地,从那个地方开始。

重庆钢铁厂在大渡口。

大渡口现在是一个比较小的一个区,当时为什么建这样一个行政区,就是因为高铁厂,一个厂一个区,这个我相信在中国应该还是比较少的。

等会儿我们去的这个地方就是做摩托车的,特别厉害,95年左右那个时候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摩托车生产厂在全国。

为什么要提到这条路,因为我觉得这条路本身的尺度是它原来的样子。我觉得骨架非常重要。

褚院长是我的老师,他之前给我说过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现在的设计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对城市的态度,整个城市最重要的就是骨架,一个城市的骨架决定了它将来一百年或者几百年后的样子。

我觉得 骨骼就像是最初的基因。就像这条路,如果把隔离带拿掉,你看到的路的尺度是不一样的,作为人的视角尺度不一样。

中医讲究经脉,城市也是一样。交通是骨骼,其他区域是肉和内脏器官。为什么骨架很重要,首先它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公共性。

你们接触项目类型比较多,城市公共界面的塑造你们院做得比较多一点。

不管是我们在做城市更新,还是做商业项目,还是说我们现在在做工业项目,其实都希望把公共性和公共的活动自然而然地植入这个地块中,这就是它的价值。

我理解, 旧的城市里会留有气口在,只能在它上面叠加,或者在旧的基底上做一些新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些对于改造城市这件事来说,会是毁灭性的。

公共性特别强,这是这个城市本身的运行需求。

02

熵增

“万象城-空中花园”

建筑对于城市的反馈应该是一种熵增定律,人为地、自律地去推动它,就形成了工业文明。

集体记忆在物理空间上的是有反馈的,一定是这一代人集体的记忆,用技术实现和反哺,形成了当时的样子。

这个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会形成记忆,中间肯定是大家能够在当中得以生活过。

作为设计师,你是 起一个连接作用,段然做灯光也一样,也是在做连接,包括你们做城市、做公共性、做公众空间这种类型的项目,甚至要发现一些之前没有被发现的部分的连接。

我觉得这种最终目的是让整个城市机制运转, 包括经济运行和整个环境的友好度,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放在一个设计的价值观前面。

其实这种城市机制跟人的性格很像,理性,你觉得城市应该跟你一样要自律一点才会健康。

对,这样才能健康。

熵增定律。

你们理解的熵增定律是什么,在建筑或者城市上的反馈?

我们一定要人为地、自律地去推动它。

其实这就是工业文明。

从那边的商业高楼开始,一直沿长江大概能够延续3.5公里,建设厂只是沿长江分布中的一个厂,一直过去至少有五六家是连续的厂区。

其实原来重庆的底版是重工业到轻工业。摩托算重工业。

之所以有这样的肌理, 因为工业是重庆的脊梁。一会儿我们会发现整个城市的气氛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是的,突然转角就会是另外一个世界。

重庆的工业成长,大概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抗战时期,大概是1937年一直到抗战结束,为了抗战,那个时候大量的矿厂和学校等机构迁到重庆;第二个时期是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是从1964年开始,国家将沿海大量的军工企业内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西北地区,比如甘肃、天水等,很多人在那些地方为国家挥洒了自己的青春,其实是一段比较悲壮的历史。

我们院长前几年完成了一个特别棒的作品,军工厂的一个防空洞改造,最后他留下一个大标语:“祖国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是的,我觉得那个很有时代特征,这个话在现代的交流语境里不真实,但是那时候是真实的,那时候人们缺衣少粮,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向上的力量是很强的。

虽然那段时期可能在后人看来并不是值得,但是这种精神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我觉得它都是一种非常需要被延续下去的精神。

03

不足与过剩

“万象二路-劳动一村-小侯理发-民主二村”

城市的工业符号,一方面是工业造就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其中嵌入的延续着的生活记忆。

这是紧贴着万象城的一个路口。

里面和外面不一样,外面是强烈现代商业气息,里面是生活气息,什么都有,各种以前的,我是觉得时空有点错位。

其实我现在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你来到这里的时候,你所看到的这个场景和工业文化的关系在哪里?

原来这种老的住区,其实跟那个年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说那个年代我们的父亲母亲他们都在这里生活,他就日常在这里,现在换了一批人,物是人非,是这样一个状态。

一般大家提到重庆的工业文化的符号,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鹅岭二厂或者1862。

外界认知重庆的工业符号就是防空洞,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工业的另外一种侧写。

贰厂的新旧对比

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作为重庆工业文化的代表?

我觉得一个是轻轨穿楼的那种状态,一种是你刚才讲的建设摩托车厂的那个重工业的时代。另外一个是这里面内嵌了这个城市的生活。 上次我们讨论延续了什么这个问题,我觉得延续的是生生不息人的生活气息,即便是老杨你不在这生活了,你记忆还在这里,这里还有很多老人小孩生活。你给大家讲讲这个,原来它是干什么的?

