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地 | 儿童语言的习得,关乎语言强国建设
▋见地
采取科学的家庭语言规划,对儿童语言实践予以合理干预与管理意义重大,是家庭的责任,更关涉语言强国建设。
原文:构建多方共促的儿童家庭语言生活机制
作者 |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马晓乐
图片 |网络
家庭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场域,影响着其语言习得过程,在儿童语言感知、语言能力开发、语言活力驱动和语言表达训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注重家庭对儿童语言的原生塑造和持续干预功能,离析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要素与路径,有益于提升儿童语言能力。
家庭成员与儿童语言的习得
日常默会是家庭语言传习的普遍方式。家庭成员的对话、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亲朋好友的往来,都是儿童语言输入和默会习得的语料。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先天的,模仿与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驱动机制。儿童对家庭成员的语言模仿是不经意的,无功利动机,无外部压力,于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涵化而成。时间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变量,家庭成员数量的多少及其社会身份的复杂性与儿童语言模仿的效果呈正相关。不同职业的父母、不同地域的祖辈、不同文化背景的亲朋在词汇输出、语音面貌等方面的特质也影响着儿童语言感知的丰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族群聚居的传统大家庭更有利于儿童语言感知,特别是祖辈的方言和个别亲朋特质鲜明的语言表达,更为儿童展开了基于家庭空间的社会语言感知图景。家庭成员是社会语言的携带者和实践者,亲子、祖孙间的日常言语交流过程,是儿童基于家庭空间学习自然语言并逐渐促进儿童社会化融入的过程。当儿童在社区、早教机构等社会场域的语言应用得到积极反馈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固化和强化其家庭语言习得成效,进而澄明家庭语言生活的社会功能。反过来讲,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或四口之家的孩子对父母双方族亲长辈的称谓混淆,以及四合院等传统民居的式微和人居环境的改变,都折射出现代文明带给家庭作为语言承袭单位的冲击。
儿童家庭语言生活的“媒介干预”
现代文明的两面性众所周知,在传统边界松弛与解构的同时,“小度”“小爱”、学习机、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作为新的“闯入者”逐渐变为家庭的一分子,融入家庭语言生活,发挥着主体作用,成为家庭的结构性存在和客观语言事实。人们使用智能设备以实现便捷智慧生活的初心与愿景于不经意间循序渐进地转变为儿童家庭语言生活“媒介干预”的强势存在,特别是那些带有自媒体功能的电子设备,成为儿童直接接触社会语言的桥梁。自媒体的强吸附性吸引着儿童的深度参与,他们模仿语言,效仿行为。当父母惊讶于子女层出不穷的新词和超越其年龄的常态语言表达时,新媒介作为“闯入者”的身份业已转化为儿童语言习得“主宰者”之一。当然,儿童基于自媒体和电子设备的语言学习内容有不确定性,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很多天文术语、海洋名词和名人名言等负载学科意义和人文知识的言语,甚至外语单词也在人机互动中得到激发与传习,儿童基于自身兴趣与智能设备的对话、聆听的童谣故事、观看的动画片和幼儿游戏视频等也发挥了语言交际的作用。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电子媒介在本质上拓展了家庭语言生活的领域,实现了联通社会的价值,促成了社会语言文化空间于家庭内的压缩呈现。通过与这个“闯入者”的互动,儿童的家庭语言学习路径实质上更加丰富多元,产生了数字化泛在语言学习的增量,效率也得以加速。当然,这种语言习得方式要接受不确定性的挑战,加强对负迁移的防范意识。需要指出的是,智能设备的家庭覆盖面和城乡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距离。
合理干预与管理儿童语言实践
语言意识强的家长已认识到,儿童家庭语言生活传统与新貌的并存势不可挡,特别是当前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无处不在,儿童外语学习起点也不断前置,实现母语与外语的均衡发展也是新命题。采取科学的家庭语言规划对儿童语言实践予以合理干预与管理意义重大,是家庭的责任,更关涉语言强国建设。“三孩”等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居家养老传统等价值观念,使很多家庭逐渐恢复了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局面。老中青相结合的家庭人口结构,以及兄弟姊妹不同年龄段同辈间的多层次的语言互动,对儿童语言能力提升大有裨益。儿童在和父母以汉语普通话日常交际的同时,可能会同时习得祖辈的方音和地方专有名词。辗转于不同语码之间的儿童,实践着多层面的自然语言接触,在加大语言输入的同时,其发音部位、词汇积累、语法认知、语体感知、情感言语行为,以及非语言交际行为等都得到了训练,这也使得基于家庭承传的儿童语言习得模式之功能得到新时代的加权。
由于中国家长对子女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社会上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外语学习机构如雨后春笋。家长加大子女语言技能的资本投入,甚至延请外教进行一对一的强化;同时利用自身社会资源等为子女主动营造积极的周围语言环境,通过语言引导孩子的社会交往,培养其人际互动能力和外语能力,形成了内外互系、互惠的良好结构。目标感和信息化认知较高的家长能因势利导,发挥语言软件、故事机、机器人的作用,加强儿童数字化听说读写实践,将价值观的引导、情感能量的激发融入内容选择之中,激发新生的家庭语言“闯入者”的正向功能,形成多方共促的儿童家庭语言生活机制,激发自身家庭语言活力,充分盘活语言路径在儿童全面成长中的作用,为语言强国建设贡献家庭的力量。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1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数字化 | 大语言模型不能做什么?
对策 | 数字赋能教育,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