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非遗故事,通古今未来,《非遗里的中国》让传统非遗绽放时代光彩

2023-06-04     深度文娱

原标题:讲非遗故事,通古今未来,《非遗里的中国》让传统非遗绽放时代光彩

莽莽太行、巍巍吕梁,九曲黄河,婉转流长。

“来王家大院实属偶然,大院里这些不说话的老师也总是让我自叹不如。为尽可能还原每一件老物件的样子,我只能不断精心地研究钻研,刻苦地学习,这里的每一幅作品我都历历在目,因为我跟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木雕、石雕、砖雕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被誉为王家大院“古建医生”的任清文讲述着自己研习非遗的故事,红了眼眶。而《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的非遗之旅也在这叮叮当当声中渐入佳境,这钻凿声不止敲开了当下山西非遗的发展坦途,更是穿过历史迷雾,唤醒了中国人积淀千年的文化基因,奏响了非遗在新时代的青春旋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宝贵结晶,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光时刻,不止蕴含着先辈们高超的工匠技艺,更是一代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载体。而《非遗里的中国》的重点既然是透过非遗讲述中国故事,那就更需要带领观众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

从龙泉青瓷的雅致类玉到辑里湖丝的至韧至坚;从莆田木雕的精微透妙到福建白茶的清香醇厚;从紫砂陶壶的独特气韵到南京金箔的千锤万锻;从彝族梅葛的诗与浪漫到鲜花入馔的吐气如兰……《非遗里的中国》已经带领观众走过了浙江、福建、江苏、云南四个地方,领略了众多精妙绝伦的工匠技艺,从吃穿住用行等多维度诠释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和创新应用后的实用价值,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在好吃好玩好看中,遇见一位位非遗传承人,听他们讲述他们与非遗之间的故事,感受非遗所承载的历史温度,引导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点从传承到创新,从相遇到融合,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获得坚定自信、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最新一期《非遗里的中国》带领观众来到了历史底蕴厚重、民俗特色浓郁的三晋大地,在这里,又会遇见怎样的非遗故事?体味到怎样的非遗情怀?看到怎样的非遗未来?

“智”“技”结合,破除山西非遗刻板印象

在山西篇中,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以及歌手蔡国庆一起相约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王家大院,在青砖黛瓦间、高墙大院里邂逅20余项极具山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一步一景、一器一技的触碰体验中,感受晋地的人文风骨与历史文化的岁月肌理。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老陈醋酿制技艺以及鼓舞(稷山高台花鼓)、剪纸等,还有名扬天下的澄泥砚制作技艺、大同铜器制作技艺、木雕、石雕、砖雕制作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等,有的恢宏大气、有的精巧灵动,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山西的非遗技艺通过一代代传承人的守护与发扬,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抱朴守旧、被束之高阁、敬而远之的旧时模样,如今,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匠心中融入了时代元素,“智”“技”结合,在千年的岁月沉淀中,历久弥新,打破传统与现代的隔膜,绽放着属于新时代的独特光彩!

比如在节目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承人祁伟成在现场展示了应县木塔、佛光寺东大殿、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建筑模型,榫卯之间,纵览千年,飞檐画栋,冠古烁今。

这些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不仅能让观众一睹古人的琼楼玉宇,感叹先辈的匠心绝技,看到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文明胜景,更能让其中的榫卯技艺活跃于今时文创、家具、装饰品、珠宝镶嵌、造桥乃至中国天宫空间站建设等领域,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创新表达,深挖非遗“美学价值”

如何将非遗故事讲得既好听好看,还要富有教育传承功能?

创新表达方式,深挖非遗“美学价值”,《非遗里的中国》为此类题材作品提供了新的解题样本。

非遗的“美学价值”一方面体现在非遗器物的外在形态之美上。这种美不仅可以直观的带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如木雕、石雕、砖雕的古朴生动,平遥推光漆器的黑亮如镜等,还能通过嘉宾和传承人之间的互动体验、制作流程短片的展示让观众一览非遗制作全貌,近距离感受非遗制作过程中的难与易、精与巧,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发展脉络的了解和体悟。

以人工吹制玻璃器皿为例,该项目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传承人李健生的讲解中,观众得以知道玻璃吹工技艺关键在于形随人意,要把手里的劲、眼里的神、口里的气都倾注于玻璃管上,呼气成型且气象万千,让每一个玻璃制品都从心出发,让平平无奇的砂,浴火重生,焕然一新。

