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文化第一篇 陆丰的历史文献和文物

2019-07-03   汕尾海陆明珠

1、新石器遗址:陆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遗址,一般所知的是金厢下埔村西山贝丘遗址和碣石田尾山遗址。据《南粤文物考古集》的《广东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载,陆丰新石器遗址有之颠山、角清山、麒麟山等,长宽达百数十米以上。其他还有澳头仔、围仔村、上南村、背厝卡、蛾丁山、双母大山腰、爱人侧上、大石山、庵山、上溪村等,详见该文中的新石器分布图。遗址包含的遗物石器非常多,类型和型式比较简单,有夹砂粗陶,只有极少的几何印纹软陶。该文所绘的器物中有之颠山的II式刀、IV式斧等(应有馆藏实物)。又据20实际50年代调查,陆丰还有多处贝丘遗址,新石器遗址大多有贝丘遗址。另据罗俊杰报道,陆河的河田火山嶂2013年也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锛(藏陆河博物馆)。


2、安陆县故址:唐武德五年陆丰一带曾置安陆县(一说陆安县),县城故址据方志记载在今大安镇陆军村环珠寨。据考存门柱题刻“淳熙拾年岁次癸卯壬寅月望日造谨题”,未见。今环珠寨民居、寨墙、寨门、匾额等仍保存,有居民,寨周边旧时曾作小墟市。唐大颠和尚曾在法留山留下足迹,其地曾有大颠岩等胜迹,旧址或可寻访。清峰禅寺据传为灯光寺旧址,遗留旧物颇多。


3、石桥场:石桥场起源之早、生产时间之长,为中国盐业史所罕见。陆丰碣石唐代已有盐场“石桥场”。见《岭表录异》之“野煎盐”记载,宋《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五《饮食部》二十三引。观音岭官道当是唐宋开辟的盐运之路。宋《元丰九域》志卷9、《宋史》卷90《地理六》载海丰县有古龙、石桥二盐场。宋王中行撰《广州图经》载惠州府盐额为5246引116斤。《宋会要辑稿》中《中兴会要》记载宋绍兴二十二年石桥场盐额6万斤。《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载,广东盐课提举司辖石桥场。《元典章》卷九《吏部三》载石桥场等十二处盐司。元大德《南海记》卷六载石桥场客旅盐、散办盐数额。明《永乐大典》卷11907、嘉靖《广东通志》载各朝石桥场灶户数、丁数、盐课数、折银数等。《明史》卷45《地理六》载石桥场位于海丰县。《皇明制书卷三》有洪武颁行的《诸司职掌》,载“石桥场盐课司坐落海丰县”。明盐课司官员王基栋曾在玄武山三台石题诗。清代石桥场分出小晴(靖)场、海甲场,各盐场情况又见《清盐法制》、《两广盐法志》及各类史志。清代有多种碑记载盐场官员向庙宇捐题,分布于碣石的内外城隍庙、东关关帝庙、广德禅院、广福寺及金厢蕉园村妈祖庙等。碣石市区尚存盐课司地名,有村名南灶、灶背(灶当为早期煮盐所用)。碣石沿海还有大片盐场。这些地方或许还有一些旧日盐场的遗迹。石桥场得名于一座跨海石桥——济人桥,这座石桥当为唐代建筑。它在碣石是否有遗迹,或许可以寻访。中山图书馆存民国二十四年石桥场、小靖场、海甲场及属下分场的规划图、水陆道理土图、设计图等多种。广东省档案馆有民国陆丰盐业、渔业等档案。其他史料可参考《广东省志_盐业志》及各家盐业研究专著。


