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

2023-12-30   花西亦花心

原标题: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

中华民族经历漫长发展,我们汲取了先辈们的经验教训,也继承了无数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不论是仍然发挥作用的,还是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将聚焦其中之一,那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虽然如今已废除,但其影响却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人才选拔体系。实际上,我们的高考制度与科举制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并继承了许多科举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比如“状元”。

每年,除了“高考”二字引起广泛关注外,“状元”也是备受瞩目的焦点。那么,最初的“状元”一词是如何诞生的呢?要了解这一点,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步伐一同探寻。

提到“状元”,离不开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在隋文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分科考试,类似于现代的高考制度,分为文科和理科。就像现在的高考报名一样,古代人如果决定参加科举,也需要报名,这被称为“投状”。所有“投”了“状”的人都是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而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头”。而“头”字的意义是首位,因此有了“状元”这一称谓,标志着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的开始。

在科举考试中,除了状元外,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为“探花”。那么,“榜眼”和“探花”这两个词汇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先说榜眼,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称谓录》记载着,最初将第二名和第三名视为上榜的人的眉目,这里的“榜”指的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的“皇榜”或者“金榜”,上榜之人即为考中进士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考中的人中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就是榜眼。可见,最初的榜眼不仅仅是指第二名,还包括第三名。

再说探花,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曲江会为新进士榜上榜的人举办晏游活动。其中年纪最小的人被戏称为“探花郎”。然而,探花一词最终与登榜名次挂钩要追溯到南宋后期。在那个时候,进士榜上的第三名终于有了专属的称呼——探花。

因此,在南宋时期,状元、榜眼和探花正式成为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专属称谓。这些名词的演变,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才的尊重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