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末年崇祯有多次翻盘的机会,无奈都没抓住,是真的吗

2019-12-10   牛老师的历史闲谈

大家好,欢迎来听牛老师的历史闲谈~

朱由检(明思宗,崇祯皇帝,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母为孝纯皇后刘氏,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3岁,后谥为"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按理说,崇祯至此已走投无路了,偏偏遇到的对手是个鼠目寸光的人。话说李自成粗人一个,都打到复兴门那儿了,居然给崇祯写信和谈,只要价拨付100万银两及要求把西北给他,实现高度自治。也就是说,李自成都打进北京了,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可见他根本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此时的各位"忠臣"个个义愤填膺,誓与北京共存亡,李自成的建议直接被崇祯的最高国务会议无视了。最终结局大家都清楚了,崇祯孤独地走向了煤山。

当时崇祯已经有了南迁意愿,找人私下商量也得到了南迁的明确建议。原来大明祖宗当年迁都北京时借鉴宋高宗赵构的成功案例,非常英明地设南京为陪都,那里有一套现成的完整的行政体系可供崇祯利用。多好的时机!却被崇祯的犹豫寡断葬送了。

原来,当年有规定,说皇帝的重大决策也得得到政府支持才行;加之,崇祯怕留下日后骂名,打起了小九九,想让群臣提出建议他最后再勉强同意。没想到那些臣子一个比一个精,装聋作傻,谁也不想出风头留下乌纱帽隐患,再说家产带不走,南北合并还牵扯裁员问题,结果折腾了一个多月还没有出来结果,崇祯再想拍板也无济于事了:北京城已经出不去了;即使出去,也没法去南京了,沿途大多已经姓李了。

牛老师觉得崇祯的死与僵化的体制、僵化的思想有关,与空谈误国的群臣有关,也与他喜欢文山会海拍个板比盖栋楼都难有关。好了,今天分享的历史小故事就到这里了,观众朋友们,您还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