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如何振兴“边缘”

2023-09-06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时评 | 如何振兴“边缘”

时评 | 如何振兴“边缘”

时评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举措。

原文 :以特色竞争战略勾勒城镇化新图景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 杨开忠

图片 |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新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和空间治理作出的重大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空间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举措。国家城镇体系是一个核心与边缘体系,可以从城市的中心类型和区划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从类型来看,核心由中心型最高的传统二线及二线以上的城市组成,2020年我国大概有19个,其中包含了已经公布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边缘主要由中心型最低的中小城镇组成,主要是县城,包括县级市或乡政府驻地镇,或者街道及其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的区域。半核心在取代核心和边缘之间,由中等中心度的城市组成,主要是14个Ⅰ型大城市和72个Ⅱ型大城市。

踏上现代化新征程以来,国家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深入推进城乡体系融合发展的同时,着力两头,一头是加快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疏解非核心功能,提升核心功能,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一体化,加快提升超大、特大城市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另一头则是着力振兴国家城市体系边缘,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和以县城为重要依托的城市化建设以及中小城市承接核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基于分割、距离、密度、异质性,也就是“4D”重塑空间格局框架,分析国家城市体系边缘问题。与国家城镇体系核心相比,“边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经济地理特征:

一是偏远。与周边的核心城市相比,边缘城镇既相对远离国内国际市场中心,又远离国家或区域权力中心,抓住发展机会需要克服较大的治理障碍。二是分割。边缘城镇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一般要以核心、半核心城市为门户,而且与核心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因此,它的交换成本高、效率低。三是低密度。核心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一般在500万以上,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与此不同,边缘城镇、城区或者镇区的人口一般在100万以下,而且70%以上在50万人口以下,人口的规模相对小、密度低,所以它的发展缺乏规模经济或者规模经济相对不足。四是异质性红利不足。边缘地区在促进生产的生物多样性和乡土文化要素方面相对丰裕,但高级生产要素稀缺,地方需求规模小且挑战性不足,产业单一,竞争性、创新性、现代性相对薄弱,竞争优势偏弱。

从根本上讲,出路在于以偏远、分割、低密度、异质性红利不足四个地理特征为基础,重塑“边缘”经济地理。基本路径:一是消除分割;二是缩短距离;三是促进集聚;四是彰显特色;五是向虚拟空间转型。

实施基于禀赋的特色竞争战略。为尽可能地规避交换和规模经济不足,“边缘”应实施基于禀赋的特色竞争战略,一方面发挥促进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的比较优势,抓住核心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的战略机遇,吸引集聚具有叠加优势的功能,嵌入或者融入更加广域的现代化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另一方面就是营建绿色化、文化复兴以及返璞归真的潮流,在拥有独特机遇之际实施生物多样性、乡土文化多样性的“边缘”创意战略。充分挖掘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集聚和发展乡土人才,弘扬乡土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土文化”、产学研用互动创意中心。事实上,这种趋势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山东菏泽的牡丹创意产业、浙江的青瓷创意产业、江西古德窑,以及景德镇窑的创意产业,都是这方面非常优秀的案例。

实施“边缘”数字网络化崛起战略。虚拟空间包括感知空间和网络空间,具有零时间、零距离、零成本、无边界,“三零一无”的特点,可以使人类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摆脱现实地理空间的制约,对“边缘”克服实体空间地理相对低效率意义重大。振兴“边缘”更加需要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把人类活动从实体空间更多地转移到虚拟空间上,虚实融合发展。现实的情况是,“边缘”的虚拟空间化远远落后于核心城市,集中表现在数字经济上。因此,振兴“边缘”应当抓住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的战略机遇,实施“边缘”数字网络化崛起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速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型。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7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时评 | 宏观政策要兼顾周期与结构

乡村振兴 | 从乡土文化中吸取善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