4、碣石卫:据陈守继记述说碣石海边岩洞有赤乌字样,或即三国东吴年号。唐宋元明清碣石设石桥盐场,明清设卫,清设粤海关碣石口。宋代定居碣石(石桥场)及周边各姓及始祖有林(林直可,桥冲下塘)、李(李琼)、施(施正德)、卢(卢天潢)、萧(萧存斋),今各姓后裔存旧族谱可参考。宋遗物、遗址,尚存“桂林”、“石屏”石刻等。记明清碣石卫史事、风物的文献,多涉海防及战争及迁界事。除了易见的省府县志外、各朝实录、上谕档案,还有《明会要·海防》、《武备志》(海防)、《皇明海防要纂》、《海防图编》、《海防图论》、《万里海防图论》、《倭变事略·隆庆平倭》、《万历武功录》、《广东海防汇览》、《广东海图说》、《广东全省海图说》、《广东炮台图》、《惠潮海防全图》、《粤东海洋图》、《粤东沿海图》、《广东水师海防图》、《驻粤八旗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海防纂要》、《清初海强图说》、《闽海纪略》、》《闽粤巡视纪略》、《倭变事略》、《抚粤政略》、明《惠志略》、明《惠大记》、嘉靖《海丰县志》、明潘季驯《潘司空奏疏》(载明碣石士兵叛乱事)、俞大猷的《正气堂集》及《洗海近事》、《张居正集》、刘尧诲《督抚疏议》、谢杰《虔台倭纂》、《海寇刘香残稿》、郭子章《潮中杂记国朝平寇记》、明叶春及《石洞集》、清钱仪吉《碑传选集》、清张廷华《香艳丛书》、《粤海关志》、《鹿境蔡皇勷手记》、蓝鼎元《蓝公案》及《鹿洲初集》、江日升《台湾外纪》、康熙《东华录》、《南澳总兵传》、《粤闽南澳职官志》、《内阁官报》、《江宁学务杂志》、阎宗临《中西交通史》之《碣石镇总兵奏折之一》、《圭山存牍》、《不自慊斋漫存》、《陆丰野乘》之《陆丰响应武汉革命记》、黄墨园《陆丰乡土志》(已影印出版)、《罗应平先生纪念文集》、《陆丰光复记》、《奏设政治官报(19)》、《岭南风物记》、《涌幢小品》(卷十一)、《梦厂杂记》、《蜃楼志》、《明遗民诗》、《(卢氏)家藏三卷》、(大塘)《卢氏族谱》、(青塘)《黄氏族谱》(载军户)、大门王房谱(碣石卫官兵后裔) 。今人史料汇编有《中国明朝档案总汇(1)》、《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六年、十三年)》《光绪朝朱批奏折第四一辑》、《刘坤一奏疏》、《林则徐年谱长编》、《林文忠公政书》、《郑氏史料三编》、《台湾郑氏始末》、《郑氏史料续编》(卷三载碣石总兵苏利揭帖)、《钦州文史第4辑—民族英雄刘永福文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明清以来潮汕的海防设施资料》、《郑成功在潮州活动资料》、《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刘坤一奏疏》、《叶明琛档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境外文献有《巴达维亚华人公馆公案簿》、《唐通事会所日录》、《华夷变态》、《增补华夷通商考》、《<唐船图>考证》。碣石各姓相关族谱,包括温、施(诗书)、王(大门楼王)、卢(卢锻家)、林(存宣统木刻本)等姓。潮汕地区族谱有《龙江蔡氏家谱》、《饶平鸿程周氏族谱》、《鸥汀王氏族谱》、《龙田蔡氏族谱》(以上载潮州人明末避居碣石事)等。其他还有渔歌抄本《盐舵》(涉清碣石渔业、商贸、海运等),民国《碣石镇元玄武山》(签诗解)铅印本。《时报图画周刊》(1921(57-1))有碣石玄武山之石塔照片。碣石私人有1950年代元山寺及石塔照片数种。碣石白厝仔、菜园坑等地有历代元山寺、军城隍庙和尚墓。玄武山历代文物中,除已展出者,尚有大量存放于库房。包括多种碑记、木制牌匾、大钟、木石构件、木雕、明代嘉靖等朝城砖等。中山图书馆有民国碣石城图、陆丰县地理图。广东省档案馆有陆丰、碣石渔业、港口相关档案。

