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人|放弃百万生意回乡当村长,中社村村长上线学习强国

2019-08-26     文明三水

在三水区白坭镇中社村篮球场对开的42亩葡萄园上,香印葡萄青苗已长到两米多高,村民正在用红色纤维绳将其扶直固定在篱架上。到明年6月,篱架上将挂满绿色的果实。

每天,中社村村民小组长何文胜都会到田里查看葡萄的生长情况。打开何文胜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全是中社村每天发生的点滴变化。放弃成百上千万元的建筑工程生意,何文胜果断投身家乡建设发展,整治环境卫生、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基层治理、发展乡村产业,不遗余力地推动中社村实现从“美”到“美而富”的飞跃。

何文胜(右一)在葡萄园查看青苗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上任三个月瘦了5斤

2017年7月,已从事建筑工程行业三十多年的何文胜,被村民推选成为中社村村民小组长。上任伊始,他就和村委干部一起奔走呼号,集合乡贤、村民力量,筹集了近400万元,重修中社公祠。从启动到完工,历时半年,何文胜每天都会到场监督施工。上任3个月,何文胜就瘦了足足5斤。

有别于传统的“一姓一祠”,中社公祠为村中邓、何、林、李四姓族人所共用。由于日久失修,这座象征团结和谐的祠堂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作为杂物房使用。如今中社公祠生辉再现,镌刻着中社村精诚团结、和谐发展的荣光。

重修中社公祠的同时,何文胜已开始思考如何持续性、系统性地规划村庄整体建设发展。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老行专”,何文胜决定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

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带头组织实施,何文胜开展了一系列硬件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工程。修整环村道路,建成村心公园,运用墙体涂鸦提高村庄设计感;规划化升级改造村党支部会议室、党员活动室,打造红色驿站、村史馆;把知青曾经居住过的民房策划改造成为中社知青馆,等等。

“才一两年的光景,我们的村就变得越来越漂亮、有韵味。”老村民邓永坚感叹不禁家乡变化之快。

不仅如此,何文胜还和村委干部一起,探索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四会联动”的乡村治理模式,充分发动乡贤力量,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丰富文化底蕴,并全力带动农村产业发展。这一模式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关注,何文胜受邀参与大型电视理论节目《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的录制,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浙江卫视播出。

“在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上,我们都取得了一些成效,接下来要重点谋划产业发展。”何文胜计划从今年开始,推动中社村从“美”向“美而富”进阶。

规划发展产业园带领村民致富

每当说起村里42亩的葡萄园,何文胜言语间满是自豪和信心。今年3月以来,他细心照料葡萄园,烈日炎炎仍坚持下田,消瘦了不少,也晒黑了很多。何文胜已年近60岁,却依然充满活力与冲劲。

经过三个月的市场调研,何文胜制作了一份“白坭镇中社村高科技农业产业园规划平面图”,葡萄园就是该产业园第一期的规划内容,也是第一片试验田。他希望通过对村中300多亩耕地进行集约式、机械化、现代化发展,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为此,他在今年4月牵头成立了佛山市和中盛种植专业合作社, 18名村民自愿入股,成为了这片葡萄园的股东。为了全身心投入产业园建设发展,何文胜计划从今年起转型,放弃建筑生意。“自己能不能赚到钱是小事,关键是村民入股了,我要负起责任来。”

白坭镇中社村葡萄园的青苗已长到两米多高。受访者供图。

原来,这片葡萄园栽种的是村民从未接触过、从国外引进的香印葡萄品种。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何文胜下了不少功夫。召开村民大会,将向村民解释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理念;组织村民前往清远、广州等地参观葡萄园,让村民直观地感受到规模化种植高值葡萄带来的收益。

“现在大家可有干劲了!”何文胜认为,我们需要改变观念,但不是每个人都敢改变,因此必须有一个带头人,肯去探索肯去做,发挥引领作用。

然而,就在葡萄苗栽种过程中,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今年雨水天气偏多,刚种上的青苗有一半被泡坏了,直接损失十几万。不过,何文胜反应迅速,果断补种。“我们生意人都知道,投资过程中几十万的盈亏是很常见的。”与此同时,何文胜还不忘给村民股东打气。出于对何文胜办事能力与市场触觉的信任,村民股东的信心并未受损。

何文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明年葡萄园预计亩产至少3000斤,按照去年行情,每斤收购价在40-50元不等,每亩产值至少达到12万,总产值可达500万,是往年90多万村集体经济收入的5倍多。

“我的目标是在三年任期内,在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带来更多积极变化。”对于未来,何文胜目光坚定、信心满怀。

数据来源:今日三水

整理:文明三水微信编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txh0mwBJleJMoPM3Aex.html