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人在求职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企业对学历方面的各种奇葩要求。
一座三线城市,差不多点的用人单位,招聘上大多注明了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
普通点的,第一学历,本科以上专业,985/211类院校毕业,更狠点的,第一学历,清华北大优先,本科学历必须985,只考虑海归名校,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等等。
由此,很多求职者因第一学历不达标,在投简历一关就已注定出局。
01
第一学历歧视,求职者就业之痛
那么所谓的“第一学历”究竟是什么?
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一学历”就是最后一个全日制学历,其实,也就是指全日制专科或者全日制本科,甚至全日制高中。
而众多企业及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通过第一学历来进行招聘,判断应聘者的学习能力。
面对如此问题,求职应聘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第一学历歧视”。
第一学历歧视是指招聘单位要求求职者必须是985或211高校的毕业生,否则不予考虑。
甚至有的985或者211毕业的硕士,博士因为第一学历不是985或211高校,而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遭遇了“学历查三代”的尴尬。
试想一个人寒窗苦读20余年,再一路披荆斩棘拿下博士学位,最后却因为第一学历的出身问题应聘被拒,心中难免愤愤不平。
即便有的企业表面不设置明显学历要求,但在简历筛选时依旧筛选掉非985或211毕业的求职者,第一学历成了严酷就业形势下,应聘者心中说不出的痛。
尽管保守争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现行社会环境下,学历,尤其是第一学历的权重还是很重的。
就像前不久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里面,985出现频率之高,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而热播剧《小欢喜》里面,父母更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经验,只为孩子考个好大学,甚至为了达到心仪的本科分数线,煞费苦心。
02
第一学历被歧视,原因现实又心酸
第一学历歧视之所以存在,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
一、通过第一学历看出高考时的差距
大部分人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寒窗苦读,准备时间之久,付出心血之多,是其他考试所不具备的。
第一学历可以侧面看出来一个人十几岁时候有没有努力过,高考成绩好,首先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所期待的,其次他能够下得了功夫,耐得住寂寞,这样的人以后才更有可能强大。
最后高考相对其他考研,考博等考试所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也更能客观考验考生的自控力,自律性。
二、一流的大学可以提供更好的锻炼
一所一流的大学学生水平比较整齐,而普通大学生源上可能良莠不齐,一流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会有平均水平较高的圈子使之融入,在这样的圈子中,学生的成长水平也会提高。
一流大学,学校的学习氛围更浓,学生享受到的资源更多,机会更好,平台更高,大学四年更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这点也是普通大学无法比拟的。
三、企业根据第一学历筛选应聘者可以节约成本
企业在招聘时的目的往往在于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招到尽可能优质的人才。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招到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在985或211院校中招聘的通过率是30%,而在普通学校的学生中通过率可能只有5%,招聘过程中付出的时间成本,相应费用成本差异就会很大。
而一项招聘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普通大学学生工作能力差,985或211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强。
由此也造成了招聘企业对普通大学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欠缺,工作不认真,没有创新精神的消极刻板印象。
从而实际招聘中,面对众多的应聘者,企业要面面俱到考察到每一位应聘者基本是不可能的,哪怕第一学历不是唯一的能力指标,但为了减少资源的消耗,企业也会根据第一学历去选择应聘者。
03
应对第一学历歧视,四步突破硬标准
大多数人的生活不过平凡二字,但平凡不代表平庸,即便招聘时第一学历歧视的现象有着不公平竞争的影子在里面,但毕竟凡事并无绝对。
哪怕招聘企业设置了基本的一些学历要求,但不同行业不同公司还是有一些加权综合因素的衡量的,人不是标准化生产的产物,所以任何招聘都一定存在一些弹性。
既然如此,在面对“第一学历歧视”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好应对:
一、调整心态,不要自卑