4、甲子门、甲子所:汉代陆贾曾巡视甲子门,三国时卫温进驻过甲子门,据传《学海堂笔记》记载,未见,《学海堂笔记》部分传抄残卷藏海丰档案馆。北宋已有范氏居住,甲子范氏历代族谱有《石帆纪略》、宋《顺济桥记》等载范家造顺济桥、立顺济宫、范良臣进食宋帝、题刻“登瀛”石等事。南宋嘉泰四年蔡氏迁居甲子,博社《蔡氏敦叙堂族谱》等记载。宋林轮迁甲子开基。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载三佛齐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门。甲子门为海运、商贸重要港口。宋末宋帝逃至甲子门、登待渡山,元军张弘范在甲子门俘获了宋军刘青和顾凯等事见各正史、方志记载,今存待渡山、进食亭遗址,后世凭吊诗文甚多。汤显祖《牡丹亭》第六出有“下看甲子海门开”之句。宋代的甲子建筑遗址为西峰古寺、玉清宫等。明清甲子所记载多涉为海防、战事,见各正史、方志。载甲子所事除了以上部分碣石卫相关海防文献外,另有《学海堂笔记》、《甲子乘》(发现二种,存下半部,含诗、文,部分抄本藏海丰档案馆)、《范氏族谱》、明《通监》卷六十二、《台湾省通志》第一册、《清代台湾档案史料丛刊》、《明清史料己编》、《清代档案史料丛刊》、《明代祸潮与潮汕军民抗倭资料》、《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屈大均全集》、《鹿洲全集》、《清史文苑 》(载郭世隆布防甲子事)、《《中外史地考证 明代广东倭寇记》、《清史纪事本末 (第三卷):康熙朝》、《资治通鉴续纪 下 》、《台湾文献汇刊 第1辑第8册》(以上三种载台湾郑经攻入甲子事)。记载嘉庆李崇玉案之文献,《清帝列传嘉庆帝》、《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二百零三卷)、《清代台湾关系论旨档案汇编 (第四册)》、《福建通志(1-10册)》、《清诗纪事(嘉庆朝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之“那文毅公(彦成)两广总督奏议”,《曾文正公著述八种》第6册、《严如熤文集》嘉庆《澄海县志》、《潮州志汇编》、《宋元明清潮州民变资料》、《满汉名臣传》、《大清仁宗睿皇帝(嘉庆朝)实录》。清小说《蟫史》以甲子所、碣石、东海等地理、风物为背景。


4、粤海关乌坎总口:乌坎总口尚存关部旧址在关部巷,金花妈前存集市铺户遗址及捐题碑记,天后宫有海关官员捐题碑记,乌坎附近有驻军营房遗址。乌坎渡头妈天后宫有碑记涉征税、商贸纠纷,乌坎讯官兵捐题以及乌坎、望尧地界纠纷等,还有碣石卫官捐门斗题刻。碣石的庙宇碑记中有粤海关碣石口捐题,存于内外城隍、广德禅院、广福寺、东关关帝庙、玄武山等。《粤海关志》载乌坎总口详况。另广东省档案馆应有乌坎口相关档案。

5、陆丰地区碑记:碣石存碑刻达数百块之多,存放地点有玄武山、内外城隍庙、东关庙、北关庙、打石庙锦江古庙、大街晏公庙、茯洲天后宫、广德禅院、广福寺、海王庙、后山头延寿庵、古莲田天后宫、南关庙、浅澳天后宫、沙埔头王爷庙、沙园白龙阁、太子庙、乌泥天后宫、新酉温氏宗祠、迎恩社福德庙、永安社福德庙、猪崽街南天宫、西关关帝庙、大岭山、桂林村。以上碑记除了记事碑记载庙宇修建情况,还有大量捐钱题名碑(含碣石卫官兵、石桥场、粤海关碣石口、当地官绅商等的捐题等),另有部分军方、官方禁示及乡民禁约等。甲子碑刻保存地点:回龙寺、东宫天后宫、元帝庙、城西刘氏宗祠、甲秀书院、半径神农庙、西峰古寺、李氏家祠、双仁祠、龙尾王爷庙、甲西博社村(三山国王庙等,有摩崖石刻,明碑)、甲东奎湖村(天后宫、圭峰王庙)。陆丰碑记的保存地点除碣石、甲子外,有东海龙潭村城隍庙、新墟大妈宫、新墟妈宫仔、马厝巷大路林家祠、保昌寨(天后、关帝、玄武宫)、龙头村国王庙、环城路准提庵、德志善堂、鲤鱼潭天后宫、霞湖村林家祠、老公安局内潮州会馆、六驿村普救庵,炎镜寨的大宫及径仔村、龙山书院、圭山书院、忠贞祠,乌坎的金花妈、天后宫、渡头妈,南塘的华山妈祖(有嘉靖墓碑)、玄天上帝庙、环林村(有崇祯碑)、潭头村,城东镇的东莞围村、上陈村、炎苍埔村,大安磁西村委会安塘村王家祠、西社堀仔尾妈祖庙、陆军村(孚济宫有明清碑)、灵泉寺,西南西山村(明末石匾额)、石艮村、青塘黄家祠,潭西上埔村(林家祠、慈云观、果育轩等)、魁窑村、港阳村(有明匾额)、大楼村(明碑)、侯门楼,河东的芸头村、欧厝村,河西的清云山(明碑)、蔡新寨,内湖的内湖寨,桥冲的大塘村,碣石莲花地,博美东门保生大帝、天后宫,湖东的港口(明碑、摩崖石刻),金厢的蕉园妈祖,上英的浮头村,甲东奎湖村(圭峰王庙明清碑)、博美蛟溪、陆河县水唇镇枫林村(《陆丰县拆城筑路记》)等。