这个房子是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粮店,要用粮票来买粮食的阶段,当时这些厂里面都会做一个两层楼高的小楼,那些粮食会存储在二楼,下面是一个特别大的漏斗,可以放在一楼,轧机打开,面粉和米就可以买。 这个的逻辑是一样的,是运用了以前工业文化的物质性的或者环境性的符号,注入了消费文化的内涵。

好像 重庆所有的重工业以及当代的工业肌理里都带有自然的符号,因为自然会把这些东西掩盖掉一部分,是渐行渐远的状态。

我觉得有很多标题性文字,还是非常考究的,就好像论文题目一样。我们为什么说工业文化,现在城市主导的好像是消费文化。

在一个所谓的消费文化里面,在它没有被时间夯实的时候,可能不断地批判、思考、深度介入的时候它才有意义。它还是显性的、外化的,比如我们今天再来看这种工业文明的时候,它的时代味道就在这里了。

工业和消费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工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是生产,因为大家所需要的物资不足,所以强调生产,而消费的根本是生产过剩,需要大家去使用它。工业文化一般强调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要做的是一种秩序,但是这种秩序会让作为个体的人觉得不爽,因为人要被规训。邵兵上次说他不喜欢被规训。

其实被规训过了的,只是不自觉,因为我是在这种社会环境里诞生的,以及我们天生具备作为人的局限性,以及文化里的局限性。

原来的人不懂设计吗?我不认为。整个状态很舒服,它会在几层楼之间有小庭院、有花园、有道路,借助山地关系,一样有思考方式,但我觉得这种对话特别有意思。举一个例子,即便是某某商业体可以强势地到来,但是也不能把这种东西压倒,它要寻找新文化语境,就是怎么续的问题。不能单拿消费文化去说。

这个牵扯到资本运作的事情。

这一片建筑住宅楼整个布局其实很有趣,如果从天上看这四个单元,它是错开的,就像马赛克。通过这种方式就形成了单元入口的几个院落。这几个院落很舒服。

04

猝不及防

的割裂

“劳动一村-居民区的公共活动中心”

我们都是在猝不及防的割裂中成长起来的。如今,因为互联网,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更加具体的人。

如果你来改造的话,会怎么入手?

先从功能入手。首先是可达性问题,比如说像最基本的就是加装电梯,然后保温的问题,其次是公共空间利用率的问题,应该植入一些最好是和产业能够相互联系。

产业相互联系怎么理解?

比如说一些商业、一些娱乐、一些体育运动设施,都是针对整个居住区的。

一个是既定的被需要的功能分区,混杂的生活方式、当代生活状态里面复杂度 相互结合和黏合的问题。这里真的很舒服、很安静,尤其是有这些老人在。

对。 以前重庆这个地块的生活方式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工业城市一下子就把居住格局改变了。因为像重庆这个地方气候比较良好,农作物生长比较容易,所以这边很多农村的居民都是散居的,在山上面可能看到一两个小房子,这个情况在整个四川盆地包括成都平原都非常明显,它和北方整整齐齐的村落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其实就是在猝不及防的割裂中成长起来的。工业来的时候,我们还是农业的状态,而工业的那一刀给带来了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的东西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消费文化的泛滥。

工业文化和消费文化呈现一种外在的区别,工业文化强调整体效率,比较均制而消费文化为了刺激你消费,必然强调人的个性,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这种泛滥也不一定是坏事情,如果没有二厂的突然爆火,我也不会注意到那个地方原来是一个棉纺厂,进而了解从前的一些历史。

其实不太均质。 一些个体真实的部分会跟某个场域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以此产生一种新的关系。原来我们讲究人和集体关系,但是因为互联网,我们非常强调个人与世界和城市的关系,每个人都成为了很具体的人。

从比较专业的角度上来看,它是作为整体秩序下比较另类的东西,它正好是公共性强烈的东西,就像我之前说了自律与自由,在自律的基底下出现一种比较自由的东西。我们在大地生命科学院,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设计当中,也是在整个园区的中心。

很简单,材料制式上很老杨的建筑。

其实我对整个厂里生活,感觉去通过印象的记忆就是电影《你好,李焕英》。

一种年代的记忆。

我们在2014年做过杨家坪片区的规划,有夜景的设计,当时我觉得这个片区还是非常繁荣的。 城市可能和女孩子一样,需要不断保养,不断刺激,才能够一直焕发生命力。

05

未来工业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重庆工业博物馆”

重庆的内涵不断演变,形成了三个场:生活场里面有细碎的痕迹印记和人的状态,消费场快速迭代夹杂着城市巨构,工业场里的历史就安静地放置在这里,让真正的重庆工业文化符号有所延续。

这真的是工业巨构。我觉得今天这个很神奇,一个是生活场,一个是工业场,中间加着消费场。

对,而且那个消费场以前是一个生产场。

我觉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包浆,你不能忽略前人树荫。

按照我导师的说法这叫 传承,为了传,首先要承。

我第一次有工业厂区概念也是在褚老师的课上,他给我们看了很多照片,他在国外拍的厂。当时我在想可以把这个工业的老厂区做得这么有意思,这些人真的很有想象力,重庆也完全有这些基底和载体。

