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

2020-01-03   芈月说

中医里,心有它对应的躯体和经络,中医的可贵就在这儿,它能把无形虚妄的东西落在实处。你说你伤心了,那我要检查你与心相关的经络和穴位,如果没有反应,那我就得怀疑你的诉说是否真实。前些日子我看了几个得抑郁症的病人,其中有个人说:“没事,我挺高兴,活得挺开心的,您看是不是啊?”我说。“你说你很开心,但据我的诊断,你抑郁得很,活得很不开心。”说完,这人眼泪“哗”地一下就出来了,我给他点穴的时候,眼泪都止不住。我说:“别装了,戴一个面具活着多累,是吧?”因为我检查到他的心对应的经络和穴位时,发现有问题,所以他说不抑郁我不信。

治疗到最后,我说:“你好了,不用来了!”他说:“我真好了吗?我说:“真好了!”为什么我这么说?经过治疗,他的肉体和经络已经没问题,那剩下的就是慢慢调了。这个病人继续问我:“我还会不会再犯?”我说:“除非你再伤心,而且是伤一次大心才会再犯,要知道,普通人想得个抑郁症也不容易。”这跟做花花公子不容易是一样的。对啊,你受一次刺激,一天想十遍,反复加这个刺激,你才会得抑郁症。而中医治疗这种痛症,就是用针影响到气,然后让气达到最隐秘的、我们都无法想象的那个部位,从而触及人的心神,乃至魂、魄,最终消除人内心难以言表的痛苦。所以说,调病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先调神也可以,先调身体也行。

我有一个口号,叫“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这就是说,虽然病人向大夫主诉的是生理问题,比如说胃溃疡、高血压、糖尿病……但治疗时,大夫一定要考虑到疾病成因背后的心理问题。只有先把病人的心理问题解决了,甚至要改变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他的病才能彻底治好。很多人都在追名逐利,认为自己的生命没名利值钱,这连名逆利,认为自己的生命没名利值钱,这种人患了病,如果不先把错误心理调整过来,就算治好了肉体上的疾病,以后还是会再犯。

高压力之下,人什么病都可能得。现代医学认为,胃溃疡其实也是一种身心疾病。高压力之下,人什么病都可能得,这是我说的身病。那怎么调心呢?心病要治身,如果病人表现出来的是抑郁、焦虑、幽闭症,就要先给他调身。什么叫幽闭症?比如说,我到了一个黑乎乎的屋子或电梯里,恐惧的要死,本能地要叫、跳、逃。虑、幽闭症,就要先给他调身。我有一个病人患的就是这种病,他以前是个飞行员,身体素质非常好。但有一次做生意,他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受到了惊吓,从而就落下一个毛病,不敢独自进电梯,不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就连我给他扎针,身边都必须有另外一个病人躺着,他还得不停地跟那个病人聊天,才能缓解他那种恐惧。


这种病没着没落的,看起来像是神经病。其实,他不是神经病,而是精神病,是伤了神了。治心病,要先给他调身,先把他身体里的瘀血、痰块、寒气等东西通通去掉。“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我理想中的中医,应该是一个TEAM(团队),病人一来,“咵咵吟”先整形。好多人得的病都是“形”病,比如说脊柱侧弯、小关节滑脱,然后压迫脊椎的十二对神经,造成了脏腑的疾病。还有些人一脚高一脚低,走路都不平,脸一边大一边小,眼睛也是一个大一个小,这完全是形体不正造成的病啊!

这个中医团队里,第一个接诊大夫先给病人整形,如果整形好了,下次就不用来了。如果还有问题,那就是气病了。再上一个针灸大夫,“咵咵”一扎针,以针引气,形气都解决。如果这两步都治了,这个人还有病,那就是神的问题了接着找一个大医,几句话一聊,看你一眼,“哗哗”一流泪,出去吧,肯定好了。

《黄帝内经》上说,“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为什么叫九针呢?针刺的发明其实比艾灸要晚一些。相传,艾灸这种代表母爱的治疗方法是女娲发明的,再往后,代表父爱的治疗方法就比较严厉一些,就是扎针。九针据说是伏羲制造的,他做了九种不同规格的针具,有大有小,有粗有细,还有三棱的,最大的针跟小刀子一样。这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适用于不同的病症。比如说这个挛痹,“治宜微针”。


微针也叫芒针,就是像麦芒一样细的针。这种针显然不是在调形,那这个微针是干吗用的?它调的不是有形的东西,而是引无形的气。所以,《黄帝内经》上说挛痹治宜微针。九针里的小针刀,主要用于割断粘连,挑开东西,或者说切开排脓,都是在调形,当然同时也在泄气。关于九针的发明,相传也是从南方传来,就是湖南、湖北这一带。如果在北方,碰到了类似的病,也可以用微针,以针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