6、陆丰乌红旗派械斗文献:李钟钰《圭山存牍》。徐赓陛《不自慊斋漫存》。赵承炳《圭山从事笔记》。姚柬之《伯山日记》。新华社通讯稿《百年夙怨永久消除》1953年4月8日《惠阳地区地名志》第218页第208页,《桥梓诗林初集》卷三《守望楼》《先大人好行其德至今犹有称述者》,钟贻谋《海陆丰农民运动》,第5页,《上沙反共始末记》,引自《红二、四师史料选编》,第365页,王曼、杨永《彭湃传》,第98页,《东方杂志》第32卷第29号,第112页。1897年3月17日《申报》第8588号,第16页。裴景福《睫暗诗抄》卷三《由水墘晚至后坎》。金天翮《裴大中景福传》,钱仲联《广清碑传集》卷十七,第1160页。《曾国荃全集》第四册《书札》。《曾国荃全集》第二册《奏疏》光绪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查明知县被参各款疏》。方濬颐《二知轩诗抄》卷十一。郎擎霄《清代粤东械斗史实》。《海陆丰赤祸记》。以上资料主要为网友“雨亭大少”搜集。

7、陆丰族谱:今存陆丰各姓族谱有:廖、缪、林(上埔、潭涌、碣石,《长林风采》)、黄(青塘、乌石部、东海山脚)、卢(大塘、碣石)、赖(白石门迁东海)、卓(环林)、陈(油车、内湖)、温(碣石)、郑(赤岭、潭头、大道宫、后坎、东莞塘、上英)、温(碣石)、王(碣石、甲子、广东陆丰王氏文化志)、洪(城东淡水)、高(东海炎镜寨高厝)、谢(河口)、佘(高田)、范(甲子)、蔡(博社)、庄(潭西东山)、施(碣石)、余(陆河仑岭)、黎(陆河)。据《岭南姓氏族谱辑录》,陆丰迁台族谱有:梁(桃园)、彭(新竹、桃园,计17种)、温(桃园、花莲、新竹、台北,计8种),曾(新竹,计5种)、赖(苗栗)、黎(花莲)、甘(台北、苗栗)、叶(新竹等,计12种)、朱(新竹、南投,计2种)、向(花莲,2种),庄(新竹、花莲等,8种)、江(苗栗)、许(新竹)、杨(新竹、桃园等,计8种)、李(苗栗、桃园,2种)、何(新竹、桃园,2种),吴(新竹、苗栗等,4种),余(台中、台北等,2种),陈(高雄、南投、花莲,3种)、范(新竹、花莲等,5种)、陆丰(新竹),郑(花莲、桃园等,4种),姜(新竹、桃园,3种)、翁(新竹、苗栗,3种),黄(新竹、桃园,2种),萧(花莲,2种),盘(新竹),高(新竹),唐(屏东)。这些族谱大多存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该会网站(https://familysearch.org/)可浏览。陆丰迁台族谱目录又见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8.陆丰保留古旧风貌之明清建筑:大安:西社堀仔尾妈祖庙、大安墟寨门,新寨、石寨、安长寨、民居及祠堂(有旗杆夹),灵泉寺(有碑),环珠寨墙及寨门,陆军孚济宫(有碑),军寨。西南:西山寨(有旗杆夹),南山寨(有碑),石艮(有碑)及祠堂,高田佘氏家庙、祠堂(有旗杆夹)及书斋、民居、寨墙。后坎郑家祠(有旗杆夹)、民居。欧厝欧家祠。霞湖葭湖寨。