首先无论是社会的整体就业压力,还是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本身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算第一学历定向划分了学历象限,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因学历原因产生自卑的想法,该努力的年龄依旧要努力,应得的回报一定会到。
一定要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领域上扩大认知面,训练自己掌握一些基础办公的操作技能和为人处事的能力。
应聘时不要被企业的工作经验所吓倒,忘掉所谓的985还是211,符合条件的职位就勇敢去申请。
应聘过程中可以重点强调自身的实习经历和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必要时候可以多去参加不同的企业应聘,所谓见多识广,拓展自己的工作机会和渠道,通过自身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所谓的“歧视”。
二、突出强项,不卑不亢,借助关系网络推荐或自荐
求职应聘总要面对各种标准,哪怕是985或211这样的标准,但标准毕竟是面向大众普通人的,如果自身有比标准之外的优秀条件,那完全可以忽略标准。
因为针对普通人的标准对你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几乎所有的用人企业都有偶然的例外,这些例外是即便拥有第一学历也无法忽略掉的,而这些例外就是用人企业的破格标准。
要想在求职过程中达到破格标准,自身与众不同的突出强项之外,还要综合借助可使用的网络结构和关系。
求职过程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过程,人力资本包括自身的学历,学识,经验等等,社会资本就是我们常说的“关系”了。
有的时候不妨借助一些亲朋好友的关系帮助自己推荐,这并不是所谓的“走后门”,而是应对学历歧视的一种有效策略。
有了一定关系的推荐,用人企业也可以更客观和具体的对应聘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这样也解决了只看学历而忽略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人才专家韩光耀就说过:“借助社会关系推荐的方法,今后可能会成为一种更简洁的筛选人才的方法。”
在缺少社会关系推荐的情况下,就要大胆自荐,对工作的看法可以大胆陈述,充满信心,并且观点鲜明,言简意深,尽量多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寻找突破口,从而帮助自身第一时间打动用人企业。
三、勇于求变寻找学历之外的替代
求职时一旦面对“第一学历歧视”,仅仅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可以尝试改变自身来提高竞争优势。
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沿着学历的路径一直发展,不妨寻找替代学历的方案,比如深耕某一领域的从业资质,比如CPA或者在开源社区贡献代码,申请发明专利,拓展人脉等等。
抑或在自身的努力上争取回报,曾经一家企业面试时录取两名实习生,一名普通本科,一名211毕业,企业给予两人同样的两个月试用期。
实习期间本科毕业生早来晚回,不仅认真写作文案,制作PPT,还承包了办公室的打印传真工作,反观211毕业生只要领导不安排工作,上班打卡,下班按点,先下时间不是淘宝购物就是刷微博,两月之后企业的选择不言而喻。
总体而言工作之外,积极突破技能边界,可以很好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降低被取代风险,实现学历之外的一种能力替代。
四、“曲线救国”养成规划职业生涯意识
熊太行老师在职场关系中说过三个重要原则,最后一个原则被称为“保命”原则,简单理解就是当面对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走为上”要会变通。
同样的道理依然适合应用在对待“第一学历歧视”的问题上。
现在的职场是开放的,由于所谓985或211门槛的设置,求职者本身往往会被眼前够不着的机会所迷惑,找工作大部分时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才能,而不是执着去哪个公司。
也许你的目标是A,但A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暂时无法达到,可以试试先去B,将来再从B去A,甚至从C到B到A,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个正确的认识。
当然正确的职业规划也不是鼓励求职人员频繁跳槽,一言不合就跑路,目的只是为了证明,同样的水平之下,企业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更愿意使用稳定的人,毕竟稳定程度也反应了这个人的能力。
选择理想的工作环境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理想的工作环境是可以创造出来的,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必轻易放弃也不必死磕硬碰。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了学历不等于能力的情况,学历仅仅给了自身一个面试,尝试,展现自我的机会,最终的发展还是需要自身的强大。
人生的路不止一条,很多东西不是我们拥有了才幸福,而是在不断追求美好的过程中获得了幸福。
面对“第一学历歧视”我们通过合适的应对方法,一点点的改变自己,创造机会,未尝就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