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葡萄酒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之一,并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瓶大香槟、第一瓶威士忌、第一瓶白兰地,是与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等著名品牌齐名的百年老字号之一。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葡萄酒品牌之一,青岛葡萄酒也浓缩着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史。
随着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加快调整,老城区企业搬迁已结束。走在即将拆迁的旧厂房里,感怀那见证传奇轨迹的青岛葡萄酒百年文化。
1912年,湖南路34号一位经营杂货的德国人克劳克,以青岛当地的优质新鲜葡萄为原料,利用从德国带来的容量为600升的橡木桶,按照德国传统的发酵工艺,酿制出了优质的葡萄酒。因为原料极佳,加之工艺地道,此酒口味纯正,醇香浓郁,销路极好。这是青岛地区第一家葡萄酒作坊,是青岛葡萄酒厂的发轫地。
数年后,湖南路三十六号德商福昌洋行老板克劳克对其投资收购,增添容量1000升酒桶十数个。该洋行实为杂货铺,除在临湖南路的铺面里卖面包、点心、烟、酒外,还雇有2—3人熏制各式香肠出售。葡萄酒的配制、勾兑,全由克劳克自己动手。葡萄压榨期间,临时雇几个中国人帮忙。所有工序皆为人力,自产自销,也没有厂名。
百年前的青岛葡萄酒有个别致而响亮的名字,叫作Melco,译成中文就是“美口”。
1930年,福昌洋行为扩大买卖,筹集资金,遂将酒厂作价一万大洋卖给德商美最时洋行。该洋行根据其英文Melco的音译,命名酒厂为“美口酒厂”,厂长由该洋行经营崂山汽水厂的化学博士罗德维厂长兼任。投资添置了4000升橡木酒桶五个,并制作了冷冻机、木质笼式葡萄压榨机等简易设备,但经营甚为平淡。
1941年前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外酒进口困难,该厂开始扩大生产,制作了10只2000升容量的酒桶,不同容量酒桶达到了158只,储存量已达10万升,同时添置葡萄水压压榨机、过滤机及风车等设备,葡萄酒产量大增。其产品除供应青岛本地市场外,在上海、天津、东南亚等地设立代理点,大量外销。
这个时期酿酒技术为德国人控制,主要产品有葡萄酒、香槟酒、甜酒、白酒、意大利式和法国式味美斯、威士忌、白兰地等“洋酒”。葡萄由中国商人在崂山、平度等地代购;配酒用的其他原料,如药材、香精等多由外国进口,瓶子则由各地商人收购旧瓶。成品酒用草把包裹,装入木箱运输。主要生产设备有:葡萄酒灌装机1台,过滤机1台,洗瓶机1台,蒸馏器l台,香槟装瓶机1台,压塞机1台,操作皆为人力。全部资产总值41亿余元(旧币)。
1945年日本投降,美口酒厂作为敌产由国民党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接管。除拉特维亚人蒲立斯技师继续留用外,其余德国人全部由盟军美国政府遣送回国,工厂营业照常。次年12月,移交中央信托局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清理处接管。于此期间并未开展业务,一切原材料皆用原有物品,生产处在维持状态,产品全在本市销售。
1947年9月5日,美口酒厂与啤酒厂、植物油厂、橡胶厂、面粉厂由国民党陈氏官僚资本一一齐鲁公司所购。美口酒厂附属于青岛啤酒厂,称为“美口酒组”,为业务之便,对外仍称美口酒厂。9月25日,经啤酒厂厂长朱梅派员清点,接收资产总值为15亿余元(旧币)。后派啤酒厂材料科科长张浩为专员。到厂代行管理。整顿后,由杨惠清(女)为领工,利用原有材料,并购进白砂糖2000公斤,恢复生产。当年制造白兰地酒9000公斤,其他各类酒因原料缺乏,无法制造。
以后,生产略有发展,郭其昌被派往该厂任技师,任代理科长之职。各种酒的总月产量达3600瓶(约七千升)。商标沿用德国人“美口牌”双菱形商标。但由于原料供应紧张,且酒税过高(百分之一百二十),生产发展受到遏制。产品销售除依靠代销商外,尚有部分自销,主要市场仍为外埠旧有市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美口酒厂由人民政府接管,齐鲁公司军管会派军代表徐殿麟进驻美口酒厂,生产恢复。为管理方便,仍隶属青岛啤酒厂,为其果酒车间(第五车间),对外仍称美口酒厂,郭其昌为负责人。同时,废除了把头领工制,实行民主管理。
1959年4月3日,在轻工部(原食品工业部)糖酒工业管理局的指示下,为清除国产名酒带有的帝国主义色彩。经青岛市政府和轻工局批准,将“美口酒厂”改称为“青岛葡萄酒厂”,商标改用青岛啤酒厂“灯塔牌”黑色商标,废除原美口菱形商标。青岛葡萄酒厂开始真正走上历史舞台。
1964年4月1日,经山东省委批准,青岛葡萄酒厂与青岛啤酒厂分开,独立经营,隶属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
在历史的沿革中,青岛葡萄酒几经变迁,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核心工艺和产品,书写了中国葡萄酒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
青岛葡萄酒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之一。当年的青岛葡萄酒主要生产葡萄酒和烈酒两大类33个品种,畅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出口美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54年春,周恩来总理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在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用青岛葡萄酒厂生产的香槟酒招待外国客人,受到现场来宾称赞。
1963年,青岛白葡萄酒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酒之一、荣获中国第一枚白葡萄酒金奖后,青岛葡萄酒共有12个产品荣获省级优质、优良产品奖,部级优质、银质奖和国家级金质、银质奖。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葡萄酒步入鼎盛期,1985年的产量、产值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同行业首位,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的龙头。
由于青岛葡萄酒的德商历史背景,自德国人经营时期,就成为中国最早出品香槟酒、樱桃白兰地、味美斯等“洋酒”的厂家。解放后,青岛香槟酒保留了750cc的包装,主要供应中国驻外领事馆和国宴,香槟酒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罐式发酵香槟酒的新工艺,大酒窖中的香槟架发酵方法,则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瓶内发酵香槟酒”方法。历经岁月洗礼的樱桃白兰地甜美醇厚悠长,一直拥有大批的忠实消费者。
青岛葡萄酒的标志图形由“小青岛百年灯塔”演化而来。既象征着青岛葡萄酒的百年悠远历史,又放眼未来,寄寓未来。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青岛葡萄酒厂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于1996年破产倒闭。
2005年初,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宣布购入近百年历史的青岛葡萄酒厂,启动“青岛”牌葡萄酒重出江湖。
2006年5月,青岛葡萄酒正式恢复上市。
随着生产发展需要,青岛葡萄酒生产外迁崂山。青岛葡萄酒厂旧址于2008年列入“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酒窖所在地及生产车间闲置多年,拟进行整体规划。
2011年,响应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青葡的生产线及发酵设备全部搬迁至青岛崂山的华东百利酒庄。现状仅保留主体厂房建筑框架。
以下与读者朋友们分享部分青岛葡萄酒厂曾经的酒类商标,也以此纪念见证历史岁月的青岛葡萄酒百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