潭西大楼。港阳各村林家祠(有碑、匾额、旗杆夹)、妈祖庙(有碑),侯门楼林家祠(有碑匾额)。上埔民居、祠堂(有旗杆夹)、果育轩、双桂书院、大楼、古井、郑氏墓(宋二世)。河西三界爷、蔡新寨及祠堂。洛洲林家祠(有旗杆夹)。油车旧建筑群。陆丰旧县府建筑群(忠孝祠、孔庙、粮仓)。宽塘寨墙、祠堂。下街仔旧官道及铺户。六驿旧官道。新墟杨家祠、大道宫郑家祠、墟仔郑家祠、郑邦仕旧居。龙山书院,龙山脚云喦书屋、林家祠、国王庙、忠贞祠、圭山书院、鸡笼山烟墩。陈厝寨,郑厝寨庙宇、祠堂,寨仔,潮州会馆,马厝巷马家祠,上围码头。荣尾蔡家祠(有匾额)、蔡家民居。博美镇区寨墙、东门(有碑、乾隆铜钟)、妈祖(有碑、戏台)、鳌峰林家祠。内湖内湖寨及祠堂(有旗杆夹)、陈慎予墓、将军堂旧建筑及祠堂。西陂旧民局及寨门。三陂寨及郭、高等祠(有旗杆夹)。南塘潭头郑家祠、广平桥(有碑记)、灵惠寺(有碑记),乌石部黄家祠(有旗杆夹)、寨墙,环林卓家祠、民居、环山古寺(万历石亭、万历石雕、崇祯碑记、匾额、元山寺和尚墓、石穴),华山妈祖、元帝庙(有旗杆夹)、十三街民居。金厢蕉园天太后宫(有碑)。大塘民居、祠堂(有旗杆夹、碑)、漱芳斋。甲子待渡山塔、东宫妈(有碑)、文昌阁、王公祠、西峰古寺、双仁祠、关帝庙、龙尾爷庙、民居(城内东北)、回龙寺(有碑),甲西博社国王庙、蔡家祠,西山范家祠。甲东港口外城仔。新田参将府(墙垣、柱础、大青砖、民居、祠堂、古井等)。城东东莞围朱家祠(有碑)。碣石大门楼王门楼、祠堂、古井,三元宫,北斗城墙、东门崎及城墙、新乡太子亭、迎恩社福德庙、永安社福德庙、锦江古庙、新饶国王庙、沙埔头国王庙、东关、大街晏公庙、广福寺及广福桥、北关、西关庙、猪崽街南天宫、太子庙、延寿庵、茯洲天后宫、广德禅院、海王庙、南关庙、浅澳天后宫及炮台、元山寺、新酉祠堂(有旗杆夹)及民居等。甲东圭湖炮台、烟墩、古堡、庙宇、祠堂。陆河东坑镇大溪輋神农庙。陆河螺溪叶家五星宗祠。上英的浮头庄家祠(有碑)、基督教堂、天主教堂。

9、其他文献和文物:东海洛洲元帝庙有林大遇《上帝救民序》木匾。潭西潭涌墟妈祖有古钟。黄垂塔家藏各类抄本。炎镜寨大宫五尊木雕华光神像、水镜禅寺匾额、光绪香炉。新寨吴恒家华光银头盔。乾隆巴延三奏折抄本、乾隆帝上谕(涉上埔林广参案)。《罗应平纪念集》涉陆丰辛亥革命事。荷兰商克《陆丰方言》涉陆丰客家方言。环林村卓木宇家有旧皮影影身一套。香港《华字日报》载民国陆丰社会民俗。高田佘氏家庙有乾隆规约木牌。海丰刘万森后人藏甲子贝淑仪记录、收藏的正字戏《荆钗记》同治抄本。有售民国陆丰县政府徽章,见“7788收藏网”。民国《广东陆丰、海丰、揭阳、紫金等县土壤调查报告》。汕头档案馆藏“岭东长老会档案”,涉清末民国陆丰基督教情况。《明史·张元勋传》《吉康治乱记》、《潮中杂记·国朝平寇记》、“张元勋(东瀛)墓志铭”(《温岭文史资料第3辑》)、“张公庙碑记”(《郁南文史》1989年第7辑)载明张元勋镇压吉康蓝一清、赖元爵事。

弘扬海陆丰文化的郑守治先生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