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巴基斯坦遭遇旱涝急转,极端高温天气之后又开启了该国自1961年有记录以来最强雨季。
目前,巴基斯坦受灾人口已超过3300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更为研究的是,气象部门预测巴基斯坦的雨季还将持续一个月时间。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
巴铁有难,中国援助义不容辞,在第一时间送去了首批物资,3000顶帐篷由中方军机运出,用于紧急安置巴基斯坦受灾民众。
而后,中方又紧急筹措了两百吨洋葱,将通过喀喇昆仑公路一周内运交巴方。与此同时,中国民众也踊跃捐款,一些企业、地方政府自发捐款捐物,表达对“巴铁”的友好情谊。
一位负责接收物资的巴方工作人员感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中国总是第一个愿意帮助巴基斯坦的国家。”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表示,巴基斯坦非常感谢中方向巴洪灾灾民提供多达4亿元人民币的一系列救灾物资。
的确,中巴友谊源远流长,互帮互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今,中国又一次雪中送炭,彼此的诚意早已经过了现实的考验。可笑的是,一些国家冷眼旁观不说,还在一旁说三道四。
实际上,今年巴基斯坦遇到了很多灾害,但无论是洪灾还是此前的旱灾,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联。
有业内人士曾提出过“气候正义”的概念,概念表述了一种现实危机,指一些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负责任地排放温室气体导致了气候变化,但一些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几乎没有排放温室气体,却在灾难来临时首当其冲。
相关数据显示,自1959年以来,巴基斯坦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仅占全球的0.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美国和欧盟的数据,欧盟是15%,美国则更甚,是21.5。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诸如美国这类发达国家对巴基斯坦等国的灾难是有一定关系的。
但一直以来,美国除了施压巴基斯坦退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反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借口种种给中国“扣帽子”之外,美国又做了些什么?
从新冠疫情,到气候变化,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此刻帮人即是帮己,而非在旁指指点点。
美国作为先一步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自然不会对排放问题多做顾虑。并且,即便是在发展起来之后,将高碳排放的行业转移到了国外,美国的人均碳排放也依旧是全球最高的。
美国的减排承诺倒是信手拈来,但一面要求增产石油,一面呼吁减排,矛盾的表态让外界开始质疑。
前段时间,作为对佩洛西窜台的回应之一,中国大陆宣布暂停与美国的气候谈判。而时间过去了一个月,美方似乎有些憋不住了。
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表示,希望中美两国能在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会议前“重新走到一起”,并敦促双边谈判能够尽快恢复。
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
其实,气候得不到控制,对全人类都是一种挑战。中国接受这个全球共识。并且,中国已经承诺,203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将达到巅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尽管中国顶着很大的压力,但我们一向是“言必信行必果”。然而,没有合作的精神不正是美国吗?
在气候问题上,各国之间理应没有屏障。极端天气无国界,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美方如果多一点诚意,或许中美之间在气候问题上的谈判能如克里所期盼“重新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