这是工业被涂鸦是一种。

我个人觉得, 做工业的设计,不管是博物馆式的设计,还是消费型的文创街区设计,或者说我们直接做新工业的设计,首先我们要知道它的背景和内涵是什么。

我觉得内涵可以更好地形容,来处是一个起点。

对,是一个叙事的,没有总结。

它的内涵其实是给予原来的叙事结构一种总结之后,我们要在人的上面重新来表现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的问题。我有一种感觉,因为 城市记录者,和城市一起思想,我今天就有我一起思想的感觉,好像是时间的穿越感,又好像恍惚中的,带有琐碎感的。

刚才我们穿越了几个场,生活场里面有细碎的痕迹印记和人的状态,消费场快速迭代夹杂着城市巨构,工业场里的历史就安静地放置在这里。

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随便谈论它。

我们还可以去体验,真的很有意思,我强烈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来这里看看,因为还有很多有激情的设计师,现在正在想把这里建成更好的,更具公共性的场所,把重庆工业文化符号延续下去。

刚才我看那几个字, “未来工业”,特别有意思,工业未来的属性,杨博士怎么看,比如说带有很强的褪不掉的强工业城市的基因。

在重庆,工业并不是为了城市消费而存在的,它实际上推动人类进步的,归根结底还是工业。现在的工业已经不再仰赖于传统基本的机械。

新工业或者说现代工业的形式感、内容,或者内涵都在发生变化。

这样必然造成了现在工业的规划和建筑形态,以及人对整个空间环境需求的重大转变。

我觉得这是非常根源的部分, 工业改造一定不在于建筑形态,我们保留什么不仅仅是保留形态和骨架,你要延续的这部分其实是现在的状态和它对话的衔接这一部分,是内涵如何衔接的部分。

工业化最基本的价值观还是一样的。

内涵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这样我们从方法上就可以针对以前工业园区的不适应性对症下药,进行一些改进。

或者是几种出口,第一个是让它继续不适应,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心态,或者做文化产业的出口;另外一个是要适应,可能跟生活、消费衔接,等等。

对。我想说的是如果还是把它作为一个城市生产根基的话,可能工业本身的价值观在这条路我们怎么去转化。 我认为从科研的角度来讲可能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以人为本,另外一个是以生态为本。

再具体一点,人具体指的是前人与后人之间的关联性有没有建立,生态是我怎么构建现代生态,怎么跟过去的生态做衔接的问题。

我们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创新。

带有未来感的东西,你得让它进来,你得有一些这样的出口。

比如说像现在的一些工业园区,很多都是以研发和生产综合起来的,那这个时候人对整个环境的丰富性很强调。

06

推演内涵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钢魂馆旁”

重庆是一个融合性很强的城市,它在序列的空间中逐步推进情绪,也有一批优秀的青年设计师,从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之间,为我们重现一个不只有山城、夜景的重庆

如果大家能看到我们看到眼前的东西,会有 一种强烈的空间序列感的体验,应该会对重庆有一个比较新的了解。

它其实是给重庆托了一个底,因为工业这件事跟自然好像是反向的状态,因为它是人造物。重庆不是只有火锅、吃喝、山城、自然。

段博士之前没有来过,都是陌生的,也是杨博士带你第一次走,今天你是什么感受?

充分体现了这次的主题 “自律与自由”,在整个过程中我的情绪也随着话题的深入在推进。尤其是走到这,看到一排一排的厂房,我充分感受到重庆城市工业区的自律;而在万象城以及刚刚的老工业区里面,充分体现了重庆作为工业城市的自由。其实重庆是一个融合性很强的城市,它自律和自由并不冲突,而是可以兼容得非常好。

推进式情绪,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

老杨今天的感受呢?

我很感谢邵老师。感谢做工业项目的甲方,至少给了我以及我们团队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深入真正地去做工业建筑师。因为实际上建筑学的人没有哪一门课是工业建筑。

没有这门课程吗?

没有,我们只在理论上知道一百多年以前有的那些建筑师和理论家提出了一个工业社会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它的建筑和建筑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针对工业好像很多人都以为它不需要去往里面注入很多精神性的元素,更重要的是注重实用性。

但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不管是做更新,还是说做实实在在的工业类建筑的甲方,他们都非常有追求。特别是做工业类的甲方,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些简单的厂房布置,而是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些很人性化的场所来适应现在的工业发展。

如果从科研来讲,一方面走人本主义,一方面走生态主义,这也分别代表了我和段老师的方向。我们希望在自己的领域能够创造出我们力所能及的作品,向前推演重庆工业化的城市内涵。

将不只有山城、夜景的重庆呈现给更多人。

建筑档案

本文整理自“城市记录者丨我们在重庆” 2022 年 4 月 22 日的直播对话,除特殊标注外,图文及排版均属城市记录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