非遗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非遗所承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上。在节目中,部分非遗技艺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进行了“强强联合”,将秀演的舞台搬到了茶园里、绣扇上,甚至是雕刻的那些亭台水榭间,将不同非遗技艺样态通过“情景演绎+歌舞+现代舞美科技”来予以展现,凸显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让巧夺天工的技艺与精妙绝伦的舞姿和美轮美奂的光影艺术充分碰撞,从而更深层次的引发观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情感上的同频共鸣。

用歌舞秀演来表现非遗作品主题与制作技艺,在秀演观众与非遗爱好者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传播影响力,这是文化创新的体现,更是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展现审美风范的现实实践。

《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中,用“情景演绎+歌舞+现代舞美科技”的方式展示非遗、传承非遗,其间所表达出来的非遗的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既是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脉络的一次梳理,也是对匠人匠心的一次全面致敬!

如山西木雕、石雕、砖雕三雕技艺的秀演节目《三雕妙趣游》,秀演伊始,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间《富贵长寿》《锦鸡玉兰 一品清廉》《狮子戏绣球》等雕刻作品次第展开,高墙大院里两个孩童正新奇地打量着这些神奇的雕画,触碰历史。蓦然,墙上的砖雕《渔樵耕读》幻化成三人一跃至楼房瓦舍间,或逗趣嬉闹,或躬耕劳作;而石雕《丝绸之路》两个舞者也将中华气度与大国仪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木雕《五子登科》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金榜题名”的喜悦与春风得意……三组角色,三种鲜活的生活样态,尽管最后这些历史故事都掩于尘埃,古人不再,但是秀演带给观众的震撼却久久难以忘怀,诙谐欢乐,以文治家,晋人晋地,“晋善晋美”!

探索创新,让非遗焕发时代风采

“我是要把中国的雕刻,雕塑艺术跟动画相融合,特别是砖雕,如果说我能够像神笔马良一样,不仅仅让自己的画动起来,让我们在建筑上的精美雕刻,让它活过来了,把它的影响能够传遍世界”。在《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的王家大院里,面对青砖扇面上的两只砖雕喜鹊突然“活”过来,雀跃在梅花枝头带来的新奇与惊喜,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黄勇专心地向众人介绍起了砖雕这一项非遗绝技的再创新。

不管是这一期山西篇执着于砖雕动画的黄勇、创造“太阳光”的毛伊荣还是江苏篇中让苏绣花开蝶动的张雪米海鹏、福建篇中让“雪龙2”号破冰前行的赵振华、又或是浙江篇中制作“医用蚕丝骨钉”的陶虎、让台绣文创流行起来的王沁……在《非遗里的中国》里,可以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正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在保护、传承与创新中让充满岁月积淀的非遗产品,经青年之眼、之手、之心,跨越新时代,飞入每一个寻常百姓家中,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品。

杨秀仁——世界首创“全预制装配式地铁站”技术发明人,他首创的“全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就是运用榫卯结构原理拼装,实现在工厂内流水化生产成预制构件,最终在施工现场一次性装配完成。不仅能大幅缩短工期,还能减少现场施工人员、减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创新。

“非遗+科技”“非遗+旅游”“非遗+舞蹈”“非遗+文创”……在《非遗里的中国》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与坚守、碰撞与博弈、传承与创新中更具生命力与时代感,手包、手表、服饰、文创、健身器械等等每一个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领域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创新载体,非遗在今后日常生产实践中将蕴藏着巨大生产潜力与发展前景。

在《非遗里的中国》浙江篇中,面对世界首创青瓷屏扇,主持人撒贝宁总结道:“非遗说的不是东西,它是指的这些东西怎么来的,这个当中蕴含着人的智慧以及千百年来一代一代匠人他们的传承和创新,这才是非遗的精髓。”与其说非遗是中华民族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不如说是先辈们为我们种下的一颗颗发展的种子,只有每一个人都愿意去关注、呵护这颗种子,学习传承让种子生根发芽长大的技艺,这一颗颗小种子才会在未来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福泽后世。

古今交错,新旧相融,《非遗里的中国》已经为观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空,在非遗故事讲述中带领观众见过去、思当下,展未来,实现着守正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52813a686d3da5e3a00cc1f639fae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